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三尖一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五岳三尖一奇 |
---|
|
五岳三尖一奇是台湾百岳中九座高山的合称,按照其传说、山势、山容等特征分为三类。“五岳”的说法最早期源自台湾日治时期时台湾山岳会的排名,“三尖”、“一奇”之称则源于战后1970年代起岳界所盛行的“五岳三尖一奇”登山运动。
历史
日治时台湾山岳会会刊《台湾山岳》于1927年4月发行的创刊号中,登载了伊藤太右卫门效仿中国五岳与日本京都的五山所主张的“台湾之五岳”:新高山、次高山、南湖大山、大霸尖山、大武山,自此台湾五岳之称便一直延用至战后[1]。
依照当时的高度测量计算,新高山(3,950公尺)、次高山(3,931公尺)、秀姑峦山(3,833公尺)、马博拉斯山(3,806公尺)、南湖大山(3,797公尺)都比日本内地的最高峰富士山高,其中秀姑峦山与马博拉斯山则因为山路较为僻远,不被列入五岳名单之中,而是另选了山容奇特且因“圣棱线”纵走而被台湾山岳会特别属意的大霸尖山,以及台湾最南端的3,000公尺以上高峰大武山,五座山岳皆气势磅礡、雄霸一方[2][3]。
1966年5月,陈瑞幸、林正雄、邢天正等合著的《台湾省高山简记》出版,其中包含了对于台湾五岳的记载,同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山岳委员会总干事蔡礼乐等人倡导成立“五岳俱乐部”,为完成攀登五岳者颁发奖状与证书,再度引起攀登台湾山岳会所订定之五岳的热潮。
1970年代,岳界开始流传百岳中“五岳三尖”的合称,此时的大霸尖山与中央尖山、尖山另列名为“三尖”,五岳的空缺则由秀姑峦山递补,而奇莱主山北峰则因为山势险峻、山难频传,而有“高山一奇”、“一怪”之称。1980年,林渊霖出版高山游记《五岳三尖一奇》一书,1981年,台北市登山会成立“五岳三尖俱乐部”。此新版本的“五岳”与“三尖一奇”被邢天正著作所引用,加上中华民国健行登山会所订定的高山一览表也沿用此名单,于是“五岳三尖一奇”的称号获得岳界公认,流传至今[4]:下册42页[5]。
2016年,为了推广小百岳登山活动,也效仿百岳,选定属于小百岳的“五岳三尖一奇”[6][7]:
影片
参考文献
- ↑ 伊藤太右卫门. 臺灣の五岳に就て. 台湾山岳 (台湾山岳会). 1927-04-23, (创刊号): 104–108 [2022-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5) –通过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特藏台湾期刊文献 (日语).
- ↑ 沼井鐵太郎. 臺灣の山岳漫談. 山岳. 1933, 28 (2): 278–301 (日语).
- ↑ 【台湾山岳小档案】五岳. 健行笔记. 2014-08-17 [2023-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1).
- ↑ 百岳2.0小组. 陈远建, 编. 第二世代台湾百岳全集 初版. 台北市: 户外生活. 2007-08-31. ISBN 9789866994395.
- ↑ 李希圣. 台湾登山史: 一个奋斗上进的过程. 清流文史. 2005-09-01. ISBN 9799574129811.
- ↑ 张贺融. 推广小百岳运动的现况与展望 (PDF). 全国登山研讨会.
- ↑ 小百岳的五岳、三尖、一奇....... 新竹市健行登山协会. 2016-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