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护照或护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发放给本国公民或国民的一种旅行证件,用于证明持有人的身份与国籍,以便其出入本国及在外国旅行,同时亦用于请求有关外国当局给予持照人通行便利及保护。
护照关系到在国外所受合法保护的权利与进入本籍国的权利。护照上通常有持有者的照片、签名、出生日期、国籍和其它个人身份的证明。许多国家正在开发将生物识别技术用于护照,以便能够更精确地确认护照的使用者是其合法持有人。
如今国际间旅行通常要求出示护照,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护照实际上仅仅是一种国际认可的用来对旅行者身份鉴定的手段。而这样的鉴定要求在很多情况下或针对某些旅行者可以免除。例如现在美国公民凭驾驶执照即可进入墨西哥,而欧盟国民在欧盟内部旅行也不需要护照。
同样的,护照在一个国家内部也可以被当成身份证件而使用。
国际民航组织已经就护照的标准格式和特点制定了Doc 9303标准[1]。
最近有许多关于在护照中采用生物识别技术以改进身份识别安全的讨论,美国在911事件后已经针对27个免签证国家要求启用含有此种技术的护照,它是通过内嵌非接触式芯片来储存生物信息。
历史
大清护照
全世界最早出现的护照似乎是在在公元前450年,根据《圣经》《尼希米记》二章7节记载:“我又对王说,王若以为美,请赐我诏书,通知大河以西的诸省长准我经过,直到我抵达犹大”。波斯王发给巴勒斯坦的一封诏书,要求沿途官员保障波斯官员的旅行安全。
以中国历史上为例,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例如称为符、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通关文牒、安全证书、通行证、暂住证等。到了清朝,根据通行证件的证明身份、提请边境关防检查机关予以“保护”和“关照”、给予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之功能,将“PASSPORT”一词,于1845年首次译为“护照”,并沿用至今。
西方观点,护照的西方称呼“Passport”并不是来于“seaport”(海港),而是来于中世纪用于通过城墙大门(“porte”)的文书。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些文件可以由当地的统治机关颁发给旅行者,一般包括持有者被允许通过城镇的名单。这种制度延续到法国,直到1860年。在这段时间,护照并不是旅行到海港的必须,这关系到自由贸易,但是从海港到内陆城填则需要护照。
在二战后,国际联盟、联合国和国际民航组织,颁布了在护照的设计和特征的指导标准,这些指导很大方面上形成了现代的护照。近几年则有MRP(Machine Readable Passport, 可机读护照)[2]统一规定持照人资料页在封面内侧页,并有可利用扫描方式让电脑判读的资料,以节省移民暨出入国管理人员查验证照时的时间。
视频
护照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ICAO-DOC-9303,搜珍网,2014-8-26
- ↑ 机读护照的演变与发展初探,豆丁网,20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