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宗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毛宗崗(1632-1709),字序始,號子庵,茂苑(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初年文學批評家。
經歷
毛宗崗生於明代崇禎五年。其曾仿效清代學者金聖嘆删改《水滸傳》的作法,在情節上就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作較大變動。一方面他與父親毛綸一同增删回目,另一方面又對書中合共120回的內容有所整頓。其修整工作包括修正原作者羅貫中的文辭和在一些章回中改换詩文。經過重新整理後,毛宗崗編成個人評改版本的《三國演義》傳世。而後世對毛氏所作的改動予以褒美。其中一例可見於昭烈帝劉備第二次尋訪諸葛亮的草堂時抬頭看見中門上的一副對聯:
“ | 淡泊以明志,寧静而致遠。 | ” |
該對聯由毛宗崗後來增補,是原著沒有包含的。其補上目的在於反映孔明的處世態度、儉樸的生活以及非凡的抱負。另外,他在對聯之下再加上評語:「觀此二語,想見其為人。」當後世閱覽毛氏所撰的《三國演義》後,皆予之改動以褒揚,言其精妙之處為給臥龍草堂添上風雅色彩,並簡短地介紹了孔明的為人。使內容佈局起了「未見其面先知其人」的作用。
毛氏版本《三國演義》
現在通行的《三國演義》大部分是根據毛宗崗的版本為基礎。他據明代羅貫中的版本加以修訂成共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其附加的修改和評價依據南宋學者朱熹的《通鑑綱目》去增强了尊劉黜曹的正統觀念,又突顯了時人評點的風氣。毛宗崗對創作歷史小說理論進行了探討。他以為創作歷史小說異於其他類型的小說創作,因为它涉及要尊重歷史事實的問題。而毛氏又認為只要小說創作家善於觀察體會,且從生活中吸取營養,再把它應用到創作實踐上,就能寫出結構完整統一、井然有序,人物形象鮮明和情節迫真的藝術作品。由此亦反映毛宗崗非常重視小說的藝術結構。因有關小說理論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後世小說創作家便受其影響。在中國文學上,現在通行的毛氏《三國演義》確實奠定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