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文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4:05 由 习包子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
前往: 導覽搜尋

馬文昭(1886 05.31 - 1965 12.13),組織學家,醫學教育家。研究過細胞腺粒體和戈爾吉氏體與細胞分泌的密切關係,認為磷脂類是這兩種細胞器的主要化學成分,在形成分泌顆粒過程中於這兩種細胞器內轉化。這些論斷得到了現代細胞學的確證。他從事過嗎啡中毒研究,又研究磷脂類對組織的作用並將其理論推廣於臨床實踐。畢生從事組織學教學工作,培養出大批專業人才,是中國組織學的奠基人。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學部委員)。

個人簡歷

1886年5月31日 出生於河北省保定市

1905年 畢業於 河北省通縣潞河中學。

1910年 畢業於 河北省通縣協和書院。

1915年 畢業於 北京協和醫學堂。

1915 - 1916年 任北京協和醫院住院醫師。

1916 - 1918年 任山西汾陽醫院醫師。

1918 - 1919年 任河北省通縣潞河醫院醫師。

1919 - 1920年 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科進修。

1920 - 1921年 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解剖科進修。

1921 - 1940年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學科助教、講師、助教授。

1940 - 1942年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學科襄教授。

1940 - 1941年 任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細胞學科客座教授。

1942 - 1945年 任北京大學醫學院解剖學科教授。

1945 - 1946年 任北京大學第六補習班主任。

1945 - 1953年 任北京大學醫學院解剖學科主任、教授

1946 - 1947年 任北京大學醫學院院長。

1947年 任中國解剖學會常務理事、理事長。

1953 - 1965年 任北京醫學院組織學胚胎學教研室主任、教授。

1956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質學部委員會委員。

1965年12月13日 因患肺癌病逝於北京。

評價

他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刻苦鑽研,付出加倍的努力獲得了工作上的成就。在掌握組織學[2]技術時,他勤學苦練,精益求精,能做出厚度只有3μm的石蠟切片,為同事們所稱讚。在檢查標本方面無論是給學生示範,還是為專家解決疑難問題,他都顯示出豐富的經驗。在教學方面他以身作則,以實事求是的精神感染學生

他在醫學教育事業上為國家培育了大批人才,在組織學、細胞學的研究上做出了許多貢獻。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勤奮工作,他是一位在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上傑出的科學家

視頻

馬文昭 相關視頻

中國科學院宣傳片


細胞醫學動畫,了解組織器官的形成

基本內容

華美麗,西安市秦腔一團(原尚友社)著名旦角,當年曾以《紅娘子》、《梁祝》紅遍三秦舞台。她的《紅娘子》「既掌握她女扮男裝占山為寇時的豪爽潑辣略為粗野的氣質,又不忘她本是賣藝貧家女子,對李信的愛,大方中藏着羞澀。華美麗從這個人物奔放好動的性格出發,為了使紅娘子見到李信後佯裝平靜、故拿氣派的這一段戲和諧起來,她選用快而輕佻的碎步小跑,伴以雙肩前後搖動的動作,調皮地將帕蓋頭,活脫脫體現了賣藝女子此時此刻的內心世界」(見喬大年寫《美在刻意追求中》一文)。此劇及《打虎計》等由劉光華領隊於49年9——12月在渭南等地巡迴演出,全部收入用於修建劇場。《梁祝》一劇(淡棲山根據越劇改編,惠濟民導演)華美麗(前)與李愛雲(後)分飾祝英台,華美麗從開始演到十八里相送,李愛雲從樓台會演至最後。得張新華先生演梁山伯,珠聯璧合,連演半年,盛況空前。據說後來有領導指示讓再排新戲,該劇才不得不罷演。(注意,當年可不興用紅頭文件組織看戲。)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為此,華美麗曾學習張新華的瀟灑風流,學習李正斌的鬚生朗笑(因為祝英台要女扮男裝,還曾裝扮算命先生)。著名秦腔評論家王紹猷先生在《八十年來秦中馳名之男女演員》中華美麗一欄下寫到:「習花衫,在尚友社服務,扮相清雅,名副其實。特長的傑作是演梁山伯與祝英台,十八里相送的一場舉止皆有考證,創造許多奇技。」那時是1952年,華美麗不滿30歲。同年,她還有一齣戲引起內外行關注,那就是《屈原》,華美麗演鄭南後。於1955年參加西安市第一屆戲曲匯演時,她獲演員二等獎。「這是我演的第一個反面角色。這個人物雖然在劇中屬於批判對象,但我在演南後的時候不能批判角色,我要認為她的思路是正常人的,所作所為是對的,很有體面,待人平靜中透着輕蔑。要愛這個角色,不能概念化地去演……比如,在u2018橋頭會u2019這場戲裡,我心裡想着你怎麼也翻不出我的手心u2018按照一般處理,我可以瞪大眼睛逼視,口大氣粗地斥責。但我沒有,我平靜而有力地唱念,眼皮半抬不抬地只用眼角偶爾一掃,這樣,既把這個人物的奸詐陰冷表現出來,又更能反襯出屈原的善良正直……」(見喬大年寫《美在刻意追求中》一文)。這段話在今天看來沒有什麼新穎的,現在的青年演員體會角色的能力比沒多少文化的老演員要強。但這是在50年代,能如此體會角色實屬不易,1955年參加西安市第一屆戲曲匯演時,她因此獲演員二等獎。

「文革」中華美麗被迫離開舞台,重返時已年事漸高。但她刻意追求的精神不減。在人才濟濟的尚友社舞台上,她仍以獨具魅力的表演在大小劇目中綻放光彩。在被內外行稱為尚友社「四大坤伶」李愛雲、王玉琴、華美麗、傅鳳琴(排名順序得秦腔內行認可。也有稱為尚友社「四大名旦」的,但我認為「四大坤伶」更合適。因為尚友社那時還有何振中、陳尚華等旦角)中的李愛雲、傅鳳琴因嗓音逐漸淡出舞台,廣雪琴、劉曉玲還被稱為青年演員時,她和王玉琴承前啟後,勇挑重擔。80年排《金麒麟》,她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找李德富「學會了兩套水袖,不露斧鑿地揉進角色里,給她的表演更加增添了光彩。」 (見喬大年寫《美在刻意追求中》一文)。83年,一出《梨花獄》連演幾十天,50歲的她演主角武則天累壞了嗓子,她沒有就此躺在功勞簿上,又拜師練嗓,刻苦練習,不久又在《白溝議和》、《潘金蓮》、《楊門女將》、《青蛇傳》中扮演重要角色。《白溝議和》中的蕭太后演得沉着穩健,《潘金蓮》中的武則天端莊大氣,《楊門女將》中的柴郡主顧慮重重,上要安慰婆母,下要勸阻媳婦,「壽堂」一場,華美麗的表演在細節的處理上十分符合人物身份,叮嚀廷貴、懷遠時注意氣息的控制,於平緩中透出哀痛,表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情很得體。這是她多年藝術實踐經驗積累的體現。 [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