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万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Loft讨论 | 贡献2019年11月19日 (二) 21:05的版本 (added Category:医生 using HotCat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万青,男,汉族,1944年12月生,上海人,198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甘肃省玛曲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玛曲县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甘肃省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10“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2010年荣获第七届医师奖,被评为2010年十大陇人骄子,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

简介

铭记宗旨,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誓言

1968年,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来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工作。 玛曲县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一个纯牧业县,平均海拔3800多米,县城海拔3400多米。王万青刚来时,玛曲的交通条件十分落后,从兰州到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需要2天时间,从合作市到玛曲县也是2天的路途,从玛曲县城到50多公里外的阿万仓乡,还得多半天的路程。曾经有位领导感慨地说:“在玛曲这样艰苦的环境,即使不做贡献,能留下来,就很了不起。”许多来玛曲工作的外地干部职工,经受不住严酷环境的考验,一批一批地调离了。当年,与王万青同时来到甘南大草原的大学生有100多人,随着时间的流失,有的通过考大学、读研究生离开了,有的通过各种关系调走了,有的索性早早病退回去了,但当初被人们认为是"飞鸽牌"的王万青不仅留下来了,还为玛曲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经先后任阿万仓乡卫生院医生、副院长、院长,玛曲县卫生防疫站副站长、站长,玛曲县人民医院医生、外科主任、外妇病区主任等职。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王万青始终如一地坚守着他最初的信念--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为党和人民做出一份贡献!他多次放弃了回上海的机会,凭着对玛曲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毅然选择长期留守在高原。40多年的坚守,赢得了“草原曼巴”的亲切称呼(“曼巴”就是藏语“医生”的意思)。

人物经历

扎根草原,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健康

40多年来,王万青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他曾在早春的黎明飞马奔到放牧点,抢救一名窒息昏迷的女牧民;曾爬在牛粪堆上为大出血休克的产妇实施胎盘剥离术;也曾在夏窝子(夏季放牧点)中彻夜输液,抢救心衰的新生儿。他一个人骑马完成了阿万仓全乡人畜共患的布氏杆菌病普查,给当地的牧民孩子逐一实施计划免疫,建立了全乡3000余人的门诊病历,使全乡90%的藏牧民有了健康档案,在玛曲县首开先河。在阿万仓卫生院的20余年时间里,他每年接诊病人3500余人次(当时阿万仓乡总人口3400余人),20年累计接诊7万余人。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只要牧民需要,他都义无返顾地前往,书写了许许多多为藏族群众解除病痛的感人故事。 王万青十分重视高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狠抓管理、预防、培训、宣传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让牧民少得病,他曾背着X光机、心电图机、骑马去冬窝子(冬季定居点)为牧民进行健康体检,带着显微镜做粪检查寄生虫。1981年他一人独立完成全乡布病普查任务,几个月骑马走遍全乡,风雨无阻。1985年阿万仓"四苗"接种率达到85%,成为当时玛曲县乃至甘南藏族自治州计划免疫工作的先进典型。 他谢绝家庭、同学和朋友的劝阻,娶当地一名藏族姑娘为妻,始终不离不弃。他把自己的亲情、爱情和工作热情全部融入到养育他的草原,他的四个子女都留在了玛曲县,为了秉承他的事业,他把藏区医生的"接力棒"传给了大儿子,让儿子同样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留在玛曲高原为当地的牧民群众服务、为玛曲的医疗事业奉献。 40多年的坚守,换来的是藏族同胞的尊重和认同,让当地的牧民群众视他为自家人,完完全全接纳了他。天葬,是藏族同胞最普遍采用的丧葬方式,一个人死后被背上天葬台,把身体的全部奉献给大自然中的鹰鹫才算是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天葬时,只有死者最亲的人和族人可以在场。王万青不仅可以在现场,而且死者家属还能按照他的指点,解剖尸体,让他查看病变部位。43年来,藏族人民和妻子真挚的爱和包容,给了王万青强有力的支撑,成为他留下来的动力和源泉,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的医学专长最大限度地回报了当地群众,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立足岗位,成就不凡业绩

王万青十分重视业务学习和科学研究,积极参加野战外科学习班、心电图诊断、骨科、外科、急救急诊等学术培训班。自费购买了一套俄文原版《医学百科全书》,翻译医学资料10余万字。在国家级和地方各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论文获奖外还引起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及国外医界关注。作为玛曲藏区的一名基层医生,王万青能在某些医学课题方面有所发现和创新是非常不易和难得的,他也因此成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医疗卫生行业历史上第一个正高级职称获得者。 在临床上,王万青是一个真正的多面手。在医疗设备不足、卫生院基础设施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成功救治了无数个生命垂危的患者。1982年他成功抢救一名满口血痰,呼吸困难的急性高原肺水肿男性牧民。1984年秋,由他主刀成功抢救一名腹部外伤、肠坏死、休克的10岁藏族儿童,这至今在玛曲乡下是首次。在玛曲县人民医院任外科主任期间,他主刀或主持参与颅脑、颈、胸、腹、骨、妇产、五官科等各类手术数千例,有些手术填补了玛曲乃至甘南高原外科手术空白。 王万青不仅自己坚持学习,也十分注重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在任阿万仓乡卫生院院长期间,他试行病例讨论制度,举办卫生院人员业务及英语知识培训班,提高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卫生人才。 王万青常说“祸莫大于丧失信念”。如果说在1968年那个特殊的年代,做出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报效祖国的决定,是当时所有热血青年都会做的事情,那么,能够在以后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如一日地坚守当初立下的誓言,坚守医生的职业道德,坚守对家庭的责任承诺,这份执著与坚定,却不是每一个热血青年都能做得到的。43年来,对党的坚定信念支撑他一路走来!王万青如今已年近七旬,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草原,奉献给了玛曲的卫生事业和这里的人民。他说:“我感谢玛曲草原人民给了我人生的意义,我感谢伟大的祖国让我继续一个上海人的草原故事”。

人物故事

坚定步伐:从大上海到大草原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1968年,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奔赴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州玛曲草原。 玛曲县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以藏族为主的纯牧业县,平均海拔3800多米。海拔落差和严重的高原反应,使来自江南的王万青,初到玛曲便患上感冒,一病就是20多天。但当得知阿万仓乡卫生院是玛曲县条件最艰苦的公社时,他又提出:““我要去阿万仓!” 那时,当地交通十分落后,从兰州到阿万仓有近5天路程。曾有领导感叹:“在玛曲这样艰苦的环境,即使不作贡献,能留下来,已经很了不起。”然而,王万青在艰苦的阿万仓乡一干就是20年,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草原。 初始的帐篷生活,他身盖牛羊皮,耳闻藏獒嚎,乐观称为“草原行医交响乐”。第一次骑马出诊途中,马突然受惊,王万青从马背摔下来,右胳膊脱臼,疼得直打滚儿。在荒无人烟的草原上,他指导跟随的牧民复位伤臂,强忍疼痛继续前行,奔赴病人家中。此后的几十年,无论刮风下雨,王万青总会竭尽全力,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 他常说“祸莫大于丧失信念”。在40多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放弃回上海的机会,凭着一份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坚守自己的誓言,毅然选择长期留守这片大草原。

遍布足迹:草原相伴情相随

王万青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他就像一座连心桥,架起了党和藏族人民的心。他和每一位救治过的病人成了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成为了草原牧民最受欢迎和尊敬的汉族干部。“曼巴(藏语:医生)是好人,是这个!”在王万青工作过的阿万仓乡,藏民们提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 他曾在早春的黎明飞马奔赴放牧点,抢救一名窒息昏迷的女牧民;曾在牛粪堆上为大出血休克的产妇实施胎盘剥离手术;也曾彻夜输液,抢救心衰的新生儿……在王万青心里,只要是牧民需要的,他就不会放下挥动的马鞭,不会停下前行的脚步。 为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他曾背着X光机、心电图机,去牧民家里逐一进行健康体检,带着显微镜做粪检查寄生虫。他一个人骑马走遍全乡,风雨无阻,完成了阿万仓乡全乡人畜共患的布氏杆菌病普查,给牧民孩子逐个实施计划免疫,建立了全乡3000余人的门诊病历,使全乡90%藏民有了健康档案。在阿万仓乡卫生院,他每年接诊病人3500余人次(当时阿万仓总人口3400余人),20年累计接诊7万余人次。 王万青以医者仁心,系起汉藏情缘。“他是阿万仓最好的曼巴。在我们心里,曼巴就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曼巴。”牧民才日西说。

继续前行:续写草原故事

40年前,王万青只身打马赴草原,一路向西千万里,开始了他的草原故事,把自己的工作热情、亲情都融入了这片养育他的草原。 如今年近七旬的王万青,虽已退休,却仍指导县医院的外科手术,给上门求医的藏族群众治病送药。他的4个子女也都留在了玛曲县,为了传承他的事业,他的长子把为人民服务的“接力棒”接下来,在高原上继续为牧民群众服务、为玛曲的医疗事业奉献。 43年,王万青始终如一地恪守最初的誓言,坚守医生的职业道德。“把一切献给党,贡献生命也在所不惜。”正是对党的坚定信念支撑王万青一路走来,“我感谢玛曲草原人民给了我人生的意义,我感谢伟大的祖国让我继续一个上海人的草原故事。”

人物言论

1.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这里,发挥自己的余热,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直到心脏停止跳动。 2.我感谢草原人民教给了我人生的意义,感谢伟大祖国让我延续一个上海人的草原情怀。 3.一个人不能没有政治生命,我工作18年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党给了我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而自己所做的这些工作又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感恩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 4.其实我一直想念家乡上海。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这里,发挥自己的余热,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 5. 城市的生活物质享受的确很丰富,但草原给了我人生的意义。 6.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报效祖国!在简单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简单的业绩,才是生命最耀眼的点缀。

个人荣誉

1984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986年,被甘肃省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授予“省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 1988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同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9年12月21日,上海医科大学授予王万青“校长奖”; 2010年,被评为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感动甘肃”2010年度十大陇人骄子; 2010年11月,荣获第七届中国医师奖; 2011年2月,被评为“感动中国”2010年度十大人物。

社会评价

A 民委系统评价 2010年8月19日晚,《阿万仓草原上的好“曼巴”——王万青》的事迹在《新闻联播》“时代先锋”栏目播出后,收看了节目的甘肃省民委广大干部职工深受教育和感动。大家反响强烈,一致认为,王万青是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楷模,是共产党员先锋模范的代表,是民族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作为民族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王万青为榜样,饱含热情地为各族群众服务。“王万青的事迹让我十分感动”。在省民委少语古籍处工作的刘晋告诉记者,他在民族工作战线上工作了近30年了,上世纪80年代,他就听说过王万青这个在草原上行医的上海大学生的感人事迹。几十年来,王万青一如既往,持之以恒,长期坚守在海拔4500多米的地方为藏区群众服务,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作为长期在民族战线工作的干部来说,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更应加倍努力,踏实做事,心系少数民族群众的疾苦,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服务,把党的事业做好。 B 卫生、科教系统评价 2010年8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代先锋”栏目播出了我省卫生系统的杰出代表——王万青同志先进事迹,节目播出后,甘肃省卫生、科教系统人员反响强烈,大家纷纷表示要以王万青为榜样,在工作中践行他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执着追求的精神,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 自7月下旬以来,《甘肃日报》在一版突出位置连续刊发长篇通讯、评论,深入细致地报道了上海大学生王万青在玛曲草原行医42年的感人故事,在全省各行各业掀起了向王万青同志学习的高潮。当天晚上,央视以《阿万仓草原上的好“曼巴”——王万青》为题,生动再现了王万青的感人事迹,将我省学习王万青同志的活动推向新高潮。 西北唯一的护理学博士、甘肃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韩琳表示,王万青是我们身边的典型,他能够主动到艰苦地区工作,在为藏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他能够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视藏族同胞为亲人,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医学誓言。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和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甘肃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冯毓琴说,从王万青身上可以学到两点。一是王万青的坚持精神令人敬佩,他几十年不懈地专注于一件事,获得了事业的成功。我们科研人员培育一个农业新品种,一般需要10年之久,如果没有坚持精神,就会半途而废。世界上的道理是相通的,要像王万青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科研才能获得成功。二是王万青的实践精神给人以启发,他把中医结合到牧区常见病的治疗中,形成了有效的手段。我们的一些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关键就在于没有与实践结合起来,不适应市场的需求。今后在科研中要学习王万青的实践精神,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攻关课题,才能使科研成果实现有效转化。 复旦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大三学生孟震煜是在兰州家中看到王万青的事迹的,他最大的感触是感动。他说,大学生在择业时应该像王万青那样,追求崇高,追求理想,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到更能发挥自己作用的地方去。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未来十年国家对西部的投入将越来越大,西部也将越来越需要人才,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既是对自己的锻炼,也是服务基层群众,支援国家建设。看了王万青的事迹,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理想有新的思考。 C 民族地区的评价 2010年8月19日晚,“草原曼巴”王万青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在甘肃省民族地区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像他那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他那样扎根基层,立足本职岗位做奉献,服务群众。“王万青的事迹证明,在基层同样能实现人生价值!”在玛曲县乡村工作的基层医生李建由衷地说,“作为一名基层医务人员,要以他为榜样,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贡献。”玛曲县牧民才日西说:“30年前,我放牛的时候就认识他,他是阿万仓草原的好‘曼巴’”! 王万青的事迹让临夏市建设局青年工作志愿者侯宏琳感触很深:“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42年来对医生职业道德的那份坚守和对家庭、对事业的坚守,是令人敬佩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就应该以王万青为榜样,学习他崇高的敬业精神,勇于吃苦,乐于奉献,回报社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王万青的事迹在肃北草原上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到肃北工作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纷纷表示,要向王万青学习,扎根草原,建功立业。2009年参加工作的会宁籍选调生王仕杰说:“王万青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到基层踏踏实实干工作,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生在肃北、长在肃北的阿力腾德布2009年经“三支一扶”考试分配到肃北县马鬃山兽医站,成为草原上的一名兽医工作者。他说:“王万青生长在大城市,却为草原同胞工作、服务了一辈子,我出生在草原,生长在草原,草原是我的家,我就更应该扎根草原,以王万青为榜样,勤勤恳恳为草原干一点事情。” D 医务工作者的评价 2010年8月19日晚,“草原曼巴”王万青的事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省内广大医务工作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引起了参加舟曲灾区抢险救援各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一致称赞和共鸣。 大家在收听收看节目后一致认为,王万青同志用一颗赤诚的心和精湛的医术,为无数藏区牧民群众托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是“团结使者”,他用真情浇灌出民族团结的和谐之花。他是“奉献使者”,从繁华大都市到最艰苦、最偏远的地方,他始终无怨无悔。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蔡曦光认为:在王万青身上,最突出的就是对医生职业道德的坚守,对家庭、对事业的坚守。当前正值舟曲抢险救援和灾区恢复生产生活的关键时刻,灾区需要更多像王万青这样视群众为亲人的广大医务人员。 广大医务工作者纷纷表示,要学习王万青扎根基层、用精湛的医疗技术悉心服务藏区百姓的高尚医德和无私情操,时刻以王万青同志为榜样,努力学习和践行他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解放军第一医院抗洪救灾医疗队护士长王伟说:“看了王万清事迹的报道,我觉得作为一名军队义务工作人员,应该以他的精神为动力,更好的为灾区人民服务。” E 舟曲人民的评价 收听收看王万青的事迹,也给舟曲人民带来了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决心。舟曲三中党员教师杨芬玉说:“当我看到王万青同志的事迹,我十分的感动,今天我们的舟曲受灾了,我希望我们的舟曲人民向王万青同志学习,学习他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我相信我们通过党和领导的关心,全国人民的支持,走过这一段艰难的时期,重建舟曲。”

颁奖词

“草原曼巴”王万青颁奖词: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门巴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

王万青
王万青
来自360网]]]
出生 (1944-12-01) 1944年12月1日(79歲)
逝世 YYYY年表达式错误:无法识别的词语“dd”。(YYYY-表达式错误:无法识别的词语“mm”。-DD)表达式错误:无法识别的词语“yyyy”。歲)
国籍 中国
职业 医生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