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木心 | |
---|---|
出生 |
浙江嘉興市桐鄉烏鎮東柵 | 1927年2月14日
逝世 | 2011年12月21日 | (84歲)
國籍 | 美國 |
別名 | 孫璞 |
職業 | 畫家 作家 |
木心[1],(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中國當代作家、畫家,在台灣和[[紐約華人圈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於浙江嘉興市桐鄉烏鎮東柵。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
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82年定居紐約。2011年12月21日3時逝世於故鄉烏鎮,享年84歲。
木心,"木心"是他的筆名,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1927年2月14日生於浙江烏鎮東柵。木心先生的大甥婿鄭儒針是香港銀行前行長--鄭鐵如先生的長子,民國著名社會活動家謝仁冰先生的外甥,與錢鍾書先生交好,其母與魯迅]先生相識。
著名畫家陳丹青解釋木心的名字起源於"木鐸之心",是佛語說法;在木心先生講述《文學回憶錄》也稱起源於佛教的"木鐸之心"(由他的弟子陳丹青書稿整理出版),較為可信。(據童明教授介紹,"木"字亦有"'十'字架上的那個'人'"之意)
1946年,進入由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學習油畫,但隨後又轉到與他的美術理念更為接近的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專"繼續探討中西繪畫。1940年代末任教於杭高,鼓勵學生在音樂、美術上努力追求。(據《同情中斷錄》)1971年,木心先生在"文革"期間被捕入獄,囚禁18個月,所有作品皆被燒毀,三根手指慘遭折斷。獄中,木心先生用寫"坦白書"的紙筆寫出了洋洋65萬言的《The Prison Notes》,手繪鋼琴的黑白琴鍵無聲地"彈奏"莫扎特與巴赫。
文革結束後平反,曾任杭州繪畫研究社社長,上海工藝美術家協會秘書長,上海市工藝美術中心總設計師,《美化生活》期刊主編,以及交通大學美學理論教授。木心先生也是曾參與主修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十大設計師"之一。
在1977年-1979年間,遭遇軟禁,這也是木心先生二十年間第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
自1982年起,木心先生即長居美國紐約,並盤桓南北歐,遊歷甚廣,從事美術及文學創作。
1983年,"林肯中心"舉行木心水墨畫展。
1984年,哈佛大學舉行彩墨畫展、收藏儀式。
2002年,舉辦"木心的藝術"大型博物館級全美巡迴展。
出版了16本小說、散文和詩集。散文集《瓊美卡隨想錄》《散文一集》《即興判斷》《素履之往》《馬拉格計畫》《魚麗之宴》《同情中斷錄》;詩集《西班牙三棵樹》《巴瓏》《我紛紛的情慾》《雲雀叫了一整天》《會吾中》《偽所羅門書》等;小說集《溫莎墓園日記》等。但仍有大量遺稿、片段和俳句未及出版。
木心先生的畫作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是20世紀的中國畫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該館收藏的。木心先生的散文與福克納、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國文學史教程》。
木心先生在台灣和紐約華人圈中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人物和傳奇式大師。
其學生陳丹青推崇:"木心先生自身的氣質、稟賦,落在任何時代都會出類拔萃。"一批當代著名的畫家、文學家深受其藝術影響。
2014年2月14日,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溫故》第二輯紀念專號,首次發表木心的《海伯伯》(未完成)、《如是我燈(序)》。
2015年11月,由貝聿銘弟子、紐約OLI事務所岡本博、林兵設計督造,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巨匠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施工,全程歷時四年的木心美術館開館;館內設計與布展,由OLI設計師法比安主持,為期一年半。現任館長為著名藝術家、作家、文藝評論家陳丹青先生擔任。從2016年開始,這一系列特刊易名為《木心研究專號》,向有志於研究木心先生的讀者朋友竭誠開放。依循過往的體例,專號共分三輯。
獄中筆記
歷史的荒誕
木心先生評論"獄中筆記"與圖畫的並置展出:"札記與圖畫並置,不是我的主意,而我非常感謝這樣的提議和籌辦展覽的諸位賢達,使這個巡迴展延伸為對某種文化的委婉而冷峻的省思,事件的象徵性已非個人所能負荷,我只好垂手靜立在旁,看這部手稿的第一重意義徐徐褪落,……"。
但對於札記意義的解讀,他又說:"某一事物具有象徵性時原應是其意義的開放,卻很容易只落得一個疲倦的概念。我不會讓札記用以作任何一種形態的抗衡,而願它以樸素原型獲得存在的位置,獨立自守於無以名之的觀念中。……
藝術就在於直觀,而且只在於直觀。"羅森先生評論展出:"若將獄中筆記與繪畫並置,就是對'十年災難'的一種既有高度個性又有概括意義的回應,這也許是二戰以後到'文革'之間,最有戲劇性的事件。"
木心先生的回應:"羅森先生的這段話指涉深廣,概括力極強,而在'高度個性'和'概括意義'那兩點上,我確曾親身經驗過這樣荒誕的'戲劇性',如今痛定思痛,事件的悲慘,實乃人性之所萬難承受,人性不要有此種擔當,沒有此種擔當才是人性的自然生態,但'文革'到來,只能奮起搏鬥,在大難中把自己的生命銜在自己的牙齒之間,凡道義的事率先見證決不退卻,這樣,生命連接着生命,永不斷絕--對於人,生命和文化是同義的,……反之,如果生命與文化歧義,生命便將相互殘害,又將自暴自棄,所以毀滅文化即是毀滅生命。……相對於'死亡'而言,'生殉'可不是一種力爭,寧是一種智斗,避過殺機以保全身心,像大戰之後瓦礫場上的星星點點蒲公英,文化藝術的植物性戰略終於勝出。
師尊木心
木心先生不是一位"新作家"。他的寫作生涯超過六十年,早期作品全部散失,但八十年代再度寫作後,台灣為他出版了多達十餘種文集。他的部分散文與小說被翻譯成英語,成為美國大學文學史課程範本讀物,並作為唯一的中國作家,與福克納、海明威作品編在同一教材中;在哈佛與耶魯這些名校教授主辦的《文學無國界》網站,木心先生擁有許多忠實的讀者。但木心先生也不是所謂"老作家"。大家應該記得,七十年代末迄今,我們目擊了被長期遺忘的"老作家"如何在中國陸續"出土"的過程,這份名單包括周作人、徐志摩、沈從文、錢鍾書、張愛玲、汪曾祺、廢名、胡蘭成……乃至辜鴻銘、陳寅恪、梁漱溟、錢穆等等。木心先生不屬於這份名單。他在海外獲得遲來的聲譽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而他被大陸讀者認識、閱讀的過程,今天才剛剛開始。
敏銳的人士在八十年代開始"發現"這位"文學魯賓孫":就我所知,阿城、何立偉、陳子善及巴金先生的女兒最早在大陸傳說木心先生;第一位將他的文章逐字逐句全文打入電腦,於新世紀發布在網站上的,是上海作家陳村。他讀到《上海賦》,"如遭雷擊",乃為文宣告說:"不告訴讀書人木心先生的消息,是我的冷血,是對美好中文的褻瀆。"他指出:"企圖中文寫作的人,早點讀到木心,會對自己有個度量。"因為:"木心是中文寫作的標高。" 最近幾年,網絡讀者,尤其是年輕一輩開始期待木心先生的登場,上海青年作家尹慶一與王淑瑾夫婦是其中之一。這些讀者僅從極有限的轉載文字,便意識到他的唯一性與重要性。
大家終於能夠閱讀木心先生的書。但我們仍然有可能遭遇困難。為什麼?因為我們幾代人已經被深深包圍並浸透在我們的閱讀經驗之中。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們經常談論一件作品,但很少反省自己的閱讀--初讀木心先生,驚異、讚美者有之,不習慣、不懂得而茫然漠然者也有之。我斗膽以簡略的方式陳述這種閱讀經驗,那就是:當我們打開木心先生的書,很可能不是我們閱讀木心,而是他在閱讀我們。 木心先生在閱讀什麼呢?閱讀我們的"閱讀經驗。"
--陳丹青《我的師尊木心先生》
參考資料
- ↑ 藝術於木心故里萌芽 詩歌在志摩家鄉生根 嘉興名人文化融入城市靈魂,杭州網,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