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呼图格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自呼图克沁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呼图格沁又称“好德歌沁”、“呼图克沁”,蒙古语丑角之意,是一种集蒙古族歌舞、戏剧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产生于清代嘉庆年间,至今有超过200年历史。现仅存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萨里巴乡境内的乌兰召。

呼图格沁以面具载歌载舞,以蒙语歌唱为主,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进行表演[1]。表演最初的功能为“求子”,后来渐渐衍生出诸如祈福、驱邪等功能。该表演现只有少数长者表演,面临失传。呼图格沁是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演形式

目前,在学术界,人们对“呼图格沁”表演形式的界定不一。有人认为是“傩戏”,因为演员戴面具;有人认为是“布扎”(蒙语),因为跳鬼活动中的黑、白二老头类似白鬼、黑鬼形象;有人认为是“跳查玛”(蒙语),因为表演中特别具有宗教气氛。汉族人又称其为蒙古秧歌,因为它表演的时间在正月十五期间,表演形式是走街串巷,载歌载舞,与秧歌相仿;有人认为它是滑稽戏剧,因为表演中有滑稽可笑的舞蹈动作,风趣幽默的即兴对答,有萌芽状态蒙古戏的雏形;更多的人认为它是蒙古族民间歌舞,因为表演中既有歌又有舞。正是这么多的“是”与“不是”、“像”与“不像”才形成了“呼图格沁”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从而成为蒙古族民间歌舞戏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素材和优秀文化遗产。

“呼图格沁”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在萨力巴乡一带蒙汉杂居的村子里演出。演员们表演时先跳吉祥的舞蹈,唱多年自编的地方歌曲,以滑稽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表演吸引观众。在前不久内蒙古自治区公布的204名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敖汉旗有两人入选[2]

民俗的未来走向

据了解,近二十年来,敖汉旗文体局和文化馆组织专业人员十下乌兰召,进行抢救整理发掘。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地理环境的改变、后人志趣的取向等诸多原因,“呼图格沁”面临失传。据了解,现在只有李青龙等三位老人会表演“呼图格沁”了。业内人士担心,如果不加以抢救,用不了多久,萨力巴乡土生土长的“呼图格沁”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可能彻底消亡。

视频

呼图格沁 相关视频

赤峰市非遗项目-呼图格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