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宁波耶稣圣心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宁波耶稣圣心堂俗称江北天主教堂、江北岸天主堂,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的一座哥特式教堂,曾被誉为“浙江省教堂之魁”。教堂位于江北区中马路2号,新江桥北堍,由浙江代牧区法籍主教苏凤文主持建造,建成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当时称为圣母七苦堂,1876年成为主教座堂。自建成至1953年,教堂由法国神职人员管理,1953年后改由中国神职人员管理。1963年,教堂停止宗教活动,1980年12月24日更名为耶稣圣心堂并复堂:2805。1989年12月12日,教堂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江北天主教堂由浙江代牧区第四任代牧苏凤文于1871年主持修建于宁波江北岸,次年竣工,定名圣母七苦堂。1876年,教堂正式成为主教座堂并新建主教公署、藏经楼等设施。苏凤文于1883年病逝,墓碑藏于江北天主教堂内。

继苏凤文后担任浙江代牧区主教的是法国遣使会士赵保禄。1884年正式上任时,正值中法战争期间,宁绍台道薛福成将宁波城内法国人迁往江北岸,名为保护,实为监视。在赵保禄任上的1899年,教堂增建钟楼,形成现在的外观。同年,教堂以江北岸修建公路需要让地为由,要求清政府将新江桥至轮船码头(今宁波美术馆)及附近水面纳入教堂特权范围,当时称为“白水权”[1]。教堂将这一段甬江江岸出租,用于修建码头,获取收益。赵保禄先后担任浙江代牧区和浙东代牧区代牧,时间长达41年,曾在草马路附近先后买地70余亩,建立大小修道院、普济院和毓才中学等机构,因其对教会拓展影响力和创办慈善事业贡献卓著,获得教宗、清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和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其权势亦超过宁波当地主要官员,时人有“道台一颗印,不及赵主教一封信”之说,民国《鄞县通志》更称其为“宰割一府生灵而官无力制止之”。1926年赵保禄死后,灵柩从巴黎运至宁波,亦葬于江北天主教堂。

赵保禄的继任者为法国神父戴安德,1926年担任浙东代牧区(后为宁波代牧区)代牧。次年8月,由于江北岸亟需拓宽道路(即今江北区境内的外马路),缺乏资金,且受到五四运动后的爱国思潮影响,当时的宁波市长罗惠侨计划收回教堂“白水权”,但国民政府外交部对此只是原则同意,因而未能成事。至1931年,鄞县县长陈宝麟着手就此事向天主堂交涉获得成功,至此教堂对甬江沿岸的特权被地方政府收回。抗日战争爆发后,1941年,宁波被日军占领,日军将同盟国神父迁往上海首善堂。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7年,宁波代牧区改为宁波教区,戴安德成为首任主教:2804。1949年前后,国军多次轰炸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教堂成为普通百姓躲避空袭的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戴安德因涉间谍案,于1953年被捕,次年被驱逐出境。1958年6月,宁波教区迁移到今海曙区境内的圣母升天堂,宁波市天主教爱国会也在该堂成立,江北天主教堂于1963年停止宗教活动:2805,2806,建筑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舟嵊要塞区后勤部占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受到红卫兵冲击,管风琴被毁:2456。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军队将教堂交还教会,1993年归还主教公署。1980年12月24日,教堂改名为耶稣圣心堂并复堂,再次成为主教座堂,宁波市天主教爱国会也搬迁至此:2805。次年12月,经过维修的江北天主教堂重新开放,成为浙江省内文化大革命后首座开放的天主教堂。2001年,教堂周边房屋被拆迁,附近建成外滩公园。

2014年7月28日凌晨,教堂发生火灾,建筑主体屋顶坍塌,钟楼毁坏,附属建筑群未过火,实际过火面积约500平方米,无人员伤亡,但教堂无法继续使用。次年1月,教堂修缮方案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此次修复除修复教堂主体建筑外,还翻修了赵保禄墓,新建了露德圣母亭。2016年10月29日,教堂完成修复并重新开放[2],当日举行了复堂庆典弥撒。

建筑

江北天主教堂建成时是浙江省内等级最高的教堂。教堂建筑主体为单钟塔哥特复兴式建筑。除主体建筑外,教堂范围内还包括主体建筑、主教楼、神甫楼和备修院组成,此外还有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藏经楼和修女楼。神甫楼和备修院已不归教堂管辖,而是分属于两间私人会所。

视频

宁波耶稣圣心堂 相关视频

中世纪哥特教堂建筑
江北城的前世今生之教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