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水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火水炉 |
---|
|
火水炉,火水的正名是煤油,用火水来做燃料的炉,在香港称为火水炉。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火水炉是中下家庭主要煮食器具,一个个绿色或蓝色的火水炉在木屋寮区、唐楼及公屋的走廊排队列阵, 更是陪伴不少人事长大的家庭用品。
当时,高尚住宅区的富有人家,才有煤气供应,没有煤气就用电。50年代,中下等人家烧柴、烧炭的多,用火水炉是相当先进的了。[1]
火水炉的发明
从历史旧物中最早找到的资料,就是铸上“F.W.Lindqvist, Stockholm、Patent No 394、feb. 1892”的一件。而火水炉的原本设计,相信是专为户外流动及军士使用,体积容量小而火力不大。
战后,香港工业开始进步,本地厂家自行设计改良及制造, 港式火水炉外形较大,以利中式的生铁大镬抄𩠌煮饭煲汤。
早期的七层[[徙置区],例如石硖尾、横头磡每户只有几十平方尺的单位居住,没有厕所和厨房,家家户户就在门外的走廊,放两个木制的生果箱,或砌一个简陋的木架,架起火水炉,用来烹制每日三餐。
香港制造
由本地荣昌金属制品厂生产,炉盘主要盛载火水并与主体作分开设计,透过多条棉芯将燃料引上胆内。内胆亦由多孔的保护罩以一大一小组成,当点上火后便形成一个火环,重型的有两圈绵芯,火力加倍。随外边红色拉捍的上下操控,同步调节棉芯的高度,以控制火力强弱,用完了,把拉掣按到最低, 火力便会逐渐减弱,到最后会是有无之间。俯身鼓气一吹,火种便会熄灭。绵芯用得久了,会越烧越短,主妇要懂得一点小技术,把旧的的拔掉,换上新的绵芯。
炉顶置有三个小支撑,以供平底水煲等使用;若然将支撑中的小瓣向外打开,则可承起圆底如镬类。而炉边设有两个银色物体,一个如烧酒盖另一则像细小玻璃瓶盖。
抽起大盖发现一条绑上小棉条于端的长铁线,为的是方便探入炉胆点火。先划火柴,点著引条,再伸入炉中燃点,铁线有如中介公司。及后打火机便宜普及,右手火机左手铁线,起火只需几秒完事。[2]当时一推出市面,人人为此争购。
缺点
用火水炉煮食时,会发出阵阵浓烈的火水味,并非人人都可以接受。
火水炉是薄铁皮制造又非固定于炉灶,本身很轻,如果上面放的是大煲食物,上重下轻,很容易打翻,燃料沾身,火势就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使用时要格外小心, 尤其记得千万不可以边用边加火水。香港每年因此发生火警,时有所闻。
功成身退
及至罐装家用石油气普及,加上煤气管道入屋,比火水炉更为安全,加上煤气公司不断创新和改良炉具,促使火水炉可谓功成身退,结束在港辉煌岁月。
除了火水炉,原理和火水炉一样的火水灯和闻所未闻的火水雪柜,火水雪柜靠缓慢燃烧火水,产生动力,推动制冷的压缩机马达,原理和电雪柜差不多。上世纪,新界警察的“穿山甲部队”,走遍荒山野岭,他们的在山头的小仓库,连电力都未接通,就靠火水雪柜来储藏食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