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梵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印度梵劇,古典梵語戲劇起源於公元前8世紀,但沒有劇本流傳下來,它也早已是文化陳跡,但東南亞各國的歌舞沒有不受它影響者。從題材上看,一是取材於史詩和傳說故事,這類題材是印度古典戲劇的主要部分;二是取材於現實生活,以刻畫都市世態人情為主;此外還有一些以宗教宣傳為宗旨的作品。[1]梵劇在悲、喜、正三種戲劇審美品類中,與藏戲基本一致,同屬於悲喜參和的正劇式審美品格。[2]
目錄
相關信息
- 中文名:梵劇
- 外文名:Sanskrit drama
- 類 型:印度古典戲劇
- 闡述文本:《舞論》
- 起源時間:公元前8世紀
- 成熟時期:約公元1至3世紀
- 繁榮時期:約公元4至8世紀
- 衰落時期:約公元9至12世紀
- 代表人物:首陀羅迦 迦梨陀娑 等
- 代表作品:《小泥車》 《沙恭達羅》等
簡介
古典梵語戲劇起源於公元前8世紀,但沒有劇本流傳下來。公元前後產生的戲劇理論著作《舞論》對戲劇藝術作了全面的論述。但現存劇本均出自公元後。最早的是1~2世紀佛教詩人和戲劇家馬鳴的3部戲劇殘卷。殘卷證實當時古典梵語戲劇已處在成熟階段。
在梵劇的「色」中,「那吒迦」(英雄喜劇)和「極所作劇」是占有突出地位的兩種梵劇。作為梵劇正宗的「那吒迦」為「色」中第一「色」,實際上是上層社會的宮廷劇,題材規定要從古典名著里摭取,《沙恭達羅》就屬於此類。[3]它取材於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蓮華往世書》中的自然的女兒沙恭達羅與國王豆扇陀的愛情故事。在《蓮華往世書》中就有了仙人詛咒失掉戒指的關鍵性情節。該劇中所反映的人物角色有國王、靜修女、仙人、天女、祭司、苦行女等。所謂"極所作劇",實際上是城市庶民的社會世態劇,題材範圍極其廣闊自由,允許以豐富的想象構擬故事,像早期著名梵劇《小泥車》就屬於此類。它雖然取材於阿里迦耶起義反對專制暴君八臘王的一段歷史傳說,但故事的主要情節都是劇作者首陀羅迦的天才創作,反映八臘王統治下的一個出生於卑賤種姓首陀羅的娼妓、商人和國王、官吏以及俠盜與起義軍首領等俗人之外,還有僧人、尼姑等起了重要作用的宗教人物。
梵劇有一種"獨白劇",按照《舞論》的規定,由一個演員表演,通常扮作浪子和無賴,講述自己或別人的遭遇,與想象中的人物對話,並伴以滑稽性的形體動作表演。這與西藏的一種叫作"工布卓巴"的單人戲劇表演十分相似,只是工布卓巴由一個人敲着鼓進行這種表演的。梵劇還有一種與"獨白劇"相近的獨幕"笑劇", 它分兩種類型:一種是表現苦行僧與婆羅門之間的可笑爭論,含有低等人物的可笑言詞;另一種表現妓女、侍從、兩性人(或閹人)、浪子、無賴和蕩婦等,他們衣着、打扮和動作粗鄙,與世俗行為和狡猾偽善有關,還包括浪子與無賴之間的可笑爭論。這樣的種種喜劇表演,穿插在藏戲的開場戲和正戲中表演是很多的。[4]
歷史發展
西方戲劇發源於希臘,東方戲劇則萌芽於印度。
公元前2000年的印度尚處於原始公社制社會,在當時的詩集《吠陀》中的《梨俱吠陀》關於愛情的對話詩里,已包含着戲劇的胚芽。
印度進入奴隸社會的所謂「史詩時代」後,出現了民間夜神賽會時的戲劇性表演,是印度戲劇的正式萌芽。
約公元元年前後,印度古典戲劇步入成熟期。約公元1~2世紀,佛教戲劇家馬鳴創作的《舍利弗傳》等劇本,標誌着古典戲劇成熟了。繼馬鳴之後,戲劇家跋娑活躍一時。本世紀初發現了他寫的13部富有民間色彩的劇本,通稱為「跋娑13劇」。
繼公元前2世紀戲劇理論巨著《舞論》出現後,戲劇家首陀羅迦創作了現實主義的傑出劇作《小泥車》。
約公元4~5世紀,印度古典戲劇的傑出作家迦梨陀娑創作了《摩邏維迦》《廣延天女》《沙恭達羅》等劇本。其中《沙恭達羅》至今享譽世界。
公元7世紀後,印度古典戲劇開始衰退,只有8世紀薄婆菩提的《羅摩傳後篇》最為著名。[5]
發展時期
梵劇的發展大體可以分作四個時期,即
早期(前4-前1世紀)
成熟期(公元1-3世紀),以馬鳴、婆娑、首陀羅迦為代表。
鼎盛期(公元4-7世紀),以釋迦陀娑、戒日王、薄婆菩提為代表。
衰落期(公元8-12世紀),以王頂為代表。
印度梵劇發展的第一期於民間階段,沒有劇本和劇作家的名字流傳下來,我們無可推知其詳細情況。
印梵劇發展的第二期已經走向成熟並進入文人階段,出現了一些著名的劇作家和代表作品,其開端在貴霜帝國的迦膩色迦王統治時期(約78-101/102)及其後。
迦膩色迦崇信佛教,在他的庇護下,印度得大乘佛教開始興盛並向東方傳播,這同時也就推動了印度梵劇的興盛。我們今天知道的最早的印度梵劇作家馬鳴就是迦膩色迦的宮廷詩人和朝臣,同時又是大乘佛教的奠基人,他利用梵劇創作了宣傳他的宗教觀念。
印度梵劇發展的第三期前半段的笈多王朝時期,被歷史學家稱為古代印度的「黃金時代」。對於公認為世界戲劇史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印度劇作家和詩人一—釋迦陀娑,就生活於這個時期。
戒日王時期(公元590-公元647)的宮廷梵劇創作仍然非常興盛,戒日王本人就曾經寫出著名的作品《龍喜記》,這勢必促進了全國的梵劇創作和演出活動。 公元8世紀以後為第四期,梵劇進入衰落期。[6]
題材
梵劇的內容主要有兩個重要的題材範圍,一個是英雄事跡,一個是世俗生活。 英雄史劇的素材主要來自於吠陀文獻和史詩,表現歷史傳說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其男主角為國王、仙人活神仙托生的貴人,女主角為王后、公主、仙女,次要角色一定有仙怪僧侶、臣子將軍、嬪妃侍從等,其情節圍繞宮廷生活展開,而大多與愛情有關。
主要角色
梵劇的角色類型主要分為三種:拿耶伽(男主角)、拿依伽(女主角)和毗都娑(丑角)。
角色還有性格類型的區分,例如英雄角色里又分沉默型、殷勤型、浮躁型和崇高型四種。
藝術特徵
1.戲文韻散雜糅;
2.梵語和俗語雜糅;
3.劇中各幕的地點和時間可以自由變換;
4.劇中有丑角,起插科打諢作用;
5.劇本有開場獻詩、序幕,幕與幕之間常有插曲,劇末還有終場獻詩;
6.劇情通常以「大團圓」收場。[7]
作家及作品
公元前後,馬鳴、跋娑、首陀羅迦等著名劇作家相繼出現。他們流傳至今的作品,已是戲劇發展到相當成熟時期的產物了。
馬鳴
馬鳴是今天有作品傳世的第一位梵劇作家,約為公元1-2世紀時人,生活於貴霜帝國迦膩色迦王時期。貴族出身的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與一位著名佛教學者的辯論後皈依佛門,後來被迦膩色迦王擄到宮廷成為御前詩人。
- 代表作
《佛所行贊》《美難陀傳》 《佛所行贊》描寫釋迦摩尼從誕生到涅槃的全部過程。 《美難陀傳》描寫佛陀度化異母兄弟難陀的故事。
- 歷史地位
馬鳴的敘事詩是印度古代敘事文學從史詩階段過渡到古典梵語敘事詩階段的象徵。
馬鳴對印度文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使被人們稱為「宮廷體」的梵文詩體普及化,成為印度古典梵劇創作的先驅。他的戲劇作品標誌着印度梵劇的成熟。
跋娑十三劇
跋娑的生平無具體史料佐證,甚至其生活年代都無法確定。但由作品風格和題材選擇的特點估算,其生活的年代定於馬鳴與首陀羅迦之間,即公元2-3世紀。
- 跋娑十三劇
《驚夢記》《斷股》等。
跋娑十三劇的題材內容,大多根據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的英雄事跡和浪漫愛情故事改編而成,其他則一般取自傳說。
《斷股》是古典梵劇里唯一的一部悲劇,在美學上突破了梵劇的藩籬,以主人公的死亡而告終。它獨特的風格追求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描寫了勝利者難敵因慈悲饒恕敵人怖軍,卻被對方偷襲打斷雙腿,但難敵依舊竭力勸阻為自己報仇的大力羅摩,在囑咐親人們與敵方般度族和解後,難敵死去並升入天國。
首陀羅迦和《小泥車》
首陀羅迦生活於公元前世紀。
在早期流傳下來的印度梵劇作品中,成就最高者首陀羅迦的《小泥車》。
小泥車》是一部十幕世俗劇,以一位普通的婆羅門商人善施與妓女軍春的愛情為主線,以牧人阿里耶伽的起義傳說為副線,穿插惡人挑唆、好人誤會、浪子回頭等社會萬象。
- 藝術特點
《小泥車》的一個突出特色,在於它成熟的結構藝術,它的頭緒十分複雜,劇中登場人物眾多,情節盤根錯節,但編排上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全部內容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小泥車》的另一個特色在於它淳樸流暢、善用比喻、充滿幽默感的語言藝術。其人物語言符合性格,又能夠傳達出作者心中的詩情畫意。
- 歷史地位
《小泥車》用寬廣的社會畫面、豐富的情節內容,為我們展示了印度古代下層社會的生動圖景,有着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認識價值。劇中所宣揚的積德行善、以德報怨、克己讓人的道德情操,是印度傳統道德觀念的生動體現。《小泥車》因此成為印度梵語文學的經典著作,在長久的歷史中發揮着不容忽視的作用。它對於後世梵劇創作的影響之大也是無法估量的。
迦犁陀娑
在整個印度梵劇史上,迦犁陀娑無疑是一個最響亮的名字。
梵中迦犁意為女神,陀娑為僕人,直譯即為迦犁女神的僕人,因而這不可能是一個真實的人名。
迦陀娑的作品極多,據說有41部,但是其中真偽陳雜。一般確認屬於他的作品有三部,《沙恭達羅》《優哩婆濕》《摩羅維迦與火友王》。他的三部劇作都屬於英雄史詩,都以宮廷生活為背景,表現愛情主題,男主人公都是國王。
- 代表作
迦陀娑的代表作為七幕劇《沙恭達羅》,其情節取材於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沙恭達羅傳》和巴利文的《佛本生故事》里的《撿柴女本生》。
《沙恭達羅傳》原本故事比較簡單,國王豆扇陀狩獵是碰到沙恭達羅,為她的美貌傾倒,她也愛上了國王,兩人自主結婚。後來國王回京後卻把沙恭達羅忘掉。幾年後沙恭達羅帶着孩子進京,國王翻臉不認,最後在天神的幫助下,二人終於團圓。這個故事經過迦犁陀娑的處理後,煥發出了起義的光彩,成為極其美麗的文學創造。
- 歷史地位
壹千多年以來,印度人民高度讚揚迦犁陀娑的這部作品。《沙恭達羅》曾被大量譯為印度各地方言,這使它的影響愈加擴展。這部作品還於18世紀傳到歐洲,很快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從此歐洲人研究印度文學的興趣增強。
梵劇劇場
梵劇最初的動機是為了娛樂神明,它的演出是在神廟裡進行的。隨着梵劇的逐步興盛並成為大眾化的表演藝術,專門化的演出場所——劇場也就出現了。
梵劇的劇場有三種不同的平面形狀: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又根據使用功能的不同,氛圍大中小三種不同的規格。
梵劇劇場的興建有着嚴格的儀式程序,他透示了梵劇演出在當時社會生活中所享有的尊貴地位。與古希臘和古羅馬利用地形建造的大型露天劇場不同,它完全建造在平地上,而形成小巧玲瓏的格局。它的演出場地沒有台子,低於觀眾座位,這與古希臘古羅馬的劇場是一樣的,但是它的觀眾廳建築規模過小,致使每次觀看演出的人數很少,這種小型劇場充分考慮了歌唱效果的因素。
視頻
印度喀拉拉邦古典戲劇鳩提耶耽梵劇
粵劇與印度梵劇首次結合 《瓔珞傳》首演好評
參考文獻
- ↑ 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是哪個糗問網
- ↑ 藏戲與印度梵劇的比較研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 ↑ 梵劇bilibili網
- ↑ 藏戲與印度梵劇的比較研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 ↑ 印度梵劇幼教網
- ↑ 中外戲劇史 第二章 印度梵劇豆丁網
- ↑ 古代戲曲研究道客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