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可能需要進行清理,以符合求真百科的品質標準。 (2019年10月10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10月10日) |
張曉雲 | |
---|---|
出生 |
1953年 四川省樂山市人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中醫急症專家 |
知名於 | 現任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急診科副主任、主任中醫師 |
張曉雲,女, 1953年生,四川省樂山市人,1976年畢業於成都中醫學院醫學系,現任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急診科副主任、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中醫急症醫療中心"副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熱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目錄
人物簡介
張曉雲--中醫急症專家
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1976年畢業於成都中醫學院,從事醫療、教學、科研一線工作24年。擅長於應用中醫藥、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發表論文16 篇。作為主研人員先後參加國家課題3項,部省級課題5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的研究工作,獲得部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四項。
研究方向
中醫藥、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人物貢獻
從事醫療、教學、科研一線工作24年。擅長於應用中醫藥、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發表論文16 篇。作為主研人員先後參加國家課題3項,部省級課題5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的研究工作。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四川省衛生系統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名中醫。長期從事中醫急診醫療、科研和教學一線工作,先後承擔課題20項(其中國家級課題6項、省部級課題7項、廳局級課題5項,國際合作項目2項),先後獲部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新藥證書1個。繼承和整理了全國中醫藥師承導師陳紹宏教授的學術思想,其中關於中風病病因病機的《中風病機核心論》(虛生瘀、瘀生痰、痰生火、火生風)被編入十五國家規劃教材《中醫急診學》。主持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肺心病急性發作期綜合方案的系列研究,專家組鑑定意見:「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關於《肺心病急性發作期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方案》獲四川省和成都市科技進步獎,被衛生部列為面向全國推廣適宜技術,正式向全國推廣。培養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42名。 承擔了本科生、研究生課程,所主講的內容均理論聯繫臨床實際進行講解,同時在病房開展教學查房及組織病案討論,深入淺出,師生互動式教學,加深了學生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做到了應用中醫經典著作理論指導臨床工作,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鞏固了專業思想。關愛學生,盡其所能幫助學生度過學習和生活難關。2000年以來培養了18名碩士,指導14名博士生臨床和科研工作。
主要榮譽
承擔了本科生、研究生課程,所主講的內容均理論聯繫臨床實際進行講解,同時在病房開展教學查房及組織病案討論,深入淺出,師生互動式教學,加深了學生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做到了應用中醫經典著作理論指導臨床工作,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鞏固了專業思想。關愛學生,盡其所能幫助學生度過學習和生活難關。2000年以來培養了18名碩士,指導14名博士生臨床和科研工作。 她承擔國際合作項目2項、國家項目3項、部省級項目5項,獲部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
張曉雲獲評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工作者
為表彰先進,弘揚正氣,激發衛生計生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推動衛生計生事業發展,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組織評選出一批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及「白求恩獎章」獲得者。經8月1日—7日公示,擬表彰全國衛生計生系統「白求恩獎章」獲得者20名、先進集體255個、先進工作者718名、勞動模範57名。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大內科兼急診科主任、博士生導師張曉雲教授獲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張曉雲教授,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和腦病分會副主委,世界中醫藥聯合學會急診分會副會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副會長,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和重點學科負責人暨學科帶頭人,是全國第五屆老中醫藥專家師承導師,四川省名中醫,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張曉雲教授帶頭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為推進衛生計生事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繼往開來,開拓四川中醫急診新局面
作為急診科主任、學術帶頭人,她秉承治學嚴謹、刻苦鑽研,開拓創新的精神,勤求博採,繼往開來,為四川中醫急診事業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她繼承和整理了全國名中醫、全國中醫藥師承導師陳紹宏教授的學術思想,其中關於中風病病因病機的《中風病機核心論》被編入多部國家規劃教材。帶領團隊將「復元醒腦、逐瘀化痰、泄熱熄風法應用於治療急性腦出血」推廣到全國33家大中型醫院,明顯降低了急性腦出血患者的病死率、致殘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參與研製的中風醒腦口服液臨床療效顯著,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目前已在臨床上廣泛使用。
針對基層肺心病發病率較高、療效差,病人經濟條件差的情況;帶領團隊聯合攻關,完成了《肺心病急性發作期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方案》的系列研究,該成果於2009年9月正式推廣全國,至今已為11個省、自治區培訓各級醫師1.25萬多名,該方案是四川省建國以來在全國推廣的第一個十年百項衛生技術項目。
應用仲景學說治療感染性發熱的「重三經,定四型」理論,研製成新藥散寒解熱口服液,獲得專家鑑定小組認可,並已納入衛生部《流行性感冒診療指南2011版》。總結了一系列疾病的中醫優勢病種臨床方案,牽頭了急乳蛾病、血脫病的中醫臨床路徑工作。
她努力占領中醫急診學術高地。帶領團隊先後完成了7項國家級課題、15項部省級課題、2項國際合作項目的研究工作,獲得部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四項、三等獎一項,國家新藥證書一項。 先後擔任西部精品教材《中西醫臨床危重病學》主編,「十二五」國家規劃教材《中醫急重症學》、《中醫急診學》及《中西醫結合急診內科學》副主編,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研究生教育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中醫急診臨床研究》副主編。正在編寫全國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衛生部「十三五」規劃教材《中西醫結合急救醫學臨床研究》。
經過張曉雲教授帶領的團隊不懈努力,附屬醫院急診科不斷豐富和完善「全國中醫急症醫療中心」的內涵建設。2000年建立博士點,是迄今為止我國西部地區唯一培養中醫急診學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後人員的學科;2007年成為「全國中醫、中西醫結合急診臨床基地」和「全國重點專科專病中風病」建設單位,2009年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急診學重點學科,2011年成為衛生部首批國家中醫急診重點專科建設單位,鞏固了醫院急診科在全國中醫急症醫療、教學、科研綜合實力的領先地位,為四川中醫急診開創了新局面。
仁心仁術,和合濟世,踐行大醫精誠
作為急診醫生,醫術精湛。2008年5月在搶救汶川里氏8.0級特大地震傷員過程中,她顧不上家中年邁的父母,組織全科同志積極投入到救治傷員的一線工作中,該科醫務人員到重災區都江堰救治了大批傷員。2009年協助陳紹宏教授執筆起草「四川省甲型H1N1流感中醫防治方案」,為衛生部提供了重要防治依據,研製的新藥散寒解熱口服液已被衛生部《流行性感冒診療指南2011版》收入。
以身作則,視病人如親人,以院為家。她對病人有着深切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在醫療工作中,不管病人的地位高低、貧窮或富有,不管是生人或朋友,她都會視病人如親人,精心診治,最大程度為患者減輕痛苦。為了方便病人隨時諮詢病況,她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給了經她診治的每一個患者,不管何時何地,只要接到病人的電話,她都耐心回答,細緻解釋,直到病人滿意為止。都說現今的醫患關係緊張,而她和她的團隊始終堅持與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特別是對一些急危重症而且經濟狀況不佳的患者更是關心體貼,提供無私的幫助,如有一女性患者沈幼君,67歲,成都溫江人,在華西醫院確診為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徵,被告知只有2年生存期,因家境困難,無法承擔昂貴的住院費用,張主任為她精心診病11年,從未收取診費,而且用藥精道,富有療效,不僅解決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還成功地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
張曉雲從事臨床一線工作38年,工作夜以繼日。她帶領全科醫務人員刻苦鑽研業務技術,定期組織科內業務學習,遇到疑難病例及時組織醫生討論,優化診療方案,幫助患者度過難關。對高危病人更是站在搶救第一線,直至病人轉危為安。她注重年輕醫生的成長,要求他們必須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培養出了一支醫德高尚,臨床技能過硬的隊伍。[1]
參考資料
- ↑ 張曉雲獲評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工作者,成都中醫藥大學, 2017-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