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愛中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德愛中學 |
---|
|
德愛中學 (英语:Tak Oi Secondary School、簡稱TOSS)是一所由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Missionary Sisters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M.I.C.)所創辦的女子中學,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建立於1970年,位於香港九龍慈雲山道8號,為慈雲山區內的傳統女名校。
德愛中學中一至中三開設4班,中四至中六各級開設4班。
德愛中學在香港社會的呼籲及羅馬天主教主教白英奇(Lawrence Bianchi)的强烈要求下於1970年創建。當時政府正發展慈雲山,一個在東九龍黃大仙附近的地區。學校的開幕儀式在1971年由教育司簡寧(Mr. J. Canning)主持。
目录
辦學宗旨
本著校訓「誠與愛」推行全人教育,為學生提供和諧及優良的學習環境,使她們能愉快地學習和成長。同時積極培育學生的社會意識、公民責任及服務精神。
校訓
誠與愛 Truth & Love。
學校目標
- 為學生提供友善、活潑和包容的環境,使他們能愉快地學習和成長。
- 推動學生在德、智、體、群、美、靈修各方面的全面發展。
- 幫助學生在認識自我和表達己見中培養創造力和發展潛能。
- 協助學生學習開放自我,適應轉變,並養成樂於求知,自強不息的精神。
- 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人生觀,使學生能健康、充滿活力地生活。
教育方针
- 德愛中學為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所創辦,以提供學生全面的公教教育為職志。
- 學校會引領並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快樂地生活。
- 學校肯定每個學生都是獨特而有價值的。學校會教導學生常懷感恩的心,懂得為得到的,感謝上主和別人。
- 學校會教導學生欣賞事物的真、善、美,把德愛的校訓「誠與愛」,活現出來。
科目
學校使用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除一般科目外,為準備學生健康成長和生活,設有科技與生活科(縫紉與烹飪),有烹飪科特別室。
學校於2015-2016年度停止開設中國文學科作為高中選修,曾有學生及家長抗議,但最終不了了之。
學校於2018-2019年度停止開設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選修,曾有學生及家長抗議,但最終不了了之。但可以讓同學自修。
在7年制期間,中四至中七曾有英國文學科可供文科生選修,報考中五會考。是少數可修讀此科之學校之一。
校名
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M.I.C.當初把三間學校分別命名為: 德信﹑德望﹑德愛。 (德信學校﹑德望學校﹑德愛中學)。
出處/典故
在所有信奉耶穌的教會的聖經中,在格林多前書/哥林多前書(英语:1 Corinthians 的不同中文翻譯版本)由第12章開始談到神的思賜/屬靈的恩典。
為配合校訓/校名 , 校舍外牆和校服也用一些紅色。紅色代表愛(參考校歌歌詞)。
校服
英國學制之下,德愛中學有兩種校服。中一至中五的校服為波點領帶的連衣裙,而中六至中七預科校服為半截裙。 新高中學制實行後,中一至中三學生穿著波點連衣裙,而新高中學生(中四至中六)需穿著以前中六及中七之校服。
初中校服
夏季校服是白色連身裙,校呔以白色為底色,有規則地佈滿相同大小紅波點,此設計成為德愛中學特色之一。
高中校服
高中校服為白恤衫和深藍色高腰半折三摺裙,加上深藍色短領帶。 預科生曾需要穿著絲襪及高跟鞋上課,但此規定已被廢除。
收生性別
德愛中學是女校。但曾有一段時間中六中七預科課程收男生才有「女校男生」出現。
社
五社時代
石竹(康乃馨)、向日葵、水仙、仙人掌、牽牛花
四社時代
紅蓮﹑黃菊﹑碧蘭﹑紫荊
著名/傑出校友
- 洛楓:詩人,文化評論人,大學講師
- 吳美筠:詩人,學者,大學講師
- 馮程淑儀: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總監,曾任康樂及文化事務處處長
- 蕭麗娟: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
- 鍾淑子:香港善寧會創辦人,1993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 徐佩瑩:前有線新聞總採訪主任
- 劉鳳鸞:香港兒童文學研究學會副會長
- 陳曼莉:1992年國際華裔小姐冠軍
- 劉倩怡:香港電台唱片騎師
- 馬敏兒:前麗的電視藝員
- 高晨維:前歌手
- 張頌欣:香港女配音員
- 徐玟晴:無綫電視女藝員
- 何卓瑩:亞洲電視及無綫電視前藝員
- 麥景婷(麥麗紅):亞洲電視及無綫電視前藝員,男演員呂頌賢的妻子
- 羅婉儀: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校長(2019年8月8日被校董會通過即時解僱,署任校長為校內聯課活動主任曾玉蓮主任。[2])
- 林松茵:2007年區議會選舉、2011年區議會選舉、2015年區議會選舉沙田區區議員(顯嘉選區)
參考資料
- ↑ 羅馬天主教梵蒂岡網站聖經PDF檔第22頁
- ↑ 李東海小學教師墮斃 校董會通過即時解僱校長-明報新聞網[2019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