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左膠(英語對應詞:leftard),常見於網絡上的政治討論術語,指支持社會主義但行為「硬膠」的人,泛指「不現實左翼份子」或「只講理想左翼份子」。而「膠」,或者「硬膠」,則是廣東話中用來罵人的話,表示一個人很愚蠢、思想很僵化。[1]
「硬膠」這兩個中文字其實是從香港髒話「戇(ㄥˇ)鳩(ㄍㄠ)」轉化而來的諧音字,就像我們有些人在打字的時候會把「幹」打成「乾」是一樣的概念。[1]
香港網友常常把「膠」拿來當成一個可以套用在各種名詞前後的字,大致上都是用來鄙視「在某個領域內很白癡、很讓人受不了或瞧不起的人」。[1]
左膠一詞有機會被本土派用作囊括泛民主派、中間派等人士或組織,是一個貶稱。是2010年後出現於香港媒體及網路社群的政治術語,常泛指不現實的左翼分子或只講理想的左翼分子,而不是指傳統親中共的香港親共人士[2][3]。他們主張和平、理性、非暴力和非粗口(簡稱「和理非非」)[4]。有批評者說,左膠的理想過於崇高,有時會因追求平等大愛而放棄社會公義[5],不考慮現實世界的不完美,被指抱著不切實際的思想。左膠亦可應用於西方國家的左翼及自由派,類似詞彙有中國大陸的「白左」、台灣的「覺醒青年」、英式英語的「香檳社會主義者」(Champagne socialist)、歐陸國家的「魚子醬左派」(Gauche caviar)等。
出處
「左膠」一詞在網絡上最先由林忌於2009年1月13日《立法禁止除褲放屁!》一文中首次提及,之後黃世澤(時事評論員)於2011年3月2日《唔派錢俾新移民係合理》一文中再被提及。當時正值香港政府公布向每位香港永久居民派六千元,泛民主派認為該派錢方案沒有顧及新移民利益,並認為方案短視,遂呼籲市民3月6日遊行反對該派錢預算案。此後,「左膠」一詞開始被流傳應用。
左膠一詞也套用於世界各地的左派,特別是西方右派民粹主義崛起後,左翼成為了右翼及保守派攻擊、嘲諷及批判的對象,「左膠」引起了共鳴,例如,2015年歐洲移民危機急劇惡化後,一些西方國家的左翼及自由派政治人物和民間社會運動人士歡迎難民或移民湧入自己國家定居,且無視國民安全(尤其是婦女安全)、國家安全和身份認同受到威脅,被香港媒體及網絡形容為「左膠」[6][7][8]。此詞目前在台灣網路社群也非常流行,用以譴責左派中為理想而要求大眾犧牲者,也可以用來嘲笑一些左派推動「逆向淘汰」。
在詞源方面,「膠」源自香港網絡術語「硬膠」,帶有愚蠢、思維僵化之意,而「硬膠」是粵語髒話「戇鳩」的諧音[9],故該詞帶有貶義。另外,左膠非絕對性詞彙,而是相對性詞彙,具主觀性。左膠一詞已被用作囊括不少泛民主派政黨及傳媒[10],因此學者認為此詞語已被濫用以貶低異見者,「左膠」背後的意義可任人解說,更有污名化、標籤性成份,只要彼此意見不同,就容易被人視作「左膠」[11][12],因此難有一個確實的定義。而香港的「左膠」與西方國家的「左膠」相比,立場及行為相對比較溫和,且政治環境不同。
定義
左翼思想支持改變傳統社會秩序,創造更為平等的財富和基本權利分配。一些左翼人士用心研究馬克思、捷古華拉等社會主義代表性人物,認為只有透過實踐社會主義建立的理想社會,方可體現出平等公義及人類的終極幸福。
不過,有部分社運人士過於崇尚「平等」,實質忽略公義,被認為以平等為由出賣本土利益,其行為實質偏離左翼思想,且令人覺得不切實際或反感,行為漸漸受到指責而被形容為「膠」,於是衍生「左膠」一詞。[13]因此,左膠所指並非以言論擁護中共的人,亦不同於左翼人士。
有網民認為左膠是每每「召喚群眾,但卻無疾而終」;「口喊民主,卻意圖壟斷社運」,又或是將社運當成「社運情侶拍拖的浪漫時刻」或「一班廢柴大學生圍威餵大學生活的一部分」,其出賣港人能力「比共產黨更共產黨」。[14]
評論指「左膠」多以朋黨關係或利益瓜葛聯繫,不少以「八十後」、「學生」、「學運」、「文化人」之名出沒人前。社運左膠的「喉舌」則有《蘋果日報》、《明報》、《信報財經新聞》、香港獨立媒體、立場新聞等。[15]
另外,有指「左膠」一詞的出現其實並非以政治意識形態來定位,而是為了確立與本土派政治對立的現象。[16]
演變
由於中國由奉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共產黨執政,因此香港人口中的「左派」通常定義為親共人士。[17]「左膠」起初指網上言論左傾的膠人,與共狗同義。
其後,香港社運界開始有一批自稱擁戴真正社會主義的人士出現,他們的抬頭始於皇后碼頭保肓事件及香港興建廣深港高速鐵路的討論,其時一系列大型集會引起社會關注。
隨後,社會焦點關注自由行及雙非等有關大陸人及香港人之間在文化、政策、資源等的對立問題。一些聲稱信奉左翼思想的人高舉「平等、公義」的旗幟,支持部分令中國人與香港人看齊的相關政策,惹起以公義而非「盲目平等」為原則,並以久居於香港的本地人為先的本土派不滿。另一方面,社會對各種議題及整體政治環境不滿加劇,貌似符合左翼思想的「和理非非」式集會因被視為沒有實際效用而未能滿足抗爭需求,反而是消耗群眾力量。因此,這批「偽左翼」社運人士漸漸被定性為「左膠」,而其示威方式亦被標籤為「維穩社運」。但這些「左膠」同時又容許自己以語言暴力施予他人[18],被指沒有劃一道德標準。另外,個別有左翼背景的網媒在編輯取向和公正也受質疑,常見曾因同情被訪者或「反對霸權」而讓情緒掩蓋真相的錯漏不實文章出現。
至近年的港視免費電視牌抗爭、「雨傘革命」等社運行動中,不滿「左膠」的人士認為不論行動是否由「左膠」發起,他們都會企圖爭取主導,建立或騎劫大會,從而帶領群眾「小組討論」、「唱K」,又經常在集會上高喊激勵語句如「階段性勝利」、「俾啲掌聲自己」、「開展快樂抗爭」等,以降低群眾抗爭情緒,或直接以危險為由呼籲群眾撤離,以達「散水」效果。他們又認為「左膠」亦極之崇尚「和理非非」以保社運光環,並常批評批鬥衝擊者,說「邊個衝就係鬼」,衝擊者反指這些批評為精神勝利法。「左膠」與本土派長期各執一詞,而本土派屢屢批評「左膠」領導的社會運動無方。
分類
網站「中共殖民香港事件簿」將左膠分為至少四類[19]:
「進步派」社運青年
以八十後社運人士為主,他們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主調為支持弱勢、反對霸權,並以左翼角度作論述;對於中國民間種種事情,均視之為「國情」並以懷柔態度面對。代表人物為梁文道、林輝、葉寶琳;代表團體為香港獨立媒體、左翼21、工黨、社會民主連線等。
基層社工
全力協助大陸新移民爭取福利,認為他們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香港居民不應歧視他們。代表團體為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離地中產
強調「普世價值」(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反對福利主義,也常感嘆現在的青年人沒有他們過去那種「獅子山精神」,但實情是這些中產過去受惠於八十年代香港政治經濟的穩定發展,不乏「上游」機會,可是對當代年青人而言這些機會已越來越少。再者這些中產一直對政治冷感,「上岸」後屢指不能改善自身經濟環境的人都是「不長進」、「失敗者」,但這些「成功人士」並不了解本地居民—特別是基層人士—所面對的痛苦。然而,他們多持有外國護照可隨時移民、置身事外。此外,這類人士支持民主,卻又反對激烈的示威抗爭。這類人士是主流民主派民主黨、公民黨的主要票源,因此這些政黨的政綱被認為貼近他們,但被批評未能反映基層民意。
大中華膠
即盲目的大中華派人士,強調「愛國不愛黨」,部分過去曾積極參與保釣運動。與其他「愛國愛港」人士(擁護中國共產黨及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香港人)不同,他們強調「建設民主中國」,主張「平反八九民運、結束一黨專政」,關懷及著重於中國大陸的民主發展和人權狀況。然而,受到中共的壓力,加上近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迅速,有不少香港人對爭取中國民主冷感甚至恥笑他們不理形勢,令「建設民主中國」理想遙遙無期。也因為這類主張「平反民運」的人士大多不獲准進入中國大陸,他們可以做的只能著眼於形式主義,如每年例行在港舉辦一次「愛國民主大遊行」,以及在維園舉行六四燭光晚會來籍市民捐款維持經營,被批評對香港當前所面對的民生、民主、人權發展等社會議題不甚關注。代表團體為支聯會,同時也是民主黨的主要支持者,對於本土派主張香港與中國大陸切割不以為然。
影片
相關影視作品
- 《左膠男與熱狗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