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貫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貫中
原圖鏈接

羅貫中1330年?-1400年?),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並被認為是《水滸傳》後三十回的作者。

一般認為,《水滸傳》也是由羅貫中幫助整理修改的[1]。另外一種說法是,《水滸傳》的後半部是他寫的[2]

人物生平

羅貫中原名羅才本,後略名為「本」,字貫中,是羅氏家族第一支第六代後裔羅錦的次子,他的生年,約在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前後,羅錦曾任元代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或清源縣錄事司)「司吏」,共生子六人,即才聚、才本、才增、才森、才寶、才倉。前四子的取名排列為「聚本增森」,表現出羅貫中父、 祖輩期望家族人丁興旺、家業茂盛的良好願望。而羅貫中的名、字,與其家族始祖羅仲祥所任的「青州僕射」官職緊密相連。羅(才)本之名,出自《禮記·郊特性》「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而「貫中」之名, 則以其祖曾任「僕射」官職,「古者重武,以善射者掌事……僕射者,僕役於射也」,乃取《儀禮·鄉射》「不貫不釋」(貫為中而不脫)之意,命字為貫中。 漢代王充《識余》曰:「古者立字展名,取同義。」就羅(才)本、貫中的名字而言,就恰好是一組有特定意義的同義詞:僕射即其祖,其祖即僕射。其名, 其字,均包涵着「不忘源本,永念乃祖」的意義。[3]

寓居江南

當元仁宗延祐年間,羅貫中父為絲綢商人。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識分子、「書會材人」,如關漢卿、鄭光祖等人,都先後搬遷到了杭州一帶。身為小說兼雜劇作家的羅貫中,也必然受到這一社會潮流的影響,成為這類南遷作家中的一個。7歲開始,他在私塾學四書五經。14歲時母親病故,於是輟學隨父親去蘇州、杭州一帶做生意。但是羅貫中對商業不感興趣,在父親的同意下,他到慈谿隨當時的著名學者趙寶豐學習。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這個稱號就寄寓着漫遊江湖、浪跡天涯的意味。大約在公元1345~1355年間,他來到了杭州。許多說話藝人在這裡說書,一些雜劇作家,也在這裡活動。羅貫中與志同道合者為友。加上他對民間文學又極其喜愛,到了這裡,自然不願離開遠去。

有志圖王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羅貫中辭別趙寶豐,「有志圖王」的羅貫中到農民起義軍張士誠幕府作賓。起事稱霸的張士誠是滅元功臣。第二年在羅貫中的建議下,張士誠打敗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進攻。同年,張士誠的弟弟兵敗被元朝俘虜,張士誠只好投降。降元後,張士誠貪圖享樂。到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看到元朝沒落,又再次稱王。包括羅貫中在內的許多幕僚都建議暫緩稱王,但是不被採納。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羅貫中自此對張士誠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太原。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不久,羅貫中也離開了張士誠,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羅貫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寫作,當在該年以後。這時,他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對歷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備了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條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羅貫中已寫了十二卷,之後卷數的寫作,是洪武四年以後的事了。

在羅貫中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期間,施耐庵從蘇州遷移到興化,並在洪武三年逝世。為了紀念他的師傅施耐庵,羅貫中在完成《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決定加工、增補施氏的《水滸傳》。成書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間。在加工、增補《水滸傳》的同時,羅貫中繼續創作歷史演義系列作品。

發憤著書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他也曾參與其中。明人王圻在《稗史匯編》中,稱他是一位「有志圖王者,乃遇真主」,也就是看到天下將不免落到朱元璋手裡,才不得已淡出江湖。不久,羅貫中遠走江南,流寓於江、浙一帶,以小說抒寫其「圖王」霸業之胸襟。圖王未果,發憤著書。

不過,這也可能只是一個傳說。因為清顧苓《塔影園集》卷四《跋水滸圖》記載「羅貫中客霸府張士誠」,這與「有志圖王者」的形象不符合。這兩則記載雖有矛盾的地方,但足以表明羅貫中在元末曾經想有所作為,「傳神稗史」,只是在現實中失敗後無奈的選擇。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連試三年。由於曾與朱元璋為敵,羅貫中不得不放棄了讀書人步入官場的機會。明洪武14年,羅貫中寫出了《三遂平妖傳》(20回本),此後,便一發而不可收,創作了《殘唐五代史演義傳》《隋唐志傳》等著作。

有專家認為,「有志圖王」的早期經歷與其晚年的特殊心境,是羅貫中偏好政治歷史題材小說,並在這類小說上取得藝術成功的關鍵。一是用三國故事作為題材寫出了《三國演義》,一是用兼歷史與英雄傳奇品質的梁山好漢故事編輯《水滸傳》(通行的說法,比如說《中國文學史》贊同由施耐庵原創、羅貫中編輯整理成書的說法)。

羅貫中在創作完了這些作品以後,已是六十幾歲的老人了。他為了出版這些作品,於洪武十三年左右從杭州來到了福建,因為當時福建的建陽是出版業的中心之一。但是,羅貫中的這一目的未能實現。羅貫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寫過樂府隱語和戲曲,但以小說成就為主。關於他的小說,《西湖遊覽志餘》稱他「編撰小說數十種」,又相傳他寫過《十七史演義》。今存署名羅貫中的作品,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遂平妖傳》也和施耐庵一起編寫過《水滸傳》。

這些作品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就最高。全書以宏大的結構描繪了三國時期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作品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反映了動亂時代人民的痛苦和對清明政治、對仁君的嚮往,體現了鮮明的「擁劉反曹」傾向。《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語言簡潔明快而又生動。它把歷史和文學自然結合,有現實的描繪,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為嘉靖本,最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說創作外,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說他「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現存戲曲作品有《趙太祖龍虎風雲會》雜劇。雜劇的基本思想和《三國志通俗演義》類似,描寫君臣之間的親密關係,並希望通過「正三綱、謹五常」來結束奸雄爭霸造成的悲慘局面。

大約在公元1385~1388年間,羅貫中活了七十歲,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廬陵(今江西吉安)逝世。 [4]

熱點視頻

羅貫中黑了曹操2000多年,但是一件事兒沒黑錯了曹操

金庸談三國:羅貫中偏袒蜀漢只因關公是他老鄉

參考資料

  1. 李贄《〈忠義水滸傳〉序》說:「施羅二公,身在元,心在宋;雖生元日,實憤宋事。是故憤二帝之北狩,則稱破大遼以洩其憤;憤南渡之苟安,則稱滅方臘以洩其憤。敢問洩憤者誰乎?則前日嘯聚水滸之強人也,欲不謂之忠義不可也。是故施羅二公傳《水滸》,而復以忠義名其傳焉。」
  2. 曹晉傑,朱步樓,施耐庵新證,學林出版社,1987年4月
  3. 作者:孟繁仁 郭維忠 來源:文史月刊 201807期. 羅貫中故鄉紀行. 點點文摘. 2018-08-22   [2019-08-14] (中文). 
  4. 羅貫中,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