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匡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6:01 由 习包子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
前往: 導覽搜尋
吳匡五
出生 1914
山東省陽信縣
逝世 1941
國籍 中國

吳匡五(1914~1941) ,原名吳觀志,山東省陽信縣崇德區(今溫店鎮)後吳家店村人,革命烈士。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 [1]

為表彰其抗日業績,冀魯邊區行政委員會曾於1943年將陵縣更名為匡五縣。匡五縣抗日民主政府又於1945年5月2日,將匡五遺骨遷葬於官道李村(今屬臨邑縣)烈士陵園,建墓立碑紀念。[2]

作者簡介

汪莘(1155年~1227年)南宋詩人。字叔耕,號柳塘,休寧(今屬安徽)人,布衣。隱居黃山,研究《周易》[3],旁及釋、老。宋寧宗嘉定年間,他曾三次上書朝廷,陳述天變、人事、民窮、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師布陣的方法,沒有得到答覆。徐誼知建康時,想把他作為遁世隱士向朝廷薦舉,但未能成功。晚年築室柳溪,自號方壺居士,與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壺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壺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刻本。

簡介

幼年聰慧好學,家人寄希望於他,為之取名觀志,其意為志向遠大。7歲時入本村小學讀書,後在樂陵高小畢業,考入惠民中學。

其間,"九·一八"事變爆發,他積極投身愛國運動,罷課、遊行、張貼標語,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主張。為表示以武力殲滅日軍,收復國土的決心,於是改觀志為貺武,為便於書寫,貺武寫作匡五。

個人履歷

1938年10月,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來冀魯邊區開闢抗日根據地,在樂陵舉辦抗日軍政學校,招收抗日青年,已任小學教員的吳匡五奮然前往入校學習。

學習結業後,被分配到冀魯邊特委《烽火報》社編輯部工作。不久,調任慶雲縣抗日民主政府民訓科長,經縣委書記李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春,任津南專署民訓科長。為開闢陵縣抗日根據地,黨組織派他到陵縣組建抗日民主政府。

同年7月9日,陵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他就任第一任縣長。當時,陵縣黨組織剛剛恢復建立,力量還比較薄弱。他首先把新編十八團第五中隊擴建為縣大隊,率此武裝活動在陵縣東部農村。

面對日偽軍的"治安強化"運動、頻繁的"掃蕩"和國民黨地方頑固勢力的摩擦,毫不畏懼,認真學習平原地區游擊戰的經驗,率領縣大隊隱身敵後,宣傳我黨的抗日救國綱領,聯繫各界人士,廣招人才,參加抗日活動。

同時,還廣泛地發動群眾,組織農會,改造舊的鄉、村政權,建立區、鄉新政權。1939年底,縣大隊擴充到100多人槍,三、四、五區抗日民主政府相繼成立。這段時間,他表現出旺盛的革命壯志。

行軍途中,幫助傷病體弱同志背槍支;宿營後,燒好開水端到同志們跟前;戰士們入睡後,又要通盤考慮全縣的抗日工作,查崗查哨,帶頭為縣委創辦的抗日報刊寫稿。

他平易近人,寬嚴適度,關心同志,愛護群眾,在幹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艱苦勞累拖累了他的身體,但在戰士們面前卻始終保持高昂的情緒。

短時間內,成為全縣人民愛戴的縣長。在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領導下,群眾性的破路打狗、割電話線、鋸電線杆、站崗放哨、盤查行人等抗日活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吳匡五認真學習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和游擊戰爭有關理論著作,並堅持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並不斷總結戰鬥中的經驗教訓,豐富自己的戰鬥知識,在陵縣這塊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對敵鬥爭的好戲。

他率領縣、區武裝堅持地方抗日武裝鬥爭,在艱險的歲月里,經常是白天打仗,晚上還要數次轉移,巧妙地與敵人周旋,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

為粉碎敵人的"囚籠"戰術,領導全縣人民進一步開展破路活動,將縱橫公路挖成七回八折道溝,改變了平原地帶沒有依託的地形。縣大隊埋伏在道溝中,經常限敵於十面埋伏之中。

為配合百團大戰,他帶領縣大隊在平原縣城附近拆毀鐵路一段,使敵人一輛軍火列車脫軌,消滅押車日軍數十人,繳獲武器彈藥一批。在抗日鬥爭最艱苦的階段,陵縣抗日根據地一度成為冀魯邊二地委的活動基地。

個人榮譽

他的威名與日俱增,敵人聞之膽戰心驚。有的偽軍講,誰要不走運,出門碰上五塊五(吳匡五)。敵人挖空心思地琢磨詭計,妄圖消滅他領導的縣大隊。

1941年9月7日,他率縣大隊活動在臨邑城北蘇家廟子(今屬臨邑縣),駐臨邑縣境內的日、偽軍將蘇家廟子包圍。他指揮縣大隊衝出包圍圈後,向臨邑方向轉移。在突圍中,他不幸身負重傷,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瞌然長逝,年僅27歲。

視頻

【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抗日縣長吳匡五 家風傳承八十載2021-03-22

參考來源

  1. 吳匡五 ,抗日戰爭紀念網
  2. 吳匡五 ,抗日戰爭紀念網
  3. 解析 |《周易》易理到底有哪些重要性? ,搜狐,201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