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拍板又名檀板,是一种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以木板相互敲击以发出声响,通常由三片木片或两片竹片构成,各种音乐与戏剧的板差异极大。
拍板的历史最早可推到唐代,可能由西北传入。当时民间乐散乐中使用,五代的壁画中,可确认在宫庭乐中使用。
拍板后来广泛在民间的说唱音乐、器乐、戏曲伴奏中使用。包括说唱的“板乐”、元代杂剧,与南管中都有使用。
山东快书使用的拍板为金属板,打击声音清脆。北方快板书及莲花落使用的快板除两片板外,还常配一副五张的小板,共同配合打击,通称七件子。
乐器概述
拍板,中国碰奏体鸣乐器。又称檀板、绰板,简称板。用于戏曲、曲艺和器乐合奏。古时由西北传入中原。唐代用于散乐,宋代用于民间说唱、民间器乐、教坊大乐和马后乐,元代用于宫廷音乐和杂剧,明、清用于宫廷和民间音乐。现代拍板多以3块长方形紫檀 、红木或黄杨木板组成。板长18~20厘米,宽4~6厘米。前两块板用丝弦缠绕,然后用布带与后面的单块木板连结。以左手执后板,撞击前两块木板发声。拍板常与板鼓合用,由鼓手兼操。拍板也流传于蒙古族和满族中。
乐器历史
拍板简称“板”,古时多用 檀木制作,又名“檀板”。 唐玄宗时,梨园乐工黄幡绰善奏此板,故又称“绰板”[1]。 古代拍板由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唐代(618~907)已广为流传。但只在民间流行的“散乐”中使用。有大小之分,大的9块板,小的6块板。在敦煌千佛洞的唐代壁画中,绘有打拍板的乐伎象。从成都王建墓的乐舞石刻还可以看出,在1000多年前五代前蜀宫廷乐队中,拍板已是重要的节奏乐器。
宋代,拍板在民间说唱中普遍应用,是民间器乐“鼓板”中的主要乐器,并在宫廷的教访大乐、小乐器合奏和马后乐中使用。
到了元代,拍板用于宫廷宴乐,也是杂剧的伴奏乐器。
明、清的中和韶乐、清乐和番部合奏等宫廷音乐都使用拍板。历代拍板因使用目的不同,板的数量也不一致,从3块、4块、6块直至10余块的都有。
近代,拍板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地方戏剧伴奏。
拍板种类 拍板可分为鼓板、书板、坠板三种;鼓板多用于器乐合奏,书板和坠板则多用于说唱艺术。
拍板可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或其他硬木制作,木材必须干燥,不能有干裂或腐朽现象。板无固定音高,发音短促,声音坚实响亮,穿透力强。若用纹雕旋转的木料制成,则发音更为脆亮。
鼓板:因常与板鼓配合使用而得名。由3块板组成,每块长27厘米,上宽5.9厘米,下宽6.7厘米,厚0.8~0.9厘米。中板略厚,两面是平的。盖板和底板稍薄,有一面中间隆起呈脊状。盖板的平面和中板用丝弦缠绕两头,合并而成一体。敲击时,左手执底板,使与前两板相碰发音。底板中间隆起,下部击板部位形似人的上嘴唇,故名“板唇”,是发音高低、宽窄、闷亮的关键。鼓板常用于京剧、昆曲、越剧等地方戏剧伴奏和江南丝竹[2]、苏南吹打、福建南音、十番锣鼓、山西八套等器乐合奏,是主要的节奏乐器之一,常在乐曲的强拍上击奏。
书板:有大小两种,长度分到为18(大)和14(小)厘米,上宽3.4厘米,下宽4厘米,厚0.7厘米。
坠板:又称“简板”或“简子”。由两根长方形木棒组成。长27厘米,宽2.2厘米,板的上面鼓起呈拱形,其最厚部分为2厘米。演奏时,左手执棒,互相撞击发音。流行于河南一带,是河南坠子的重要击节乐器,由演员自打自唱。
书板和坠板专为曲艺说唱伴奏,起击拍作用。
视频
拍板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板,拍板,新浪博客,2011-06-04
- ↑ 石鸣:江南丝竹和昆曲的今世前缘 ,搜狐,201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