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祐漢第二街 (總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祐漢第二街 (總站)
圖片來自cyberctm

祐漢第二街葡萄牙文RUA 2 IAO HON英语:Iao Hon 2nd St.)位於澳門花地瑪堂區祐漢第二街的一個終點站,澳巴22路線以該站為終點站。

歷史

  • 本站原為設於馬場海邊馬路來來超級市場門前的「祐漢總站」,後來配合發展需要,該總站於1995年分拆成為順景廣場總站以及祐漢第一街總站(本站前身);後來為配合2001年祐漢區道路網重整,祐漢第一街逆向行車,總站遷至祐漢第二街;在新巴士模式實行之前,即兩巴年代,以順景廣場總站或本站為終點站的路線,車頭均只標示「祐漢」二字。

設施

  • 本站設有站長。
  • 澳巴服務台。

花地瑪堂區

花地瑪堂區(葡萄牙語:Freguesia de Nossa Senhora de Fátima)是澳門七堂區及澳門半島五堂區之一。位於澳門半島最北面,又稱澳門北區,位於聖安多尼堂區望德堂區的東北面,是澳門半島五個堂區中面積第二大的堂區,僅次於大堂區。本堂區的土地大部分由填海所得。面積達3.2平方公里(佔澳門半島34.4%)[1],人口約246,600(佔全澳門人口37.8%,目前為澳門最高人口堂區。),人口密度約68,500人每平方公里(澳門第二高人口密度堂區,僅次於聖安多尼堂區)。花地瑪堂區原來為農地,於1970年代開始發展成住宅及工業區。

歷史

花地瑪堂區較其他堂區開發得最遲,過去一直是以農牧業為主的郊區,平民房屋也多集中於此。花地瑪堂區的平地原來為農地,隨著澳門的經濟迅速發展,於1970年代開始已逐漸發展成住宅及工業區,現時已成為住宅及工業區,主要行業有紡織、製衣、塑膠、玩具、皮革、電子、電力等等,全澳41%的工業場所均集中於此區。本區北接珠海,也成為來往澳門與內地陸路交通的主要通道。近年在青洲西岸填海興建珠澳跨境工業區澳門園區。

花地瑪教堂始建於1929年,是澳門較為“新”的天主教堂。教堂由聖安多尼堂主任司鐸蒙神父(Jose Antonio Augusto Monteiro)應當時教友所需而興建,建立之初是附屬於聖安多尼堂區的一個傳教中心。

直至1960年代,大量人口從中國內地湧入澳門,北區人口激增,教會因應需要,將花地瑪傳教區升格。行政當局在聽取了時任澳門教區主教戴維理(Paulo José Tavares)的提議後,認為有需要將當時各行政堂區的區劃,與現行以及教會計劃把1929年創立的花地瑪傳教區升格為宗教堂區的區劃一致。為此,行政當局民政廳在1965年4月10日發出訓令,組成一個由澳門市政廳局長擔任主席、澳門教區兩名代表、澳門市政廳和工務運輸廳各一名代表為成員的委員會,研究新的澳門半島行政堂區劃分。1965年8月7日行政當局頒佈第1676號立法性法規,將原來澳門的3個行政堂區,擴充為5個,即風順堂區、大堂區、望德堂區、花王堂區和花地瑪堂區。至此,花地瑪堂區正式成立。教堂的建設,以及隨後升格為堂區,印證了當地社區從組織鬆散到嚴密的發展歷程。

本堂區南面望廈山、螺絲山及馬交石一帶為天然土地,西北面的青洲山原為澳門半島對出一個孤懸海面的小島。關閘馬路則是由西江沙泥沖積而成的狹窄沙隄,古稱蓮花莖。

天然土地只占本堂區的四分之一左右的面積,其餘土地皆為填海所得。1890年,澳葡政府築海堤使青洲山與半島連成一體。

此外,因應港珠澳大橋開通,於2018年3月15日凌晨零時起,珠澳口岸人工島上75公頃的澳門口岸區,正式由珠海市香洲區劃歸澳門花地瑪堂區,使本堂區面積相應增加。

終點站路線資料

M228 祐漢第二街 RUA 2 IAO HON
營運商 路線 出發地 目的地 途經地點 備註
澳巴 22 祐漢第二街 柯維納馬路

鄰近公共運輸站

M281 祐漢第一街(RUA 1 IAO HON
途經路線:1010X27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堂區土地面積. [2012-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