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拉爾夫·福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8:53 由 习包子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
前往: 導覽搜尋
拉爾夫·福勒

拉爾夫·福勒(1889年1月17日-1944年7月28日),英國人,畢業於劍橋大學,物理學家、天文學家

他在任命為三一學院講師時進行熱動力學與統計力學的研究,為物理化學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並與愛德華·亞瑟·米爾恩合作,在恆星光譜、壓力、溫度等方面作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

人物生平

學習經歷

福勒最初在家接受教育,而後則進入埃文斯預備學校和溫切斯特公學就讀。之後他獲得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獎學金,並且在此學習數學。並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在第三年的測驗里,福勒以優異的成績通過測驗。

軍旅生涯

一次大戰的時候,福勒隸屬於英國皇家海軍炮兵隊。他在加利波利受到了嚴重的肩傷。 因為受傷的緣故,他被介紹給阿奇博爾德·希爾並為他工作。希爾帶領福勒進到了物理領域。這段期間,他擔任希爾的副手在鯨魚島進行研究,並且對於螺旋導彈的空氣動力學做出重大貢獻。因為這項工作,他在1918年獲得了大英帝國勳章。

學術生涯

1919年福勒回到了三一學院,並於隔年被任命為數學科的學院講師。在此他進行熱動力學與統計力學的研究,為物理化學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他與愛德華·亞瑟·米爾恩合作,在恆星光譜、壓力、溫度等方面作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1925年,他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士。1926年,他於其學生保羅·狄拉克運用統計力學作了白矮星的研究。1928年,他與洛薩·沃爾夫岡·諾德海姆合作發表了論文解釋現在被稱作場致電子放射的物理現象,並且幫助建立了電子價帶理論。他最先在1931年提出了熱力學第零定律。1932年,他被選為卡文迪許實驗室理論物理的主持人。

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儘管身體狀況不佳他仍恢復與軍械局的工作,並被選為與美國、加拿大的科學聯絡人。由於曾經訪問普林斯頓大學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他對美國相當了解。因科學聯絡人的工作,他在1942年被授予了騎士爵位。之後他在戰中回到英國,在軍械局與海軍總部工作幾個星期後過世。

共有十五名皇家學會院士、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在1922年到1939年這段期間受到福勒的指導。除了米爾恩之外,他還曾經與亞瑟·愛丁頓、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保羅·狄拉克、威廉·馬克瑞等人合作。正是福勒在1923年將量子理論介紹給了保羅·狄拉克,也是他請玻爾居中牽線,使狄拉克得以認識海森堡。在劍橋大學擔任教職期間,他總共指導了64名博士學生。

個人生活

福勒是一名業餘的板球好手,專門擔任守門員。1908年、1909年曾代表諾福克郡板球俱樂部在乙組錦標賽中出賽。

1921年,他娶了歐尼斯特·盧瑟福的獨生女艾琳·瑪麗(1901-1930)。他們共有四的孩子,兩男兩女。艾琳在生完最後一個孩子後過世。[1]

作品欣賞

​​​​​​我的三味書屋

我家現在的居室較為寬敞,我選擇了面南向陽的一室作為書屋。我們居住二樓,妻子愛侍弄花草,為了給我備課、讀書提供舒心養眼的環境,妻子在門前空地上栽種了臘梅、月季、桂樹等花卉樹木,還培育了茶梅、蘭花、菊花等盆栽,十幾年如一日嫁接、施肥、除草、澆水,像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養育這些花草。我書屋展卷,有紅袖添香。

早春二月,沉睡的小草樹木經過楊柳風吹拂,杏花雨滋潤,早已吐出嫩綠的新芽。書屋前已是桃樹粉蕾嬌嬌,李樹玉蕊楚楚,不幾日,桃樹便粉妝玉砌,其華灼灼,李樹玉枝瓊花,晶瑩如雪。空氣中飄散着桃花、李花和香椿的馨香,蜜蜂不停飛動在桃李之上採集花粉,黃鸝站立枝頭婉轉歌唱。桃嫣李笑,層見疊出,滿園芬芳,仿佛自己燦若雲霞的幾千弟子。

妻子在園圃的東、西、南三面栽種了月季,北邊廊檐擺放一列各種盆栽。炎炎夏日,紅的、粉的、黃的、白的月季花競相綻放在碧綠的枝頭,壓低枝頭,如同朵朵牡丹花一般碩大鮮艷,給園圃鑲上了一道絢麗多彩的花邊,蜻蜓、蝴蝶在其上嬉戲飛舞。園圃之內,高過二樓的香椿、紅葉李和越過三樓的銀杏翠樾千重,蔚然成林,托起一片綠雲麗天。暗綠侵紗,涼風襲入,香澤浸人,書屋乃至整個居室成為清涼芬芳的世界。我吟詠南窗之下,氣定神閒,如羲皇上人。

天高氣爽的秋季,一片翠綠的桂葉上點點粒粒的桂花米蕊簇金,香氣襲人,細細長長的菊花婷婷裊裊,清芬宜人。我開卷閱讀,妻子送上一杯自己焙制的菊桂雙花茶,長絲條、細米粒般的花蕊飄舞在嫩黃鮮亮的茶湯里,清香慢慢蕩漾開來,瀰漫在書屋的空氣中,沁入口中,濃釅芳醇,滿口留香,既健腦明目提神,又清肝潤肺溫胃,五臟六腑無一處不舒暢妥帖。

冬至時節,園圃中萬花紛謝一時稀,幾株磬口黃梅迎着霜風冰雪卓然而立,鐵干銅枝,玉骨錚錚,橫逸斜出的枝柯上萼樓穰吐,淋漓簇沓,滿樹生香。妻移茶梅、蘭花、文竹等盆栽於書屋中。暖陽曬窗,臘梅暗香浮動,茶梅紅艷似火,建蘭、文竹爭相呈綠,滿室皆春。園圃中,一年四季,枇杷、桂樹、橙樹書檐展綠,排闥送青;春夏秋冬,各種花香如天女織錦般綺麗多彩,如春江涌潮般連綿不斷,書屋花襲人裾,芳香撲鼻。

我的書屋不僅飄蕩着花香,還洋溢着書卷油墨的清香。幾千餘冊書籍,涵蓋文學、歷史、哲學、宗教以及一些大型辭書。在這其中,我最情有獨鐘的是一百多期的《名作欣賞》、一套《漢語辭書大全》以及一位同學贈送的書籍。

1979年,我考取了壽縣師範學校,所學的是面向小學的普師專業。畢業之後,我被分配到壽縣炎劉中學任初中語文教師。胸里少墨、腹中空空的我,課堂總是內容乾癟、語言乏味、捉襟見肘。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朋友處有幸讀到了《名作欣賞》。遇見散發着濃墨清香的她,如同遇到一見鍾情怦然心動的初戀情人,從1984年牽手直到2006年,執子之手,愛不釋手,《名作欣賞》陪伴我走過二十三年的人生里程。在文學洪荒時代,「欣賞探奧」「世界文壇之窗」「大中語文名篇賞析」……《名作欣賞》一個個既有學術深度,又富含美質的經典欄目,為我打開了一方夢幻神奇五彩斑斕的文學世界,每期每篇我都如饑似渴地閱讀。二十幾年裡,依靠《名作欣賞》的引領,我基本通讀了古今中外經典名著及名家賞析文章。作為教師,閱讀《名作欣賞》的意義在於讓我生長起來了思想,使得我胸中有書,目中有人,課堂有膽,後來從事高中語文教學也能有血有肉、有張有弛、從容自如。

閱讀《名作欣賞》的意義還在於她以濃郁的詩意情懷、理性精神、人文視野,滋養了我的精神世界,啟蒙了我對文學的濃厚興趣。十多年的文學濡染,終於促動我彈奏起對繆斯女神嚮往的琴弦。1995年,我在《壽州報·新浪》文學副刊發表了第一篇散文《喝豆茶》,後來牽牽連連寫起來,至今在紙質和微媒體上發表幾十篇作品,去年還加入了淮南市作家協會。幾經搬遷,雖然《名作欣賞》有一部分期刊已經發黃破舊,但我至今仍然像至寶一樣將一百五十期期刊全部珍藏。

2009年秋天,北京一家出版社來壽縣出售圖書,其中一套由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大三十二開精裝《漢語辭書大全》格外吸引我的眼球,全套包括《成語詞典》《俗語詞典》《漢語字典》《漢語詞典》(上下)《諺語詞典》(上下)《歇後語詞典》(上下)《古漢語詞典》(上下)十一冊,一千二百八十元。這套鴻篇巨製吸納眾家之長,分類細緻,內容豐富,言簡意賅,使用便捷,具有海納百川、吞鯨撼岳之氣勢,對我教學、閱讀大有裨益。在此之前,我已擁有《詞源》一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業已翻破三版,但都不及這套洋洋大觀,因而成為我書屋的鎮室之寶。

2018年一個冬陽映窗的上午,遠在上海的高中同學張遠勝打來電話告訴我:快過年了,無以為禮,寄上幾本書,聊表寸心,請笑納。我只好應聲稱謝。不曾想幾天後,竟然接到三通快遞,收到近三十冊圖書。捧着一本本散逸着油墨香味的書冊,我不禁感慨復感慨了。

張遠勝同學性格憨厚聰慧,為人大度豪爽,是我們班當年有名的才彥俊傑,也是和我具有共同文學誌趣的好友。他擁有一套學習的獨門絕技「被窩放電影」。每天晚上下自習後,他就早早上床躲進被窩,把一天學習的內容在腦屏幕上精彩回放,梳理鞏固歸納提升,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絕佳效果。從不見他挑燈夜戰,成績卻永遠勝出,出類拔萃,羨煞全班同學。他高中畢業考取了合肥工業大學,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河南鄭州一家大型國企工作,後來棄職經商,現在在上海辦公司當老闆,風生水起。學生時代,我們經常在一起打乒乓球,侃文史哲。有一年放寒假,他和另外兩位同學來我家,晚上我們四人抵足而臥,徹夜長談。

凝望着書櫃裡,張愛玲的《心經》《金鎖記》《傾城之戀》等系列小說,張居正、曾國藩、李鴻章、梁啓超等風雲際會人物的傳記,叔本華《人生的智慧》、奧勒留《沉思錄》、格拉西安《智慧書》等西方哲學家的著作,老同學贈送的這些裝幀考究、內容豐富、煌煌成列的書籍,無不折射出遠勝同學的文學雅好和審美情趣,凝聚着老同學對我的深情厚誼。這也是對我熱愛文學的一種最好嘉勉。這個冬天讓我倍感溫暖,這些書籍是我所有藏書中最充滿溫度的部分,讓我倍加珍惜。

我的書屋雖然不大,但從春到夏,從夏到秋,從秋到冬,時時瀰漫着讀書人至愛的三種氣味:花香、茶香、書卷香,充盈着人世間至美的三種情愫:愛情、友情、文學情。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