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大人物圖片[1] [2]

李由(前261年-前208年),秦朝將軍。丞相李斯的長子,尚秦公主,被任命為三川郡郡守,駐守洛陽秦末民變陣亡。曾經擔任過三川郡守。後來天下大亂各地反秦義軍不斷,吳廣統率義軍,屢戰屢勝,準備攻克三川郡,直取咸陽。但是,義軍在攻打滎陽時,遇到了李由所部秦軍的頑抗,結果滎陽久攻不下,形成了膠着的狀態,令義軍吃盡苦頭,加速了起義軍內部的分化。 後來項氏崛起,項梁在東阿大破秦軍,命劉邦、項羽統帥楚軍一部別攻秦軍。劉項軍隊轉戰至雍丘,與李由所部秦軍戰,楚軍大勝,曹參斬殺李由。李由死後,義軍將士見他血染戰衣,仍手握長矛,怒目圓瞪,為之哭泣。前去調查的王明、陳宗正聞聽此事,冒死向二世呈奏曰:「臣奉詔至關東,查三川郡守李由並無通寇之事。雍丘一戰,為國捐軀,忠烈可嘉。」項羽目睹李由慘烈之狀,深為感動,令人把李由屍體送回其老家上蔡以葬。

來自搜狐圖片[3] [4]

生平

李由任官回京,李斯家宴,賓客雲集。李斯嘆道:「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陳勝吳廣發動大澤起義,吳廣率軍圍攻滎陽,李由為三川守,守滎陽,吳廣無法攻克[1]。李由鎮壓陳吳不能獲勝。趙高秦二世進讒言,說李斯、李由父子是楚國人,與陳勝吳廣同鄉,互相勾結,想篡奪秦朝天下。後來秦二世將李斯腰斬全家處死,李斯死時,李由已經在雍丘,被項梁項羽劉邦等攻擊,死於劉邦部下猛將曹參之手。[2] 李由(前261年-前208年),秦朝將軍。丞相李斯的長子,尚秦公主,被任命為三川郡郡守,駐守洛陽秦末民變陣亡。曾經擔任過三川郡守。後來天下大亂各地反秦義軍不斷,吳廣統率義軍,屢戰屢勝,準備攻克三川郡,直取咸陽。但是,義軍在攻打滎陽時,遇到了李由所部秦軍的頑抗,結果滎陽久攻不下,形成了膠着的狀態,令義軍吃盡苦頭,加速了起義軍內部的分化。 後來項氏崛起,項梁在東阿大破秦軍,命劉邦、項羽統帥楚軍一部別攻秦軍。劉項軍隊轉戰至雍丘,與李由所部秦軍戰,楚軍大勝,曹參斬殺李由。李由死後,義軍將士見他血染戰衣,仍手握長矛,怒目圓瞪,為之哭泣。前去調查的王明、陳宗正聞聽此事,冒死向二世呈奏曰:「臣奉詔至關東,查三川郡守李由並無通寇之事。雍丘一戰,為國捐軀,忠烈可嘉。」項羽目睹李由慘烈之狀,深為感動,令人把李由屍體送回其老家上蔡以葬。

主要貢獻

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起義,一舉攻下大澤鄉。接着又攻下蘄縣,勢如破竹。當義軍攻下淮陽時,戰車已有六七百乘,騎兵千餘騎,士卒數萬,聲勢浩大,勢不可擋,無人不知其險峻。

就在這時三川郡守李由立即派人飛報丞相李斯:「賊軍十萬已到許縣,日夜可達滎陽,城內25000名士卒日夜鑄兵器,加固城牆,挖拓城河,防哨巡守。無奈兵力懸殊,存糧也只可用數月。望速派兵增援。」李斯立即向二世呈奏。正在咸陽宮取樂的二世一聽,竟嚇得喪魂落魄、六神無主。

李由知道形勢嚴峻,就親自帶兵防守。為穩定城內秩序,他組織百姓協助守城,令掌管治安者加強檢查,防止奸細混入城內。第二天黎明,城外鼓角震天,義軍潮水般涌到滎陽城下,箭如飛蝗射向守城者,並強渡城河架雲梯攻城。李由指揮守城將士勇猛還擊,死者的血染紅了城河水。一連幾天激戰,雙方傷亡慘重,義軍只得撤回淮陽。《史記·陳涉世家》載:「吳廣圍滎陽。李由為三川守,守滎陽,吳叔弗能下。陳王征國之豪傑與計,以上蔡人房屬蔡賜為上柱國。」

政治生涯

李斯之子

來自大人物圖片 [5] [6]

「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咸陽,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庭車騎以千數。」(《史記李斯列傳》)七十歲的丞相李斯深有感觸地說:「當今為大臣者位無高於我者,我可以稱為富貴之極了。」然而盛極則衰,好景不長。

影視形象

電視劇《神話》石天碩飾演李由。李斯之子,蒙恬死後蒙毅(易小川,劇里說什麼蒙毅本是將軍,被劉邦手下史官改了,胡扯啦)接蒙家軍,後李由接任......易小川,劉邦,項羽三人爭奪天下時易小川打敗李由欲使其歸降,李由誓死不從,(李由)令舊部跟隨小川而去,遂自盡《神話》是由上影英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的穿越劇,成龍擔任總監製,唐季禮任藝術總監,蔣家駿執導,胡歌、白冰、張世、張萌、任泉、陳紫函、金莎等主演。該劇改編自電影版《神話》,全劇劇情採用古今交錯的形式發展,講述了80後青年易小川在一次偶然的際遇下穿越回到秦朝,經過一次次的奇遇和歷險,逐漸蛻變成為仁心濟世的一代大將,譜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神話,該劇於2010年1月2日在央視八套全國首播。

視頻

神話:李由以死殉國,一代將軍就這樣隕落了

注釋

  1. 《史記》陳涉世家
  2. 史記·卷八十七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