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仙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奉仙觀位於中國河南省濟源市北海街道荊梁北街,因主體建築三清大殿用荊木作梁,故又稱「荊梁觀」,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奉仙觀始建於唐垂拱元年(685年),唐代二魯真人(魯希言、魯和光)和宋代賀蘭棲曾在此修道。現存金、明、清建築十座,整體建築坐北朝南,長90.5米,寬45.5米。山門為清代所建,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頂。玉皇殿建於明代,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單檐懸山頂。三清大殿建於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面闊五間,進深七架椽,單檐懸山頂,是減柱造建築的典型。
歷史沿革
奉仙觀建於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原名「奉先觀」,意為供奉先人之意。奉仙觀歷代高道輩出,唐代二魯真人(魯希言、魯和光)曾修道於此。
北宋時,著名道士賀蘭棲真修道於此,受到宋真宗召見,被敕封為「宗真大師」,並免除奉仙觀田地租稅,賀蘭棲真對奉仙觀進行了大規模的增修擴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重修三清大殿。元代初年,道士崇寧葆光大師衛志隱主持奉仙觀,重修玉皇殿、三官殿等[1]。
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住持道士韓嵩岩重修講堂。
布局結構
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重修三官殿,重建山門和廂房四座十六間。現存奉仙觀坐北朝南,總體平面布局為長方形,南北長90.5米,東西寬45.5米,兩進院落,保留金、明、清歷代古建築十座三十間。
奉仙觀,依次為山門、玉皇殿、三清大殿,左右兩側為廂房和配殿。其主體建築三清大殿重建於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為我國金代建築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劉敦楨高度評價此殿「手法豪放,運思奇特」。觀內還保留了唐《太上老君石像碑》、北宋《章聖皇帝御製詩並記》和元代《衛公道行之碑》等附屬文物二十餘件,彌足珍貴[2]。
建築特色
金至清時期古建築,位於河南省濟源市區北海辦事處三莊村、創建於唐代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距今已有1300餘年,因殿中有一荊木樑,故俗稱荊梁觀。原來建築很多,占地60餘畝,由於種種原因,現僅存山門、玉皇殿、三清大殿、碑亭、東西4座配殿,形成二進院落,南北方向。院雖不大,但布局合理,結構緊湊,北高南低,錯落有致,文物價置很高,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奉仙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踏尋中原古剎之——濟源奉仙觀 ,濟源市文物網,2014-05-06
- ↑ 河南濟源 道教三清奉仙觀 ,搜狐,2018-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