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铁路
台湾铁路,亦称为刘铭传铁路,是台湾清治时期在刘铭传担任台湾巡抚时筹建的铁路,分为基隆至台北、台北至新竹两线,为今日纵贯线北段之前身。构想是终点为台南,但新竹以南仅筑路堤至崎顶,余段皆未动工,属未成线。
由于此条铁路路线标准较差、加以桥梁屡遭大水冲毁,在日治时期后改由一系列改良线取代。原本的部分路线(台北至桃园间)改为公路运输使用,名为“台北台南道路”,也是后来的省道台1线旧线(台一甲线)。
目录
简介
台湾铁路兴筑于清朝光绪年间,由台湾巡抚刘铭传筹建,为当时中国第一条以载客为目的的铁路。1887年(光绪13年),刘铭传奏请兴建台湾铁路,清廷准许自筹工款后即前往南洋招商,同年4月于台北大稻埕开工,台北车站亦座落于大稻埕。1887年5月20日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轨距则为3呎6吋(1,067mm)并沿续至今。开工初期最先兴建的是由基隆港口经台北到新竹(当时称为竹堑)。其中位于基隆端的狮球岭隧道工程,从1888年(光绪十四年)春动工,到1890年(光绪十六年)8月完成,全长235米,费时30个月才凿通,为台湾第一座铁路隧道,亦是目前唯一仅存的清代铁路隧道,也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座铁路隧道。1888年(光绪十四年),大稻埕跨越淡水河上之大木桥竣工,是今台北大桥之前身。1888年7月18日,台北(大稻埕)至锡口(松山)通车,1891年10月基隆到台北通车。然通车前刘铭传即已去职,由邵友濂接任。1893年台北到新竹段通车,但主要是刘铭传构工[1]。
路线原计划兴建至台南府城,而根据日本人后来的探查,新竹以南至崎顶,已有筑路堤之遗迹。另外,旧港亦有兴建一条材料搬运的铁路支线,称“旧港支线”(p137),完工后便废弃不用。1895年8月30日由日籍铁道队员板仓胜文踏查旧线迹后提出报告。
后续
台湾进入日治时期后,由于路线标准极不理想,数座大桥又屡修屡坏,且刘铭传所建的铁路之轨道材质、设计施工,均不符使用需求。日本当局即着手一连串改线工事,在改线工程完工前由于大桥不通,台北--新竹间一度于大桥畔设立数个临时车站、分段营运。
稍后完成岛内南北纵贯铁道之计划[2]。改线工程中又以台北=桃仔园(今桃园市桃园区)间变动最大,海山口(今新北市新庄区)、龟仑岭(今桃园市龟山区)之清代旧线因坡度陡峻而放弃,进入日治第六年(1901年)即改为经由枋桥(今新北市板桥区)、莺歌石(今新北市莺歌区),日后各市镇之发展衰微也与铁路密切相关。
视频
台湾铁路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刘铭传与台湾铁路近代化,道客巴巴 , 2018-2-5
- ↑ 台湾规划打造6小时环岛铁路网:西部高铁+东部快铁 ,搜狐, 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