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盆腔淤血综合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盆腔淤血综合征
盆腔淤血综合征
原图链接

别   称:卵巢静脉综合征

英文名称 :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

就诊科室 :妇产科

多发群体 :生育年龄妇女

常见病因 :任何使盆腔静脉流出盆腔不畅或受阻的因素

常见症状 :慢性下腹部疼痛

低位腰痛、性感不快

极度的疲劳感、白带过多和痛经

盆腔淤血综合征又称卵巢静脉综合征,是引起妇科盆腔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盆腔淤血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是范围广泛的慢性疼痛、极度的疲劳感和某些神经衰弱的症状。其中以慢性下腹部疼痛、低位腰痛、快感不快、极度的疲劳感、白带过多和痛经为最常见。因其症状涉及广泛,而患者自觉症状与客观检查常不相符合,在体征上常与慢性盆腔炎相混淆。 [1]

病因

任何使盆腔静脉流出盆腔不畅或受阻的因素,均可致成盆腔静脉淤血。

解剖学因素

女性盆腔循环的特点,主要是静脉数量增多和构造薄弱。

内外力因素

内外力因素证明能够影响盆腔血液的流速,从而改变局部血管的压力,静脉更易受其影响。

(1)长期从事站立坐着工作者、习惯于仰卧位睡眠者易于致成盆腔淤血综合征。

(2)便秘影响直肠的静脉回流,而直肠和子宫、阴道静脉互相吻合。痔丛充血必然引起子宫阴道丛充血,故习惯性便秘易于产生盆腔淤血。

(3)妊娠期间因大量雄、孕激素的影响,再加上增大的子宫对子宫周围静脉的压迫,可引起子宫周围静脉扩张。

(4)子宫后倾时,卵巢丛血管随子宫体下降弯曲在骶凹的两侧,使静脉压力增高,回流受到影响,以致使静脉处于淤血状态。如再有仰卧位睡眠习惯, 则久而久之便可引致盆腔淤血综合征。

(5)阔韧带筋膜裂伤使得构造上薄弱,缺乏弹性,缺乏固有血管外鞘的静脉更失去支持,而形成静脉曲张,还使子宫后倒。

(6)输卵管结扎术:具体形成因素并不明确,与手术的因果关系也无明确证据证实。

体质因素

有些病人由于体质的因素,血管壁组织显著薄弱,弹力纤维少,弹性差,易于形成静脉血流淤滞和静脉曲张。即使第一次妊娠,平时不从事长时间站立或静坐工作,就可能出现下肢及/或盆腔静脉曲张及盆腔淤血综合征。

精神因素

而长期抑郁久病失眠等精神影响,及经前期雌、孕激素水平波动者,也有类同盆腔淤血症的症状。这一类情况则可考虑为盆腔淤血综合征的加重因素。

其他

临床上发现了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尤其是形成输卵管卵巢囊肿者)、哺乳期闭经重度子宫颈糜烂等患者,在做盆腔静脉造影时,有的也显示盆腔静脉淤血现象。 [2]

临床表现

盆腔淤血综合征主要表现,是范围广泛的慢性疼痛、极度的疲劳感和某些神经衰弱的症状。其中以慢性下腹部疼痛、低位腰痛、快感不快、极度的疲劳感、白带过多和痛经为最常见。

下腹部疼痛

多数为慢性耻骨联合上区弥漫性疼痛,或为两侧下腹部疼痛,常常是一侧较重,并同时累及同侧或下肢,尤其是大腿根部或髋部酸痛无力,开始于月经中期。有少数病人偶尔表现为急性发作性腹痛,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卵泡破裂、异位妊娠破裂。

低位腰痛

疼痛部位相当于骶臀区域水平,少数在骶骨下半部,常伴有下腹部疼痛症状。经前期、长久站立和性交后加重。

痛经

特点是月经前数天即开始出现下腹痛、腰骶部痛或盆腔内坠胀痛,有的还逐渐转为痉挛性疼痛,到月经来的前一天或第一天最厉害,月经第二天以后明显减轻。

性感不快

常诉称性交时有不同程度的痛感,多为深部性交痛,有的几乎难以忍受,次日下腹痛、腰痛、白带多等症状都明显加重,病人对性生活产生了厌烦。

极度疲劳感

疲劳感,无力完成自己所担负的工作。

白带过多

半数病人有白带过多的症状。白带的性状多为清晰的黏液,无感染征。

月经改变

部分病人有月经过多的改变,常因其子宫肥大被误诊为子宫肌瘤或子宫肥大症。还有部分病人月经量反较前减少。但伴有明显的经前期乳房痛。

淤血性乳房痛

多数病人伴有淤血性乳房疼痛、肿胀。患者自己能摸到乳房硬结,并有压痛,多于月经中期以后伴随上述症状同时出现,至月经前一天或月经来潮的第一天达高峰,月经过后,随同上述症状有所减轻,或完全消失。有的病人其乳房疼痛较盆腔疼痛为重。

外阴阴道肿胀、坠痛

盆腔淤血症患者常有外阴和阴道内肿胀、坠痛感,或有外阴烧灼、瘙痒感。外阴可表现着色,阴唇肿胀或肥大,以至某种程度的静脉充盈、怒张或曲张。

膀胱和尿道症状

约有1/3以上患者在经前期有明显的尿意频数及排尿痛症状,但尿常规检查正常。对某些症状严重的患者进一步做膀胱镜检查,可发现膀胱三角区静脉充盈、充血和水肿。个别患者由于淤血的小静脉破裂可导致血尿。

直肠坠痛

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直肠坠感、直肠痛或排便时直肠痛,以经前期较明显,尤以子宫Ⅲ度后位者较多见。

自主神经系统的症状

绝大多数盆腔淤血症患者都伴有某些自主神经系统的症状。例如,心情烦躁,易激动,夜梦多,白天疲劳感及精神体力上的无能感常很严重,常有头痛,多为枕后部痛而非一般经前期头痛的类型。可有心悸、心前区闷胀不适、气短感,常需呃气、腹胀及排气不畅的感觉。自觉食欲很差,消化不良,此外,全身出现酸痛不适,如肩关节痛、髋关节痛、手指紧感。

体征

腹部检查的惟一发现是压痛,部位多在耻骨联合上区,或在下腹部两侧有深压痛,一般来说并不显著,甚至没有一个恒定的特别明显的压痛点,即使在病人感到最痛的部位,也没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部分病人自觉乳房内有硬结,但检查所见只是乳头下方弥漫性肿大的乳腺组织,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触痛。 [3]

检查

1.阴道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

2.腹腔镜检查但因盆部抬高,不一定能看出曲张的静脉,但能与其他病变如炎症等鉴别。

3.螺旋CT螺旋CT是一种无创的诊断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在病人深呼吸时拍摄动脉时像的螺旋CT,因为深呼吸时引起腹腔静脉压增高,导致肾静脉血逆行,充盈子宫和卵巢周围的曲张静脉,曲张静脉的直径>5mm就可显影。

4.盆腔静脉造影术盆腔静脉造影术是将造影剂注射在子宫腔底肌层内,使子宫静脉、卵巢静脉及部分阴道静脉、髂内静脉显影,并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连续拍片,了解盆腔血液流出盆腔的时间,辅助诊断盆腔淤血征。

5.放射性核素盆腔血池扫描利用此方法诊断输卵管结扎术后盆腔静脉淤血。其原理为盆腔静脉淤血时局部静脉曲张,血液淤积形成“血池”,从而获得放射性可读性核素浓聚的扫描图像。

6.体位实验胸膝卧位时,盆腔静脉压力降低,无下腹疼痛或轻微疼痛,若立刻改为臀部向后紧紧坐在足跟部,保持略高于腹部的位置,由于腹股沟屈曲较紧,髂外动脉向股动脉血流受阻,从而髂内动脉血流增多,使盆腔静脉压力升高而产生淤血,出现下腹疼痛回到胸膝卧位时则症状减轻,称为“体位实验阳性”。 [4]

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症状体征上的差异,除外其他有关疾病,适当应用盆腔静脉静脉造影及腹腔镜检查,即可做出较为可靠的诊断。以下几点可以提供参考:

1.病人多为生育年龄妇女,有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生产、流产史,继某次生产或流产后不久,出现上述慢性盆腔疼痛,低位腰痛、性感不快、痛经等症状,但并无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史。

2.自觉症状与客观检查所见不相适应。病人诉说的症状多而严重,而妇科检查仅见宫颈肥大、紫蓝、有的有糜烂,子宫后倒于骶骨凹内,但如猛一触动子宫颈或触抵后穹隆,就会引起相当严重的盆腔及腰骶部疼痛,宫旁及附件区有明显的压痛及饱满感。当企图用手法使后倒的子宫体复成前位时,患者更是感到疼痛难忍。

3.常伴有经前期乳房肿痛及某些神经衰弱的症状。

4.虽曾被诊断为“慢性附件炎”或“慢性盆腔炎”,但却很少妨碍怀孕。

5.对以往按慢性盆腔为所进行的各种治疗均收效不大,甚至毫无效果。病人自觉有严重的妇科病,久治不愈,被妇科医生视为难治之症。

6.对于具有前述症状,经妇科检查及其他辅助诊断方法,如子宫输卵管造影等,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而临床疑为盆腔静脉淤血症,可行盆腔静脉造影协助诊断。 [5]

鉴别诊断

应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附件炎(有炎块形成者)、子宫肌瘤宫颈糜烂相鉴别。 [6]

治疗

轻症患者的治疗

多不需用药物治疗。可针对其有关病因,给予卫生指导,使病人对本症的形成及防治有充分的理解。休息时,改习惯性仰卧位为侧俯卧位,纠正便秘,节制房事,做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进盆腔肌张力及改善盆腔血循环。一般效果较好。

严重患者的治疗

坚持依次先做10余分钟的膝胸卧位,再取侧俯卧位休息,观察效果,一般能使严重的盆腔疼痛等症状明显地得到减轻或缓和。对有严重乳房肿瘤及月经过多症状者,在症状出现前开始服少量的甲基睾丸素,也有效果。如侧俯卧位疗法有效而不能巩固,可考虑手术治疗,酌情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圆韧带悬吊术 用手术将后倒的子宫维持在前倾位,多能使肥大的子宫体及子宫颈缩小,盆腔疼痛等症状大为减轻或基本消失,效果较好。

(2)阔韧带裂伤修补术 适用于年轻、不再需生育而阔韧带裂伤的重症盆腔淤血症患者。

(3)经腹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 经腹比经阴道手术优点多,可将曲张的盆腔静脉,特别是子宫静脉及卵巢静脉,尽多地切除,并有利于修复阔韧带及骶韧带的损伤,使阴道断端得到较好的固定。 [7]

预防

加强计划生育宣传,防止早婚早育性交过频生育较密,提倡最多生两个孩子,两次生产至少应有3~5年的间隔,使生殖器官不仅在解剖上、生理功能上,而且血管的功能都得到充分的恢复。宣传科学方法避孕,不采用性交中断避孕法。重视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一般健康情况。加强产后卫生宣传教育,推广产后体操,对促使生殖器官及其支持组织的恢复有很大好处。休息或睡眠时避免习惯性仰卧位,提倡两侧交替侧卧位,有利于预防子宫后位的形成。防止产后大便秘结及尿潴留,有助于生殖器官的恢复及盆腔静脉的回流。对长期从事站立或坐位工作者,有可能时应开展工间操及适当的活动。 [8]

参考来源

  • 丁德华.   盆腔淤血综合征. 《 健康向导 》 , 2010  
  • 王忠民,王明闯,张菲菲.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盆腔淤血综合征中医辨治体会. 《 中医杂志 》 , 2015  
  • 李林,杨美春,陈贤梅等.   盆腔瘀血综合征的中西医认识及中西药治疗.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 , 2006  
  • 向阳.   盆腔瘀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 中国医刊 》 , 2002  
  • 黄宗诚,谷柯.   必须重视盆腔淤血综合征的诊,治,防. 《 vip 》 , 1994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