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豆腐(李景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豆腐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豆腐》中國當代作家李景寬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豆腐

豆腐這種美食,不分南北,無論雅俗,人皆喜愛。關於豆腐的來源,翻閱古籍得知,它是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劉安乃是漢高祖劉邦之孫,其封地淮南盛產大豆,其母愛吃黃豆。一次,其母患病,整粒大豆不能食,劉安便命人將大豆磨成粉,沖水熬為豆乳,並放些鹽滷,遂即凝成塊狀,其母吃罷大悅,病亦痊癒。另一說法,淮南人喜飲豆漿,劉安長於煉丹,一次煉丹時喝豆漿,不慎將其灑在煉丹之材石膏上,便凝結為豆腐。隨後,這一美食便推廣開來。

我家鄉黑龍江號稱「北大倉」,也盛產大豆,自然豆腐盛行。家鄉的豆腐入口有黃豆的香味,軟軟的,嫩嫩的,尤其是滷水點豆腐,更有傳統豆腐風味。技藝精湛的廚師,能用豆腐做出幾十種菜餚。據說,僧侶主打菜餚便是豆腐。

一般人家,普遍將豆腐燉着吃,可搭配些土豆塊。單獨燉豆腐也別有風味,稍點上幾滴醬油,讓它變成淡黃顏色更有食慾。還可以做成麻辣豆腐,在佐料里加辣椒碎末和少許胡椒粒,能吃出汗來。還可將豆腐切成小塊,用油炸,變成焦黃的豆腐泡,外焦里嫩,也可用來炒青椒、胡蘿蔔等,更是一道上等佳肴。

小蔥拌豆腐,是我的最愛。先將豆腐切成小塊,用鍋輕蒸,然後倒馬勺里少許食油,待油熱了,將蔥絲放進去,翻炒幾下,馬上倒點醬油,再加少許食鹽,以及香菜末等佐料,便將香味四溢的汁澆至豆腐塊上,再點幾滴香油,格外有味道。若在買回來的豆腐上抹點大醬,吃着原汁原味。 每當我出外遛彎時,只要老伴吩咐捎回點菜來,我準是買塊豆腐回來。老伴笑我只會買豆腐,別的不會買。其實,別的我也會買,但都不如吃豆腐簡便爽口。從小就愛吃豆腐,但那時卻很少能吃到嘴。

小時候,來賣豆腐的多半是老者,扎着白圍裙,或黑皮圍裙,圍裙上縫個用來裝錢的大口袋,兩隻胳膊上戴着套袖,推着三輪車或自行車,把盛豆腐的木方盤固定在車子上,走街串巷地叫賣:「豆發——」乍聽起來我以為他發錯了音,可是,又來個叫賣豆腐的老者,也是「豆發——」,真是一個師傅教出來的徒弟。後來,我才琢磨出道道來,他們喊「豆腐」的「腐」字張不開嘴,故將「腐」發成了「發」音。再者,喊「豆發」還有寓意,它跟「都發」是諧音,有吉利的意思。 每當聽到「豆發」的叫賣聲,我便「噔噔噔」跑回家。「媽,來賣'豆發』的了。」媽不做聲,像是沒聽見,依然做着手裡的活計。我便趴在她的耳朵上喊:「豆發——」這時,媽才開口:「那豆腐哪是咱小戶人家吃的。」「媽,不貴,才五分錢一塊。」「五分錢能買一包鹽,能吃個把月呢。」無奈,我只好眼巴巴地看着賣豆腐的老者從家大門口走過,他還大聲地吆喝:「豆發——」儘管叫賣聲吉利,也沒有幾家買得起的。

往往賣豆腐的商販都是家裡開豆腐坊,做出一方盤豆腐,便推着車子出來叫賣。倘若顧客沒有現金,還可以用黃豆兌換。所以,賣豆腐的商販都備有一桿秤。黃豆金貴、稀少,大凡存有黃豆的人家都留着做大醬,或者要改善生活時,便抓把黃豆炒熟,灑上適量的鹽水,再加上蔥花,攪拌幾下,燜一會兒,待黃豆膨脹了,佐料入味了,就可當菜吃,它比豆腐扛吃。

那個年月,平常人家吃不起豆腐,除非家裡來了客人,買塊豆腐,或燉,或麻辣,或蔥油拌,這是一道很講究的菜。

如今,菜市場賣豆腐的攤床並不鮮見,豆腐塊大,兩三元錢一塊,普通人家都能買得起,而且百吃不厭、不膩。尤其是老年人,牙口不好的也能吃豆腐,營養還豐富。[1]

作者簡介

李景寬,黑龍江省藝術研究院國家一級編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