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左胶(英语对应词:leftard),常见于网络上的政治讨论术语,指支持社会主义但行为“硬胶”的人,泛指“不现实左翼份子”或“只讲理想左翼份子”。而“胶”,或者“硬胶”,则是广东话中用来骂人的话,表示一个人很愚蠢、思想很僵化。[1]
“硬胶”这两个中文字其实是从香港脏话“戆(ㄥˇ)鸠(ㄍㄠ)”转化而来的谐音字,就像我们有些人在打字的时候会把“干”打成“干”是一样的概念。[1]
香港网友常常把“胶”拿来当成一个可以套用在各种名词前后的字,大致上都是用来鄙视“在某个领域内很白痴、很让人受不了或瞧不起的人”。[1]
左胶一词有机会被本土派用作囊括泛民主派、中间派等人士或组织,是一个贬称。是2010年后出现于香港媒体及网路社群的政治术语,常泛指不现实的左翼分子或只讲理想的左翼分子,而不是指传统亲中共的香港亲共人士[2][3]。他们主张和平、理性、非暴力和非粗口(简称“和理非非”)[4]。有批评者说,左胶的理想过于崇高,有时会因追求平等大爱而放弃社会公义[5],不考虑现实世界的不完美,被指抱著不切实际的思想。左胶亦可应用于西方国家的左翼及自由派,类似词汇有中国大陆的“白左”、台湾的“觉醒青年”、英式英语的“香槟社会主义者”(Champagne socialist)、欧陆国家的“鱼子酱左派”(Gauche caviar)等。
出处
“左胶”一词在网络上最先由林忌于2009年1月13日《立法禁止除裤放屁!》一文中首次提及,之后黄世泽(时事评论员)于2011年3月2日《唔派钱俾新移民系合理》一文中再被提及。当时正值香港政府公布向每位香港永久居民派六千元,泛民主派认为该派钱方案没有顾及新移民利益,并认为方案短视,遂呼吁市民3月6日游行反对该派钱预算案。此后,“左胶”一词开始被流传应用。
左胶一词也套用于世界各地的左派,特别是西方右派民粹主义崛起后,左翼成为了右翼及保守派攻击、嘲讽及批判的对象,“左胶”引起了共鸣,例如,2015年欧洲移民危机急剧恶化后,一些西方国家的左翼及自由派政治人物和民间社会运动人士欢迎难民或移民涌入自己国家定居,且无视国民安全(尤其是妇女安全)、国家安全和身份认同受到威胁,被香港媒体及网络形容为“左胶”[6][7][8]。此词目前在台湾网路社群也非常流行,用以谴责左派中为理想而要求大众牺牲者,也可以用来嘲笑一些左派推动“逆向淘汰”。
在词源方面,“胶”源自香港网络术语“硬胶”,带有愚蠢、思维僵化之意,而“硬胶”是粤语脏话“戆鸠”的谐音[9],故该词带有贬义。另外,左胶非绝对性词汇,而是相对性词汇,具主观性。左胶一词已被用作囊括不少泛民主派政党及传媒[10],因此学者认为此词语已被滥用以贬低异见者,“左胶”背后的意义可任人解说,更有污名化、标签性成份,只要彼此意见不同,就容易被人视作“左胶”[11][12],因此难有一个确实的定义。而香港的“左胶”与西方国家的“左胶”相比,立场及行为相对比较温和,且政治环境不同。
定义
左翼思想支持改变传统社会秩序,创造更为平等的财富和基本权利分配。一些左翼人士用心研究马克思、捷古华拉等社会主义代表性人物,认为只有透过实践社会主义建立的理想社会,方可体现出平等公义及人类的终极幸福。
不过,有部分社运人士过于崇尚“平等”,实质忽略公义,被认为以平等为由出卖本土利益,其行为实质偏离左翼思想,且令人觉得不切实际或反感,行为渐渐受到指责而被形容为“胶”,于是衍生“左胶”一词。[13]因此,左胶所指并非以言论拥护中共的人,亦不同于左翼人士。
有网民认为左胶是每每“召唤群众,但却无疾而终”;“口喊民主,却意图垄断社运”,又或是将社运当成“社运情侣拍拖的浪漫时刻”或“一班废柴大学生围威喂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其出卖港人能力“比共产党更共产党”。[14]
评论指“左胶”多以朋党关系或利益瓜葛联系,不少以“八十后”、“学生”、“学运”、“文化人”之名出没人前。社运左胶的“喉舌”则有《苹果日报》、《明报》、《信报财经新闻》、香港独立媒体、立场新闻等。[15]
另外,有指“左胶”一词的出现其实并非以政治意识形态来定位,而是为了确立与本土派政治对立的现象。[16]
演变
由于中国由奉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因此香港人口中的“左派”通常定义为亲共人士。[17]“左胶”起初指网上言论左倾的胶人,与共狗同义。
其后,香港社运界开始有一批自称拥戴真正社会主义的人士出现,他们的抬头始于皇后码头保肓事件及香港兴建广深港高速铁路的讨论,其时一系列大型集会引起社会关注。
随后,社会焦点关注自由行及双非等有关大陆人及香港人之间在文化、政策、资源等的对立问题。一些声称信奉左翼思想的人高举“平等、公义”的旗帜,支持部分令中国人与香港人看齐的相关政策,惹起以公义而非“盲目平等”为原则,并以久居于香港的本地人为先的本土派不满。另一方面,社会对各种议题及整体政治环境不满加剧,貌似符合左翼思想的“和理非非”式集会因被视为没有实际效用而未能满足抗争需求,反而是消耗群众力量。因此,这批“伪左翼”社运人士渐渐被定性为“左胶”,而其示威方式亦被标签为“维稳社运”。但这些“左胶”同时又容许自己以语言暴力施予他人[18],被指没有划一道德标准。另外,个别有左翼背景的网媒在编辑取向和公正也受质疑,常见曾因同情被访者或“反对霸权”而让情绪掩盖真相的错漏不实文章出现。
至近年的港视免费电视牌抗争、“雨伞革命”等社运行动中,不满“左胶”的人士认为不论行动是否由“左胶”发起,他们都会企图争取主导,建立或骑劫大会,从而带领群众“小组讨论”、“唱K”,又经常在集会上高喊激励语句如“阶段性胜利”、“俾啲掌声自己”、“开展快乐抗争”等,以降低群众抗争情绪,或直接以危险为由呼吁群众撤离,以达“散水”效果。他们又认为“左胶”亦极之崇尚“和理非非”以保社运光环,并常批评批斗冲击者,说“边个冲就系鬼”,冲击者反指这些批评为精神胜利法。“左胶”与本土派长期各执一词,而本土派屡屡批评“左胶”领导的社会运动无方。
分类
网站“中共殖民香港事件簿”将左胶分为至少四类[19]:
“进步派”社运青年
以八十后社运人士为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运动,主调为支持弱势、反对霸权,并以左翼角度作论述;对于中国民间种种事情,均视之为“国情”并以怀柔态度面对。代表人物为梁文道、林辉、叶宝琳;代表团体为香港独立媒体、左翼21、工党、社会民主连线等。
基层社工
全力协助大陆新移民争取福利,认为他们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香港居民不应歧视他们。代表团体为香港社区组织协会。
离地中产
强调“普世价值”(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反对福利主义,也常感叹现在的青年人没有他们过去那种“狮子山精神”,但实情是这些中产过去受惠于八十年代香港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不乏“上游”机会,可是对当代年青人而言这些机会已越来越少。再者这些中产一直对政治冷感,“上岸”后屡指不能改善自身经济环境的人都是“不长进”、“失败者”,但这些“成功人士”并不了解本地居民—特别是基层人士—所面对的痛苦。然而,他们多持有外国护照可随时移民、置身事外。此外,这类人士支持民主,却又反对激烈的示威抗争。这类人士是主流民主派民主党、公民党的主要票源,因此这些政党的政纲被认为贴近他们,但被批评未能反映基层民意。
大中华胶
即盲目的大中华派人士,强调“爱国不爱党”,部分过去曾积极参与保钓运动。与其他“爱国爱港”人士(拥护中国共产党及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香港人)不同,他们强调“建设民主中国”,主张“平反八九民运、结束一党专政”,关怀及著重于中国大陆的民主发展和人权状况。然而,受到中共的压力,加上近年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迅速,有不少香港人对争取中国民主冷感甚至耻笑他们不理形势,令“建设民主中国”理想遥遥无期。也因为这类主张“平反民运”的人士大多不获准进入中国大陆,他们可以做的只能著眼于形式主义,如每年例行在港举办一次“爱国民主大游行”,以及在维园举行六四烛光晚会来籍市民捐款维持经营,被批评对香港当前所面对的民生、民主、人权发展等社会议题不甚关注。代表团体为支联会,同时也是民主党的主要支持者,对于本土派主张香港与中国大陆切割不以为然。
影片
相关影视作品
- 《左胶男与热狗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