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灣國際造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灣國際造船公司

圖片來自csbcnet

台灣國際造船公司,簡稱「台船」、「台灣造船」,為台灣船舶產業的旗艦企業之一,也是臺灣規模最大的造船廠。總公司設於高雄市,在高雄港基隆港兩座港口設有廠房。

其英文名CSBC Corporation Taiwan中的「CSBC」是舊名「中國造船公司」的英文名縮寫(China Ship Building Corporation, CSBC),簡稱「中船」,十大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

沿革

台灣造船公司時期

  • 1937年6月:台灣日治時期,由日本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為首,結合台灣銀行、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日本郵船大阪商船以及基隆顏欽賢等團體資本,收購虧損甚鉅的基隆船渠,成立「台灣船渠株式會社」,設廠於基隆社寮島,為台灣第一家現代化造船廠。台灣船渠在初期曾建造小型鋼殼船舶,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業務主力轉為修理船隻為主。
  • 1945年11月: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中華民國海軍接收台灣船渠,後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及經濟部台灣區特派員辦公處共同監理。
  • 1946年7月:行政院資源委員會介入重整日本在台工業;原日企「台灣船渠株式會社」、「株式會社台灣鐵工所」合併成立「台灣機械造船公司」。下轄基隆造船廠、高雄機器廠,為資源委員會與台灣省政府合資之省營事業機構。
  • 1946年8月:以生產氧氣為經營主力的「東光興業株式會社」合併入台灣機械造船高雄機器廠。
  • 1948年:台灣機械造船公司機器廠、造船廠分家,分別改組為「台灣機械公司」(簡稱台機,位於高雄市[1]及「台灣造船公司」(簡稱台船,位於基隆市和平島),個別獨立經營。
  • 1951年:台灣造船公司建造75噸級鋼木構造鮪釣漁船,為戰後重新恢復造船業務之始。
  • 1953年:台灣造船公司建造100噸級鋼構漁船。
  • 1954年2月:與石川島造船所簽訂技術合作契約,後因與美國殷格斯造船廠合作而停止。
  • 1955年:得到45萬元美金美援額度增添生產設備,開始生產500噸級船隻。
  • 1957年:台灣造船公司之造船廠用地租給「美國殷格斯台灣造船及船塢公司」(America Ingalls Taiwan Shipbuilding and Dockyard Company;簡稱「殷台公司」)經營。
  • 1962年:「台灣造船公司」之造船廠用地收回自營。
  • 1962年:台灣造船公司與石川島造船所再度簽訂技術合作契約,日廠提供技術支援改善船廠管理營運。

中國造船公司時期

  • 1972年:高雄造船廠籌備處成立,指派台灣造船公司董事長王先登兼任籌備處主任。
  • 1973年:「中國造船廠」(China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CSBC,簡稱中船)成立,設廠於高雄港第二港口。
  • 1977年:中國造船公司改為國營。
  • 1978年1月3日:中國造船公司與臺灣造船公司合併為「中國造船公司」,設臺北總公司、高雄總廠及基隆總廠。
  • 1996年:中國造船公司總公司南遷高雄,與高雄總廠合署辦公
  • 2000年:中船累積虧損超過110.78億新台幣。[2]
  • 2001年:因中國造船公司面臨巨額虧損,行政院介入營運,執行「再生計畫」,推進國營事業民營化,進行組織再造及重新塑造經營模式。再生計畫自行政院提撥90億新台幣作為退撫預算,[3]最初將中船雇用人力裁減47%,最終砍半,將公司人事營運成本自42%降至15%(5,490人降為2,721人,裁減2,769人),續留人力亦減薪35%。

台灣國際造船公司時期

  • 2009年:偉利船務代理公司向台北市政府申請設立「中國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獲准,與台船發生「中國造船」商標爭議,雙方為此對簿公堂。
  • 2010年:與永記造漆合資成立台船防蝕科技,其中台船持有70%股權,該公司主要業務為船舶塗裝、大型鋼構防蝕、表面處理、海洋工程防蝕處理等[4]
  • 2013年:拓展非造船業務,跨足離岸風機產業,並與永傳能源合資成立台灣離岸風電運轉維護公司。
  • 2016年7月:「中國造船」名稱案最高法院判決台船勝訴定讞。偉利船務不得使用與「中國造船」相同或近似的名稱,並應登報道歉。[5]
  • 2016年8月:將原本任務編組的「潛艦小組」納入正式編制,成立「台船潛艦發展中心」,以配合蔡英文政府力推「國艦國造、潛艦國造」政策[6]
  • 2017年3月:蔡英文南下高雄左營,出席「海軍106年敦睦支隊啟航歡送暨潛艦國造設計啟動及和合作備忘簽署儀式」,見證國防部、中科院、台船等單位簽署潛艦國造備忘錄,正式啟動「潛艦國造」計畫[7]
  • 2017年12月:台船累積虧損超過58億新台幣,台船董事會決議減資43.06億元彌補虧損。

主要廠區

高雄廠

包含船體廠、艤裝廠設施及廠房船塢等,是個擁有一貫作業造船生產線的廠區,該廠具備承造百萬載重噸級船舶的設備能力,最大年產出為十艘百萬載重噸的船隻。

基隆廠

主要的造船設施及廠房,適合承造三十萬載重噸級以下的船舶,最大年產出在六艘左右。

影片

台船搏翻身成亞洲最大海上巨獸!曾三年慘賠95億...逆轉勝關鍵靠這個 一探台灣國造潛艦|台灣新思路|94要賺錢

參考文獻

  1. 存档副本. [2013-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 天下雜誌86期,作者:楊瑪利,1988-07-01
  2. 行政院主計總處:台船公司再生計畫之執行與民營化之推動. [201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3. 尹、林心結 溯及中船再生計畫. [201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4. 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轉投資績效. [2015-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5. 誰是正港「中國造船」?法官這樣判蘋果日報,2016-7-19
  6. 力推「國艦國造、潛艦國造」 陳維鈞 2016-8-1 聯合報
  7. 顏振凱,國際政治要「先自助而人助」蔡英文:潛艦國造正式啟動 風傳媒,201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