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渔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永安渔港 |
---|
|
永安渔港(旧名崁头屋港)[1],位于台湾桃园市新屋区永安里,社子溪出海口北侧。永安渔港是中坜区渔会辖区内的唯一渔港,属于第二类渔港[2],亦为台湾唯一以客家族群为主体的渔港[3]。
介绍
永安渔港原为一小渔港,为因应渔船大型化需要,不但新辟码头,还挖深航道,并延长兴建原有防波堤。渔港现在有渔筏99艘,渔获种类以鲳、䲠、小卷、乌鱼、鲣、鲨、黄花鱼等为主,渔获量主要供销外县市为主,为增加渔民收益。 永安渔港为了迎接休闲时代的来临,在民国 93年 7月 17日观光鱼市完工启用之后,永安渔港及周边的海岸,俨然已成为北台湾新兴的一颗休闲明珠,每逢假日,总吸引数万的休闲人潮。
目前港区的泊地面积为 27,600平方公尺,渔船及渔筏总数约 450艘。港区就位在 114县道的尽头,进入港区,首先迎面的是二层楼建筑的鱼货拍卖场,是渔船进出港装卸渔获的场地;在鱼市场右边有一座造型亮丽而奇特的建筑,即是中坜区渔会的所在地;而在渔港南岸,紧贴在码头边的长型建物,是供渔民储藏渔具的仓库,而对岸那一排堆满鱼网的,则是渔民整理和修补网具的渔具整补场。
沿著南岸码头再往港区深处走,便可看见一座矗立在南岸的巨大建筑,这是中坜区渔会新完工的观光渔市,前方还有一块新生地,未来将供作大型停车场使用。连接南北岸且最醒目耀眼的,则是远近驰名的永安观海桥,尤其在日暮时分,在桥上、在码头边或在长堤上,常吸引许多摄影爱好者和看夕阳的人潮,在此流连忘返。
历史
- 清康熙年间,福建省泉州籍郭姓氏族来此开垦,因建屋于台地高崖(崁)上,故名为“崁头屋”。
- 1953年(民国42年),“崁头屋港”开港。
- 1955年(民国44年),7月由当时的台湾省政府及农复会(即今农委会)分别拨款补助,拨款修建南北防波堤各300公尺。
- 1958年(民国47年),加高防波堤。
- 1959年(民国48年),崁头屋聚落改名永安,渔港亦改名为永安渔港。
- 1961年(民国50年),农复会延建南堤80公尺、北堤120公尺。
- 1962年(民国51年),农复会疏挖航道。
- 1971年(民国60年),桃园县政府续延建北堤30公尺。
- 1974年(民国63年),桃园县政府渔业局延长内防潮堤20公尺。
- 1976年(民国65年),桃园县政府渔业局浚挖航道及泊地22,926立方公尺。
- 2004年(民国93年),7月17日观光渔市完工启用。
- 2017年(民国106年),12月5日台61线永安交流道北上车道完工启用,可行驶市道114号到达渔港,可增加北部旅客大幅增加观光客游玩。
- 2018年(民国107年),5月19日台61线永安交流道南上车道完工启用,可行驶市道114号到达渔港,可增加中南部旅客大幅增加观光客游玩。
观光渔市
观光渔市主体建筑为龙虾造型,一楼可分为生鲜区、干货区、熟食区,二楼设有大型停车场,三楼则有观海露台。
参考文献
- ↑ 1897年日治时期地图
- ↑ 台湾地区各直辖市、县(市)渔港类别及名称一览表.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渔业署.2016-08-17
- ↑ 杨明峰.换新妆吸人潮 永安渔港客味浓.中国时报.201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