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杨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姓名 杨浚
别名 雪沧,号健公,又号冠悔道人
出生年  1830
死亡年  1890
官宦经历 同治四年(1865)任内阁中书,及国史、方略两馆校对官。
曾任教于漳州丹霞书院、霞文书院,
厦门紫阳书院,金门浯江书院。
编著作品 同治八年(1869)游台,受淡水同知陈培桂之聘,
纂修《淡水厅志》;并应郑用锡子嗣郑如梁之请
,编纂《北郭园全集》,
首开清代北台湾文学专著出版之先河。

杨浚(1830~1890)字雪沧,号健公,又号冠悔道人。祖籍福建晋江,后迁福建侯官。

生平

咸丰二年(1852)中举,同治四年(1865)任内阁中书,及国史、方略两馆校对官。杨氏为福建著名藏书家,同治五年(1866)应左宗堂之邀,入福州正谊书局,重刊先贤遗书。同治八年(1869)游台,受淡水同知陈培桂之聘,纂修《淡水厅志》;并应郑用锡子嗣郑如梁之请,编纂《北郭园全集》,首开清代北台湾文学专著出版之先河。同治九年(1870)修志完成后离台。晚年致力讲学,曾任教于漳州丹霞书院、霞文书院,厦门紫阳书院,金门浯江书院。

著作

著有《冠悔堂诗文钞》、《冠悔堂赋钞》、《冠悔堂骈体文钞》、《冠悔堂楹语》、《杨雪沧稿本》。

兹以泉州图书馆藏之《冠悔堂诗钞》为底本进行编校。该诗钞收录道光二十七年至光绪十六年(1847~1890)间古今体诗共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卷三己巳(1869)至庚午(1870)共十九首,为杨氏在台之作。许宗衡于诗集前序文云:“卷中各体均深稳有骨,七言律尤高迈,间有似冬郎玉溪生者,而风格转胜。盖韵味非常,不可以貌袭也。七古有逸气略近太白,题魏午庄鹰鹿图一作,又似元遗山,皆非近时率尔为诗者所解。”由此略可见其诗之风格与特色。另连横《台湾诗乘》、吴幅员《台湾诗钞》中亦辑有杨浚诗,可作为编校参考。[1]

七言律诗

游宝藏岩寺
平畴[2]万顷绕修篁[3],一水[4]泠泠[5]下夕阳。不问名山有丝竹[6],尽收大块[7]作文章。息机[8]羡汝闻清梵[9],厚福何人占上方[10]?自笑袖中东海[11]小,且携拳石[12]入诗囊[13]

【题解】
本诗为七言律诗,收入《全台诗》第玖册。宝藏岩寺位于今台北市中正区汀州路3段230巷23号,又称“石壁潭寺”,因主祀观世音菩萨,俗称“观音妈庙”,约建于十八世纪初叶,是台北市内极早兴建的古寺,在同治10年(1871)刊行的陈培桂纂辑《淡水厅志》描述该寺:“门拱狮象,山苍翠可掬,丛树集鸟以千百计,有水通舟楫”。日治时期成为曹洞宗派下佛寺,改名“宝藏寺”,战后回复“宝藏岩”旧名。这首诗作应是杨浚在负责编修《淡水厅志》而勘查厅内各地古迹勘查时所作,刻画出夕阳映照之下远眺台北盆地所见的美景,并且透露作者悠然闲适的情致。

【延伸阅读】
1.   郑经〈山寺〉,《全台诗》第壹册。

2.   章甫〈野寺〉,《全台诗》第参册。

3.   高文渊〈游宝藏岩〉五首,《汉文台湾日日新报》(1933年5月18日)。

4.   魏清德〈宝藏寺消夏〉,《台湾日日新报》(1936年7月9日)。

五言律诗

延平王祠再生梅
同治己巳游台阳[14],谒王祠[15],甚隘[16]。洎甲戌沈幼丹制军莅办海防[17],奏请追祀,报可,予谥“忠节”;因拓土重修。近闻掘地得枯梅,俄而[18]发花;洵[19]足异也。

赤嵌城[20]头月,何知地下根。大难[21]成硕果,未敢出降旛[22]。奇局天重创,原心帝[23]有言。蛰龙[24]能饮露,应感再生恩。

【题解】
本诗为五言律诗,收入《全台诗》第玖册。作者借由咏物以抒发议论:“赤崁楼上的月亮高挂天际,哪里知道原来地底下还隐藏著这株梅树的根?经历明郑被消灭的战乱而能硕果仅存,却躲在这边不敢出来投降。现在上天重新创造了一个奇特的局面,康熙皇帝也早就曾经表达过类似的想法。躲在地底下的龙,能够重见天日而饮用露水,应该感激让他再生的大恩大德。”作为满清帝国的臣民,杨浚对于朝廷批准台民为郑成功立祠一事,其论调带有殖民政权高高在上而要对方感恩戴德的心态,“帝国之眼”的色彩表露无遗。

【延伸阅读】
1. 刘家谋〈郑延平郡王祠〉,《全台诗》第伍册。

2. 何如谨〈秋日谒延平郡王祠〉八首,《全台诗》第拾册。

3. 吴大廷〈咏延平王朱成功〉,《全台诗》第捌册。

注释

  1. (施懿琳撰)
  2. 平畴:畴,音ㄔㄡˊ。平原田地。
  3. 修篁:修长的竹子。
  4. 一水:指新店溪,从宝藏岩的东南边流向西北。
  5. 泠泠:音ㄌㄧㄥˊ,流水声。
  6. 丝竹:弦乐器与管乐器,此借代音乐。
  7. 大块:大自然。
  8. 息机:停止阴谋算计之心。
  9. 清梵:僧尼诵经梵唱的声音。
  10. 厚福何人占上方:暗用成句:“天下名山僧占多”。
  11. 袖中东海:典出苏轼诗句:“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文登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为海浪所战,时有碎裂,淘洒岁久,皆圆熟可爱,土人谓此弹子涡也。取数百枚,以养石菖蒲,且作诗遗垂慈堂老人〉),作者借此自我调侃,表示本身的文才气度比不上苏东坡。
  12. 拳石:因该寺背倚“拳头山”(简称“拳山”),故称石头为“拳石”,此处喻自然山景。
  13. 诗囊:贮放诗稿的袋子。
  14. 同治己巳游台阳:同治8 年(1869)游历台湾。台阳,台湾之别称。
  15. 谒王祠:前来延平郡王祠祭拜。谒,音ㄧㄝ ˋ,拜见、晋见。
  16. 隘:音ㄞ ˋ,狭窄。
  17. 洎甲戌沈幼丹制军莅办海防:等到同治13 年(1874)沈葆桢来台办理海防事宜。洎,音ㄐㄧ ˋ,到、及。沈葆桢(1820-1879),字翰宇,一字幼丹,福建侯官人。道光27 年(1847)进士,同治6 年(1867)任总理船政大臣,13 年(1874)奉命来台处理牡丹社事件之善后事宜,并且奏请允许台民为郑成功立祠获准。翌年再次来台,革新行政制度,多所建树,旋升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死后赠太子太保,谥文肃,祀贤良祠。
  18. 俄而:不久。俄,音ㄜ ˊ,片刻。
  19. 洵:音ㄒㄩㄣ ˊ,确实。
  20. 赤嵌城:今称“赤崁楼”,位于台南市中西区民族路二段212 号,原为荷兰人所建造的“普罗民遮城”(Provintia),明郑时期先后改为承天府衙门以及火药库,满清殖民时期则于原址兴筑海神殿、文昌阁等,现为我国一级古迹。
  21. 大难:指满清帝国攻灭郑氏东宁王国的战役。
  22. 降旛:向敌军表示投降的旗帜。旛,音ㄈㄢ,旗子。
  23. 帝:指康熙皇帝,他在康熙39 年(1700)曾表示:“朱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见沈葆桢奏折〈为明季遗臣台阳初祖生而忠正殁而英灵恳予赐谥建祠以顺舆情以明大义事〉),然而此实为外来征服者虚伪做作的故作宽大之语,郑成功的父亲与其他被扣留在北京的亲人早在明永历15 年(1661)就被“族诛”;康熙22 年(1683)满清攻占台湾之后,郑成功的灵柩也被挖掘出来,送到北京行“献俘礼”,侮辱一番之后才归葬南安。
  24. 蛰龙:潜藏在地底的龙,既指这株“再生梅”,又影射郑成功。蛰,音ㄓ ˊ,隐藏潜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