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蕭士塔高維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蕭斯塔科维奇(俄语:Дмитр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Шостакови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前苏联时期俄国作曲家。他一生大部份時間都留在蘇聯,但同時也是當年少數名氣能傳至西方世界的作曲家,被譽為是二十世紀其中一位最重要的作曲家,創作題材廣泛,其中以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為最佳,蕭士達高維契被譽為俄羅斯音樂史上柴可夫斯基之後的又一座高峰,但也有西方樂評人因為他大部分創作生涯與前蘇聯政治相關而質疑其藝術性,這種爭議在他誕辰百年後,仍然餘音未決。[1]
生平
蕭斯塔科维奇在蘇共政權中曾得過不少榮譽。例如他曾獲得當年蘇聯紅軍總參謀長、蘇聯元帥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的資助,可是,亦因為他曾試過與斯大林主義及官僚作風有所衝突而兩度遭蘇共譴責兩次(在1936年和1948年)他的作品亦一度被禁止演出。斯大林死後,他多次獲頒發多項國家的獎項和榮譽,也曾當過最高蘇維埃代表。
蕭斯塔科维奇的音樂作品既融合了後浪漫主義(如馬勒)和新古典主義風格(如普羅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但亦不乏二十世紀的不協調音色和創作手法,因此他的音樂作品間中受到了官方的爭議,然而他的作品,普遍仍受到歡迎和好評。
1934年,蕭士達高維契29歲時,他是蘇聯音樂界最閃耀奪目的新星,已經發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1934年,他在列寧格勒舉行《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的首場公演,嘉評如湧,緊接著在歐美各國公演,一時間他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隱然已是蘇聯音樂第一人。
抨擊
然而這部紅極一時的歌劇卻惹惱了史達林。1936年,史達林觀賞該劇在莫斯科的首演,結果第一幕還沒結束便憤然離場。同年1月28日,一篇題為《不是音樂是混亂》的文章出現在《真理報》上,對這部歌劇及其作者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所有人都知道這篇未署名文章的背後是誰,風向一下轉變,各大報紙和樂評人紛紛對《真理報》利爪下的獵物口誅筆伐,各省的工人與農民聚集在廣場上揚聲抗議,蕭斯塔科维奇瞬間從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高峰跌落神壇,變成了「人民公敵」。
蕭士達高維契最終幸免於難,史達林沒有將他投入監獄,這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對他的統治是種有益的裝飾。「斯大林喜歡把一個人與死神面對面地放到一起,然後讓這個人按着自己的旋律跳舞。」他說。最終他選擇了屈服,公開做了檢討。一年後,作為贖罪,他完成了《第五交響樂》,將它獻給斯大林。這部作品為他贏回了一度失去的聲譽,令他正式成為蘇聯音樂界第一人。
這場風波使他後半生都惴惴不安,他時常問別人:「如果你處於我的位置,你會怎樣」在他生前最後一部作品《列比亞德金上尉詩四首》中,主人公是一個可憐蟲,被人像狗一樣殺死,他為這個人配了充滿柔情的音樂,他說:「當我們髒時愛我們,別在我們乾淨時愛我們。乾淨的時候人人都愛我們。」[1]
作為偉大的十月革命的同時代人,能夠投身於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建設之中,蕭士達高維契曾感到莫大的榮幸,但是他的人生之路卻是不平坦的。在蕭士達高維契的葬禮上,T.H.赫連尼科夫說了這樣一句話:「生活使蕭士達高維契經受了多種磨難和考驗,他以一個偉人的智慧,走過了那坎坷的荊棘之路。」蕭士達高維契生來就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勇敢精神,他是一個身為黨員的藝術家。他一生都邁着堅定的步伐勇往直前。對於他來說,人類的最高境界就是服務於人民和報效祖國,他把畢生精力都毫無保留地獻給了自己的祖國。[2]
家庭
蕭斯塔科维奇經歷過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麗娜(Nina Varzar,1932年-1954年;其中於1935年曾離婚,後來因懷孕而恢復夫妻關係,1954年逝世。)為他誔下兩名子女:加尼娜(Galina)及馬克森(Maxim);當中馬克森繼承了父親的音樂事業,現時為指揮及鋼琴家,並經常演奏及灌錄父親的作品。蕭斯塔科维奇的《F大調第2號鋼琴協奏曲》2就是為兒子19歲生日時所寫及題獻的,馬克森亦在他於莫斯科音樂樂院的畢業考試時作首演。
第二任妻子是蘇聯共青團的活躍分子瑪嘉列堤(Margarita Kainova,1956年-1960年),兩人婚後的生活完全不美滿,最終令這段婚姻只維持了三年便結束,瑪嘉列堤未有為蕭斯塔科维奇誕下任何子女。
第三任妻子是伊利娜(Irina Supinskaya,1962年-1975年),兩人年齡相距達29年,伊利娜一直陪伴蕭斯塔科维奇直至他離世。同樣亦沒有為他誕下任何子女。
作品
蕭斯塔科维奇著名的作品包括他的交響曲和弦乐四重奏,各15首,其中交響曲創作的高峰期在1930-1940年代,弦乐四重奏则是在后期(1960-1970年代)。另外他分別為鋼琴、小提琴及大提琴各寫了兩首協奏曲;室樂方面,他亦創作了唯一的一首鋼琴五重奏及兩首鋼琴三重奏;歌剧方面,則以《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和《鼻子》較為著名。他一生中亦創作了不少的電影音樂、舞台音樂及管絃樂組曲,近年來開始有唱片商陸續為此錄製唱片。當中以他兩套“爵士樂組曲”尤為最著名。
蕭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響曲》又稱《列寧格勒交響曲》,是蕭士達高維契獲得世界性聲譽的作品,是他的安魂曲,也是作者最富爭議的作品,蘇聯官方包括西方音樂圈都把它標榜為一部反法西斯的頌歌。
1942年3月5日,他出逃到大後方古比雪夫市,和莫斯科大劇院樂團一起,在空襲警報中完成了《第七交響樂》的首演。5個月以後,樂譜被裝入戰鬥機,飛行員冒着被擊落的風險將它投入列寧格勒。此時餓殍滿城的列寧格勒已經湊不齊一支完整的樂隊,首次排練時只來了20個人,一半的樂手都是被擔架抬來的,骨瘦如柴的指揮甚至揮不動指揮棒。僅經過一次15分鐘的排練後,《第七交響樂》在列寧格勒大劇場首演了,飢餓的人們從四處聚攏進來,在德軍的隆隆炮聲中,樂團完美的完成了演出,許多樂手在結束的一剎那暈厥過去。
《第七交響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對蘇聯軍民士氣的提升是不可估量的。斯大林將它宣傳為反法西斯的頌歌,並得到了盟國的好評。1942年7月19日,數百萬美國人在電台里第一次聽到了這首氣勢恢弘的音樂,《時代》雜誌將作曲家身着消防制服、頭戴消防帽的照片登上了封面——在他留守列寧格勒的日子裏,他還是一個稱職的民兵。
這也是他最富爭議的一部作品,蘇聯官方宣揚這是一部反法西斯的傑作,他自己也曾如此附和,但在他死後發表的自傳中,他推翻了這一說法:「《第七交響曲》是戰前設計的,所以,完全不能視為在希特拉進攻下有感而發。侵犯的主題與希特拉的進攻無關。我在創作這個主題時,想到的是人類的另一些敵人。」「我毫不反對把《第七》稱為《列寧格勒交響樂》,但它描寫的不是被圍困的列寧格勒,而是被斯大林所破壞、希特拉只是把它最後毀掉的列寧格勒。」
蕭士達高維契一生共寫了十五部交響曲,他的獨到之處在於:這些交響曲幾乎都在文化領域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但是其中,《第五交響曲》被認為是他最偉大的交響曲:「集諷刺與悲哀於一體,極具煽動性,然而不知為什麼竟然也服從了政黨路線……不論好與壞,這都是一部使年輕的蕭斯塔科维奇獲得名望的交響樂。」
他是在外郡巡迴表演的路上讀到這篇文章的,憤怒與恥辱令他透不了氣,不久他更悲哀的發現,昨日還對他笑臉相迎,讚不絕口的朋友們突然一心要將他拉入地獄,憤怒中他對友人格里克曼說:「如果有一天,我的雙手被砍斷,我還可以用牙齒咬住筆繼續譜寫音樂。」
憤怒過後,恐懼如潮水般襲來。這一年蘇聯的大清洗進入高潮,2000多萬知識分子被處決或莫名其妙地失蹤,死神的鐮刀在每個人的頭頂揮舞。他意識到自己在劫難逃,像當時許多人一樣,收拾起一隻手提箱,靜靜的呆在家中,等着某個夜晚克格勃將他帶走。他後來描述當時的心情:「我懷着一種有罪的感覺坐着,而事實上我沒有犯任何罪。」[1]
評價
蘇聯曾向世人獻上了兩位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一個是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另一個就是德米特里·蕭士塔高維奇。他們兩位都是20世紀音樂經典人物,雙雙通過自己的創作活動,確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的藝術原則。[2]
參考書籍
- 蕭士達高維契傳——生平與創作. , Л.B.丹尼列維奇 (作者) 焦東建 董茉莉 (譯者) ,商務印書館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蕭士達高維契,沒有魔法杖的哈里波特. 每日頭條. 2018-02-05 [2019-01-28] (中文).
- ↑ 2.0 2.1 來源:商務印書館. 蕭士達高維契:二十世紀的巴赫. 每日頭條. 2017-09-11 [2019-01-2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