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恩施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北部,清江中上游,总面积3971.58平方千米。2021年,恩施市户籍总人口81.92万人,常住人口88.84万人。 有4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4个,主要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1.12%。截至2021年10月,恩施市下辖5个街道、6个镇、7个乡,另辖1个管理处。市人民政府驻小渡船街道市府路23号。 吴永安三年(260年),置沙渠县,隶荆州。1984年1月4日,市、县合并。恩施市属中国地势第二阶梯末端,云贵高原东延部分。西北、东南高,中部低,呈东北至西南纵裂地带走向。主要河流有清江、带水河、车坝河等,恩施市属中纬度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呈现出垂直气候的分带性和局地气候的特殊性。 恩施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中国最美县域、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20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恩施市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1年,恩施市地区生产总值416.29亿元,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6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0.9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6.6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3:36.3:54.4。[1]
建置沿革
恩施古为荆州、梁州的交界地区。 春秋时期,为巴国界,战国时期,属楚巫郡地。 秦,属黔中郡。 汉,属南郡巫县南境,隶荆州。吴永安三年(260年),置沙渠县,隶荆州。 晋太康元年(280年),沙渠县改属建平郡。南北朝时,宋、齐沿袭。 北周建德二年(573年),沙渠县境内置施州及清江郡治所,分沙渠部分地为乌飞、盐水二县,乌飞属施州,盐水置亭州及资田郡。 隋开皇初,废清江、资田二郡,改乌飞县为开夷县。开皇五年(585年),改沙渠县为清江县,隶荆州总管。义宁二年(618年),废清江郡,复置施州,领清江、开夷二县。 唐武德初,置江州,盐水县属之。武德四年(621年),废盐水县,入清江县。贞观元年(627年),清江县属江南道。麟德一年(664年),废开夷县入清江县,清江县为施州治所所在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清江县属黔中道。天宝元年(742年),改施州为清化郡。 五代,属蜀。 宋,属施州,隶夔州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隶夔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清江入州,属四川行省。 明洪武初裁施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恩施县隶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后改湖广都司。 清朝初年,依循明制,属湖北荆州府。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改为恩施县,隶属归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恩施县隶属施南府。乾隆元年(1736年),以原境设恩施县为附郭首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存县,恩施县属湖北省直管。民国四年(1915年),恩施县属荆南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恩施县归施鹤道,为施鹤道治所。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存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鄂西行政区,恩施县为行政区治所。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恩施县归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管辖。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第十行政督察区为第七行政督察区,恩施县为附郭县。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沦陷,湖北省政府迁恩施近8年,恩施成为湖北省临时省会。 1949年,恩施县成立恩施县人民政府,为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 1981年,设立恩施市(县级)。 1983年8月,撤销恩施县,并入恩施市。12月,恩施地区改名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4年,恩施市、恩施县合并。 1993年,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易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为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区划沿革
1950年,恩施县增设桅杆、红土、杉木、茅坝区。 1951年,恩施县建立第一区(七里)和第二区(红庙),城关区改为城关镇。 1952年,恩施县撤销茅坝区和第二区(红庙),新建三岔、济安、沙地、太阳、木贡、白果区,全县设16个区和1个镇。 1953年,恩施县撤销济安区、七里区,新建白杨区,区人民政府易名为区公所。 1954年,恩施县撤销杉木区。 1956年,恩施县撤销沙地区和太阳区。 1957年,恩施县复设沙地和太阳区。 1966年,恩施县撤销龙凤区,成建制并入灯塔区, 1981年,恩施市鸦鹊公社更名为崔坝公社,白杨公社更名为白杨坪公社,大集公社更名为盛家坝公社,城关镇更名为施南镇。 1982年,恩施市划恩施县施南镇、红庙公社和七里公社的七里、猫儿槽、鸭子塘、洗爵溪4个大队区域,置舞阳坝、六角亭、小渡船3个街道和红庙人民公社。 1985年,鸦鹊区并入崔家坝镇。 1989年,恩施市划出红土区石灰窑、漆树坪、龙角坝和大河沟4乡,设置石灰窑区。 1992年,恩施市成立恩施红庙经济开发区,划红庙区红庙镇、金子乡及州农科所下官田为开发区,直属恩施自治州管理。红庙区撤销,所属旗峰乡划入小渡船街道,高桥坝和头道水乡划入六角亭街道。 1996年,恩施市划出芭蕉区干溪、米田、天桥3乡,设置黄泥塘侗族乡。 2001年,撤销双河乡,并入新塘乡。撤销石灰窑乡,并入红土乡。撤销七里坪乡茅坝管理区,并入三岔镇。 撤销鸭子塘、核桃坝管理区,并入舞阳坝街道。撤销龙马乡茶山管理区,并入太阳河乡。撤销龙马、佐家坝、碾盘、青堡、猫子山管理区,并入龙凤镇。 撤销沐抚乡前山管理区,并入板桥镇。撤销大庙、沐抚、木贡、高台管理区,并入屯堡乡。撤销黄泥塘侗族乡、芭蕉乡,设立芭蕉侗族乡。 2019年,撤销盛家坝乡,设立盛家坝镇。 2021年,恩施市设立金子坝街道、七里坪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10月,恩施市下辖5个街道、6个镇、7个乡:舞阳坝街道、六角亭街道、小渡船街道、金子坝街道、七里坪街道、龙凤镇、崔家坝镇、板桥镇、白杨坪镇、三岔镇、盛家坝镇、新塘乡、红土乡、沙地乡、太阳河乡、屯堡乡、白果乡、芭蕉侗族乡,另有1个管理处:恩施大峡谷风景管理处。共172个行政村、36个社区。市人民政府驻小渡船街道市府路23号。[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北部,清江中上游,东邻建始县,西接利川市,南毗鹤峰县、宣恩县、咸丰县,北连重庆市奉节县。介于东经109°4′48″~109°58′42″、北纬29°50′33″~30°39′30″之间。东西长86.5千米,南北宽90.2千米,总面积3971.5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恩施市境内为鄂西南山地,属中国地势第二阶梯末端,云贵高原东延部分。西北、东南高,中部低,呈东北至西南纵裂地带走向。境内沉积岩分布广泛,多山间槽坝;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全,溶洞天坑较多。境内大山顶、石灰窑、太山庙一带,呈小型高原地貌分布。
水文
恩施市境内可供开发利用河流58条,主要河流有清江、带水河、马水河、马尾沟河、云龙河、太阳河、米田河、芭蕉河、车坝河等,水能理论蕴藏量75.6万千瓦。
气候
恩施市属中纬度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呈现出垂直气候的分带性和局地气候的特殊性。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相对湿度82%,年降雨量1400—1500毫米,年空气优良天数300天以上。 [3]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恩施市境内植物资源常见的有50科、163属、309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银杏、珙桐、鹅掌楸、红豆杉、金钱松、穗花杉、粗齿红山茶等13种;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兽类、鸟类、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共40目、121科、585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黄喉貂、穿山甲、大灵猫、白猸、斑羚、林麝等12种。
矿产资源
恩施市境内探明矿产资源39种,产地103处,主要品种有硒矿、铁矿、煤矿、黄铁矿、石灰岩、白云岩、硅石、大理石、耐火粘土、钡、钼、铜、锌、铝、磷、水晶等。 恩施市境内的硒矿和含硒石煤资源,富集在二叠纪含硅碳质页岩中,且富含硒、钒、钼等元素组合。双河渔塘坝硒矿区位于恩施市东南73千米处,是湖北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于1993年3月至1994年5月期间勘查的一个规模可观的独立硒矿床。该矿床的发现和勘查,填补了全世界无独立硒矿床的空白。 恩施市蕴藏着丰富的硒资源,富硒碳质页岩出露面积约850平方千米,储量高达25亿吨,最高含硒超过8000毫克/千克。受富硒岩层影响形成的大片富硒区域内,粮食、油料、中草药、饲草饲料、畜禽产品及矿泉水中。
水资源
恩施市境内清江城区以上河段流域面积1381平方千米,降雨量21.99亿立方米;城区以下河段流域面积2160平方千米,降雨量33.23亿立方米。全市总降雨量62.19亿立方米,降水深度1567.7厘米。地表径流42.01亿立方米,产水模数105.9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产水系数0.68。全市地下水年排泄量9.89亿立方米,补给量24.92万立方米/平方千米。恩施市水能理论蕴藏量75.6万千瓦,可开发量69.83万千瓦。清江恩施境内大小支流建有小水电站20余座。
人口
2021年,恩施市户籍总人口81.92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1.91万人,女性人口40.0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7:100(女性为100)。60岁以上老年人口15.99万人,占总人口的19.5%。常住人口88.84万人,按城乡划分口径分:城镇人口(含城区及城郊和镇集镇辖区)53.3万人,乡村人口35.5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0%,比上年提高1.17%。出生人口4957人,死亡人口4899人,人口出生率5.55‰,人口死亡率5.48‰,人口自然增长率0.07‰。乡村人口65.39万人,乡村户数19.55万户。 2021年,恩施市符合政策生育率95.9%。在出生总人口中,一孩生育率占45.3%,二孩生育率占45.5%,多孩生育率占9.2%。 恩施市有4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4个,主要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1.12%,其中土家族31.4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为38.98%、苗族5812人,占0.72%、侗族1.09万人,占1.35%,回族530人,占0.07%。其它少数民族都在500人以下,有的只一人或几人,多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新增加的人口,来源有婚嫁、经商、就学,就学的多半是湖北民族大学的学生,大多是短期在恩施居住。 土家族遍布全市各个乡镇。苗族主要分布在石窑、白果等乡村;侗族主要分布在芭蕉、白果和盛家坝;白族主要分布在太阳河乡;蒙古族主要分布在红土乡石窑村;回族多数分布在城内,其他各族则杂居在城镇。[4]
经济
综述
2021年,恩施市地区生产总值416.29亿元,扣除价格因素(下同),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69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150.97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226.63亿元,增长11.8%;与2019年比较,一二三产业增速分别为12.7%、4.2%、9.6%,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6.2%、2.1%、4.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3:36.3:54.4。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恩施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23.5%(不含农户)。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73.31亿元,增长27.4%;房地产开发投资76.37亿元,增长20.7%。城镇投资施工项目264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116个。
财政
2021年,恩施市财政总收入30.14亿元,增长19.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85亿元,增长28.8%。从部门看:税务部门26.24亿元,增长16.9%;财政部门3.9亿元,增长36.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6.95亿元,占比81.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0.34亿元,下降25.7%。 2021年,恩施市(不含高新区)财政总收入26.4亿元,增长18.9%。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4亿元,增长29.3%。从部门看:税务部门22.63亿元,增长16.5%;财政部门3.77亿元,增长3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4.58亿元,占比79.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6.43亿元,下降27%。
人民生活
2021年,恩施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80元,增长10.3%,年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28713元,增长20.4%。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860元,增长12.4%;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386元,增长18.7%。
第一产业
2021年,恩施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24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5.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0.63亿元,增长12%,其中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1.94亿元,增长12%。 2021年,恩施市粮食产量21万吨,增长2.1%。其中,夏粮产量5.77万吨,比上年增产4.9%,秋粮产量15.23万吨,比上年增产1.1%;蔬菜(含魔芋)产量66.74万吨,增产9.2%;油菜籽产量1.69万吨,减产5.6%;烟叶产量0.65万吨,增产12.2%;茶叶产量2.71万吨,增产1.2%;水果产量3.31万吨,减产4.8%,药材产值1.37亿元,下降1.1%。 2021年,恩施市生猪出栏98.66万头,比上年增长53.3%;牛出栏1.65万头,增长1.2%;羊出栏8.16万只,下降2.3%;家禽出笼243.61万只,增长15.9%。禽蛋产量0.56万吨,下降3.4%。 2021年,恩施市水产品总产量656吨,增产3%。
第二产业
工业
2021年,恩施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4家(不含恩施烟厂、州市供电公司),工业总产值70.26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全部工业增加值136.29亿元(含恩施烟厂、州市供电公司),可比增长12.9%。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可比增长17.3%。规上工业(不含恩施烟厂和州市供电公司数据)营业收入68.45亿元,增长17.7%。利润总额5.82亿元,利税总额6.36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8767人,增长12.8%。
建筑业
2021年,恩施市共有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57家,其中一级建筑资质3家,二级建筑资质19家,三级建筑资质18家,二级装修资质11家,三级装修资质5家,建筑业劳务企业1家。建筑业总产值49.55亿元,增长13.5%。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1年,恩施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94亿元,增长19.6%。进出口额2262.2万美元,增长41.2%。其中,出口额2204.47万美元,增长42.8%。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与上年持平;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0.5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
2021年,恩施市新增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企业法人14个,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个,新投产亿元以上产业项目7个。实际省外资金到资23.5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05万美元,增长59.3%。
房地产业
2021年,恩施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54.37万平方米,增长25.6%,其中住宅销售137.82万平方米,增长15.2%。商品房销售额87.71亿元,增长20.2%。
金融
2021年,恩施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94.44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32.36亿元,比上年增长9.8%。贷存比106.38%。
邮电业
2021年,恩施市固定宽带用户44.26万户,普及率56.67%;移动互联网用户115.09万户,普及率147.38%。
旅游业
2021年,恩施市旅游接待总人数1999.41万人次,增长111.1%。旅游综合收入159.23亿元,增长110.1%。[5]
交通运输
318国道、209国道在恩施市境内交汇,宜万铁路和沪渝高速纵贯恩施市全境。 截至2021年,恩施市共有四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4932公里,按管理级别分:国道287公里、省道359公里、县道425公里、乡道2555公里、村道路1306公里。按技术等级分:一级公路32公里;二级公路423公里;三级公路115公里;四级公路4362公里。 截至2021年,恩施市共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数256辆(321标台),营运线路35条,营运线路总长度350公里,客运量2740万人次,营运收入4672.5万元。市内客运出租汽车840辆
风景名胜
恩施市共有5A级景区1个(恩施大峡谷)、4A级景区3个(女儿城、梭布垭、土司城),3A级景区4个(龙鳞宫、枫香坡、二官寨、望城坡)。
恩施大峡谷
恩施大峡谷,全长108千米,面积300平方千米。2012年,恩施大峡谷启动创建国家5A景区。2015年7月,恩施大峡谷正式建设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12月,入选长江三峡30最佳旅游新景观。
云龙河地缝
云龙河地缝位于恩施大峡谷境内,纵贯大峡谷前山绝壁脚下。
腾龙洞风景名胜区
腾龙洞风景名胜区,是国家地质公园,距湖北利川市城区6公里。景区总面积69平方公里。 1988年,经25名中外洞穴专家历时32天实地考察论证:腾龙洞属中国最大的溶洞,世界特级洞穴之一。198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国家级权威刊物《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震撼腾龙洞"。海军69l艇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利川艇”。2015年12月,利川腾龙洞入选长江三峡30个最佳旅游新景观之一。
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位于恩施市土司路138号,2018年3月3日,被评为2017年度全州旅游系统工作突出单位。 2002年,恩施土司城对外开放。2006年,接待人数突破10万;2016年,接待人数突破50万;2018年前10个月,恩施土司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2.5万人次,同比增长32.43%;旅游综合收入3103.2万元,同比增长30.12%。 湖北星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北星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鄂西南利川市、恩施市、咸丰县三县市境内,总面积68339千米,分东部星斗山片和西部小河片,属野生生物类别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1981年,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成立星斗山自然保护区,1988年2月2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星斗山为省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办发[2003]54号”文件,将星斗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六月九日由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正式授牌成立“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方特产
恩施紫油厚朴
恩施紫油厚朴,湖北省恩施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恩施紫油厚朴因主产区位于双河乡双河桥,又名“双河厚朴”。恩施州栽培历史悠久,产品质优、色紫、油润,故称“紫油厚朴”。 2005年08月25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恩施紫油厚朴”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湖北省恩施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恩施玉露外形条索紧圆光滑、纤细挺直如针,色泽苍翠绿润。经沸水冲泡,芽叶复展如生,初时婷婷地悬浮杯中,继而沉降杯底,平伏完整,汤色嫩绿明亮,如玉露,香气清爽,滋味醇和。观其外形,赏心悦目;饮其茶汤,沁人心脾。 2007年03月05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恩施玉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恩施土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恩施土豆体型椭圆形,单薯一般重50克-100克,黄皮黄肉,表皮较为光滑,口感软、糯、香、绵,内在营养丰富。 2019年1月17日,农业农村部批准对“恩施土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板桥党参
板桥党参,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 板桥党参,原产于恩施市板桥镇,1981年7月被正式确定为“中国板党”,也称“板桥党参”,简称“板党”。板桥党参,有效成份含量高,品质优良,被列为中国四大名党参之首。 2006年4月2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板桥党参”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6]
荣誉称号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世界硒都
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国家森林城市 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
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 全国双拥模范城
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第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县
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2013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2013-2016年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2018年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 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市
2021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试点县 2021年“中国天然氧吧”地区
第二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县 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