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叉神經麻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叉神經麻痹三叉神經即第5對腦神經,其運動神經核位於橋腦,分為眼神經、上頜神經和下頜神經。眼神經分布於眼瞼和角膜;上頜神經分布於面部及鼻部皮膚;下頜神經分布於咬肌和頰肌等。三叉神經麻痹常為三叉神經破壞性病變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其支配區的感覺麻木和感覺喪失,有時伴繼發性三叉神經痛。

臨床表現

表現為病側面部皮膚、結膜、角膜、口腔、舌、齶及鼻腔黏膜的感覺缺失;同側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顳肌萎縮,張口時下頜向病側偏斜。

1眼神經麻痹 可有潰瘍性角膜炎,額部皮膚,眼瞼以及鼻黏膜的感覺均消失,眼球的轉動能力也受到影響。

2.上頷神經麻痹 上唇部分向健側下垂,上唇和鼻部皮膚、口唇的黏膜、頰黏膜、上頷黏膜和上頷牙齒的感覺均消失,鼻黏膜和上唇黏膜常發生潰瘍。

3.下頜神經麻痹 表現為下頷下垂,人為開張口腔顯得非常容易,阻力小,似下頷脫臼,咀嚼障礙,流涎。舌伸出於口外,舌面非常乾燥,長時間易引起咬肌和顳肌萎縮。[1]

病因

常見的原因有鼻咽癌顱底轉移、顱中窩腦膜瘤聽神經瘤半月神經節腫瘤、動脈瘤的壓迫、顱中窩骨折腦膜炎、岩尖炎、三叉神經節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等。另外,橋腦部炎症、腦外傷、顱內神經根周圍瘤、維生素B1缺乏等均可繼發三叉神經麻痹。

檢查

神經科專科檢查,三叉神經支配區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結合神經系統檢查有助診斷。

鑑別診斷

1.先天性面神經麻痹 出生時即有此症,常並發其他先天性疾患。在產傷中面神經受損或擠壓亦可發生。

2.肌源性麻痹 可見於肌強直性萎縮、面肩胛臂型肌營養不良、重症肌無力、周圍性低鉀血症等。[2]

治療

去除原發病,加強護理,注意營養,恢復神經功能。

1.一般治療 加強營養,予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飲食。

2.皮質類固醇激素 可用地塞米松靜脈注射;或潑尼松清晨一次頓服,1周後漸停用。

3.理療及針刺治療 當咬肌麻痹時,可予以熱敷、或紅外線照射或短波透熱療法。

4.B族維生素 維生素B1、維生素B12,肌肉注射,每日1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