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文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习包子讨论 | 贡献2022年8月22日 (一) 14:05的版本 (add)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文昭(1886 05.31 - 1965 12.13),组织学家,医学教育家。研究过细胞腺粒体和戈尔吉氏体与细胞分泌的密切关系,认为磷脂类是这两种细胞器的主要化学成分,在形成分泌颗粒过程中于这两种细胞器内转化。这些论断得到了现代细胞学的确证。他从事过吗啡中毒研究,又研究磷脂类对组织的作用并将其理论推广于临床实践。毕生从事组织学教学工作,培养出大批专业人才,是中国组织学的奠基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学部委员)。

个人简历

1886年5月31日 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

1905年 毕业于 河北省通县潞河中学。

1910年 毕业于 河北省通县协和书院。

1915年 毕业于 北京协和医学堂。

1915 - 1916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医师。

1916 - 1918年 任山西汾阳医院医师。

1918 - 1919年 任河北省通县潞河医院医师。

1919 - 1920年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进修。

1920 - 1921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解剖科进修。

1921 - 1940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科助教、讲师、助教授。

1940 - 1942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科襄教授。

1940 - 1941年 任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细胞学科客座教授。

1942 - 1945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科教授。

1945 - 1946年 任北京大学第六补习班主任。

1945 - 1953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科主任、教授

1946 - 1947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

1947年 任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理事长。

1953 - 1965年 任北京医学院组织学胚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1956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质学部委员会委员。

1965年12月13日 因患肺癌病逝于北京。

评价

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刻苦钻研,付出加倍的努力获得了工作上的成就。在掌握组织学[2]技术时,他勤学苦练,精益求精,能做出厚度只有3μm的石蜡切片,为同事们所称赞。在检查标本方面无论是给学生示范,还是为专家解决疑难问题,他都显示出丰富的经验。在教学方面他以身作则,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感染学生

他在医学教育事业上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人才,在组织学、细胞学的研究上做出了许多贡献。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勤奋工作,他是一位在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上杰出的科学家

视频

马文昭 相关视频

中国科学院宣传片


细胞医学动画,了解组织器官的形成

基本内容

华美丽,西安市秦腔一团(原尚友社)著名旦角,当年曾以《红娘子》、《梁祝》红遍三秦舞台。她的《红娘子》“既掌握她女扮男装占山为寇时的豪爽泼辣略为粗野的气质,又不忘她本是卖艺贫家女子,对李信的爱,大方中藏着羞涩。华美丽从这个人物奔放好动的性格出发,为了使红娘子见到李信后佯装平静、故拿气派的这一段戏和谐起来,她选用快而轻佻的碎步小跑,伴以双肩前后摇动的动作,调皮地将帕盖头,活脱脱体现了卖艺女子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见乔大年写《美在刻意追求中》一文)。此剧及《打虎计》等由刘光华领队于49年9——12月在渭南等地巡回演出,全部收入用于修建剧场。《梁祝》一剧(淡栖山根据越剧改编,惠济民导演)华美丽(前)与李爱云(后)分饰祝英台,华美丽从开始演到十八里相送,李爱云从楼台会演至最后。得张新华先生演梁山伯,珠联璧合,连演半年,盛况空前。据说后来有领导指示让再排新戏,该剧才不得不罢演。(注意,当年可不兴用红头文件组织看戏。)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为此,华美丽曾学习张新华的潇洒风流,学习李正斌的须生朗笑(因为祝英台要女扮男装,还曾装扮算命先生)。著名秦腔评论家王绍猷先生在《八十年来秦中驰名之男女演员》中华美丽一栏下写到:“习花衫,在尚友社服务,扮相清雅,名副其实。特长的杰作是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里相送的一场举止皆有考证,创造许多奇技。”那时是1952年,华美丽不满30岁。同年,她还有一出戏引起内外行关注,那就是《屈原》,华美丽演郑南后。于1955年参加西安市第一届戏曲汇演时,她获演员二等奖。“这是我演的第一个反面角色。这个人物虽然在剧中属于批判对象,但我在演南后的时候不能批判角色,我要认为她的思路是正常人的,所作所为是对的,很有体面,待人平静中透着轻蔑。要爱这个角色,不能概念化地去演……比如,在u2018桥头会u2019这场戏里,我心里想着你怎么也翻不出我的手心u2018按照一般处理,我可以瞪大眼睛逼视,口大气粗地斥责。但我没有,我平静而有力地唱念,眼皮半抬不抬地只用眼角偶尔一扫,这样,既把这个人物的奸诈阴冷表现出来,又更能反衬出屈原的善良正直……”(见乔大年写《美在刻意追求中》一文)。这段话在今天看来没有什么新颖的,现在的青年演员体会角色的能力比没多少文化的老演员要强。但这是在50年代,能如此体会角色实属不易,1955年参加西安市第一届戏曲汇演时,她因此获演员二等奖。

“文革”中华美丽被迫离开舞台,重返时已年事渐高。但她刻意追求的精神不减。在人才济济的尚友社舞台上,她仍以独具魅力的表演在大小剧目中绽放光彩。在被内外行称为尚友社“四大坤伶”李爱云、王玉琴、华美丽、傅凤琴(排名顺序得秦腔内行认可。也有称为尚友社“四大名旦”的,但我认为“四大坤伶”更合适。因为尚友社那时还有何振中、陈尚华等旦角)中的李爱云、傅凤琴因嗓音逐渐淡出舞台,广雪琴、刘晓玲还被称为青年演员时,她和王玉琴承前启后,勇挑重担。80年排《金麒麟》,她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找李德富“学会了两套水袖,不露斧凿地揉进角色里,给她的表演更加增添了光彩。” (见乔大年写《美在刻意追求中》一文)。83年,一出《梨花狱》连演几十天,50岁的她演主角武则天累坏了嗓子,她没有就此躺在功劳簿上,又拜师练嗓,刻苦练习,不久又在《白沟议和》、《潘金莲》、《杨门女将》、《青蛇传》中扮演重要角色。《白沟议和》中的萧太后演得沉着稳健,《潘金莲》中的武则天端庄大气,《杨门女将》中的柴郡主顾虑重重,上要安慰婆母,下要劝阻媳妇,“寿堂”一场,华美丽的表演在细节的处理上十分符合人物身份,叮咛廷贵、怀远时注意气息的控制,于平缓中透出哀痛,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很得体。这是她多年艺术实践经验积累的体现。 [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