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李景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豆腐》是中国当代作家李景宽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豆腐
豆腐这种美食,不分南北,无论雅俗,人皆喜爱。关于豆腐的来源,翻阅古籍得知,它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刘安乃是汉高祖刘邦之孙,其封地淮南盛产大豆,其母爱吃黄豆。一次,其母患病,整粒大豆不能食,刘安便命人将大豆磨成粉,冲水熬为豆乳,并放些盐卤,遂即凝成块状,其母吃罢大悦,病亦痊愈。另一说法,淮南人喜饮豆浆,刘安长于炼丹,一次炼丹时喝豆浆,不慎将其洒在炼丹之材石膏上,便凝结为豆腐。随后,这一美食便推广开来。
我家乡黑龙江号称“北大仓”,也盛产大豆,自然豆腐盛行。家乡的豆腐入口有黄豆的香味,软软的,嫩嫩的,尤其是卤水点豆腐,更有传统豆腐风味。技艺精湛的厨师,能用豆腐做出几十种菜肴。据说,僧侣主打菜肴便是豆腐。
一般人家,普遍将豆腐炖着吃,可搭配些土豆块。单独炖豆腐也别有风味,稍点上几滴酱油,让它变成淡黄颜色更有食欲。还可以做成麻辣豆腐,在佐料里加辣椒碎末和少许胡椒粒,能吃出汗来。还可将豆腐切成小块,用油炸,变成焦黄的豆腐泡,外焦里嫩,也可用来炒青椒、胡萝卜等,更是一道上等佳肴。
小葱拌豆腐,是我的最爱。先将豆腐切成小块,用锅轻蒸,然后倒马勺里少许食油,待油热了,将葱丝放进去,翻炒几下,马上倒点酱油,再加少许食盐,以及香菜末等佐料,便将香味四溢的汁浇至豆腐块上,再点几滴香油,格外有味道。若在买回来的豆腐上抹点大酱,吃着原汁原味。 每当我出外遛弯时,只要老伴吩咐捎回点菜来,我准是买块豆腐回来。老伴笑我只会买豆腐,别的不会买。其实,别的我也会买,但都不如吃豆腐简便爽口。从小就爱吃豆腐,但那时却很少能吃到嘴。
小时候,来卖豆腐的多半是老者,扎着白围裙,或黑皮围裙,围裙上缝个用来装钱的大口袋,两只胳膊上戴着套袖,推着三轮车或自行车,把盛豆腐的木方盘固定在车子上,走街串巷地叫卖:“豆发——”乍听起来我以为他发错了音,可是,又来个叫卖豆腐的老者,也是“豆发——”,真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徒弟。后来,我才琢磨出道道来,他们喊“豆腐”的“腐”字张不开嘴,故将“腐”发成了“发”音。再者,喊“豆发”还有寓意,它跟“都发”是谐音,有吉利的意思。 每当听到“豆发”的叫卖声,我便“噔噔噔”跑回家。“妈,来卖'豆发’的了。”妈不做声,像是没听见,依然做着手里的活计。我便趴在她的耳朵上喊:“豆发——”这时,妈才开口:“那豆腐哪是咱小户人家吃的。”“妈,不贵,才五分钱一块。”“五分钱能买一包盐,能吃个把月呢。”无奈,我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卖豆腐的老者从家大门口走过,他还大声地吆喝:“豆发——”尽管叫卖声吉利,也没有几家买得起的。
往往卖豆腐的商贩都是家里开豆腐坊,做出一方盘豆腐,便推着车子出来叫卖。倘若顾客没有现金,还可以用黄豆兑换。所以,卖豆腐的商贩都备有一杆秤。黄豆金贵、稀少,大凡存有黄豆的人家都留着做大酱,或者要改善生活时,便抓把黄豆炒熟,洒上适量的盐水,再加上葱花,搅拌几下,焖一会儿,待黄豆膨胀了,佐料入味了,就可当菜吃,它比豆腐扛吃。
那个年月,平常人家吃不起豆腐,除非家里来了客人,买块豆腐,或炖,或麻辣,或葱油拌,这是一道很讲究的菜。
如今,菜市场卖豆腐的摊床并不鲜见,豆腐块大,两三元钱一块,普通人家都能买得起,而且百吃不厌、不腻。尤其是老年人,牙口不好的也能吃豆腐,营养还丰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