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君子不器,汉语成语,本义是指君子心怀天下,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出自于《论语·为政》。 入君子之道,以学君子之行,君子的境界也有高下之分,为学者即为寻君子之道,有成且达者即入不器之境。
器与不器都是君子。
何谓“器”?《易·系辞》:“形乃谓之器。”,“器”就是“形”;何谓“形”?“形”,就是“相”。何谓“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相”。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相。(说禅白话直译)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整体,道是系统。器是工具,器是容器。道有主动性,器为被动性。道是思想,器为身体。
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老子:朴散则为器。一个人不学习,不动脑,就可能成为他人的工具。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庄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得鱼而忘筌 ;得意而忘言。
“道”是智慧,知识是工具,道是君子所追求的,不拘泥执著于追求知识,不拘泥执著于术语,才能使“道”通达清澈。普通人只看到了知识的气派,却忘记了知识本身是工具不是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致道。先哲们警惕地看到一味追求“知识”,忘记了“致道之初衷”,可能导致“知识爆炸”,人不堪其负,而智慧无所进展,甚至被隔阂蒙蔽,这对“君子之道”以及社会风气来说都是很糟糕很危险的。今天 “学术腔”“舌尖体”的出现与术语的泛滥就是先哲们担心的这种情况真实地发生了。
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易经·系辞》有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相。被万物各自的形象与用途束缚,就不能领悟、回归到无形的道体之中。
君子心怀天下,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君子不器,还要根据“道”来理解,孔子在《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不单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但是,道器不离,无形的规律的道,恰好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
孔子解释“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即便讲应用,也是强调以不变应万变。一旦明道,即朱子说的格物致知,也是阳明先生讲的致良知,则可以持经达变,抱一应万,待人接物事事可为!君子不器,并不是说可以脱离实际,忽略现实,因为阴阳一体,道器不离,悟道总是在器中,悟道后还是在器中运用。
读解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其它读解
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朱子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君子:为学而成德之人。是通过学问思辩,修身践行而集道德仁义于一身,明达天道地道人性,能文能武,通才达识,不局限于一技一艺。
器:器具、器皿、工具。器具各有专用,用于此者难用于彼,如斧能砍削而不能用于锯,犁能耕而不能用于耘。
若专攻一才一艺而不及其身家性命,不可称为君子。君子居仁由义,在领导岗位能致民安乐和顺,在下位则独行其道(修身齐家),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真正的大丈夫。
作者
《君子不器》选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为政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孔子像《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