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突騎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突騎施錢幣

突騎施烏孫後裔,西突厥咄陸部之一,西突厥被唐朝打敗後,隸屬五咄陸部的濛池都護往絕可汗阿史那斛瑟羅,號為莫賀達干。700年左右,因斛瑟羅刑法殘暴,西突厥諸部紛紛歸附突騎施首領烏質勒。烏質勒設置20都尉,各統兵七千人,並逐漸占領斛瑟羅部的碎葉城,在此設立牙帳。703年,斛瑟羅因部眾被削弱,只好前往武周避難,突騎施遂占有西突厥故地。自739年後臣服於唐朝。

歷史

初期

706年烏質勒被唐朝封為西河郡王,在與唐安西都護郭元振會談時烏質勒因風寒暴卒,其長子娑葛繼任可汗,唐朝封其為金河郡王。709年,娑葛與弟遮弩分裂,遮弩叛入後突厥,向可汗默啜請兵征討。715年,默啜發兵二萬攻打娑葛,娑葛被擒殺,部將蘇祿收集餘眾,自立為可汗。

盛期

蘇祿可汗善於綏撫部眾,突騎施逐漸強盛,719年唐朝冊拜蘇祿為忠順可汗,將史懷道之女立為金河公主與蘇祿和親。他在中亞地區(西域)曾有許多戰績。723年(唐玄宗開元十二年),蘇祿在錫爾河抵禦大食倭馬亞王朝,取得大勝。729至730年,在安國康國取得勝利,配合粟特起義,將大食軍從阿姆河以東一掃而去。730年在康國南夏烏塔爾山,大敗大食軍,一萬二千大食軍僅剩一千人。736年,粟特諸國從大食人壓迫下獨立。這時蘇祿的力量達到了頂點,突騎施成為保衛西域絲綢之路的重要力量。

突騎施前期與唐朝的關係比較密切,但到開元十年(722年)時,因安西都護杜暹扣留金河公主在安西進行互市的一千匹馬,引起蘇祿可汗大怒,發兵圍攻安西都護府。

蘇祿可汗賞罰分明,深得部眾擁護,稱雄西域。唐朝、後突厥及吐蕃[1]皆與其和親,他以三國女為可敦,又分立數子為葉護,勢力分散後,晚年又因風病導致一手攣縮,突騎施逐漸不受其控制。

唐朝的干涉

738年,突騎施部落大首領莫賀達干起兵夜攻蘇祿,蘇祿被殺,國內大亂。吐火仙可汗黑姓可汗分別在碎葉城怛邏斯城自立為可汗,739年莫賀達干向唐朝請兵平亂,同年安西都護蓋嘉運擒獲吐火仙可汗於碎葉城;疏勒鎮守使夫蒙靈詧拔汗那軍大敗黑姓可汗於怛邏斯城,擒獲阿史那氏交河公主;吐火仙可汗和交河公主二人被送往唐朝長安。

隨後,唐朝以阿史那昕為十姓可汗和莫賀達干為突騎施可汗遙控西突厥故地;742年阿史那昕剛接任遂被突騎施可汗莫賀達干所殺,結束了唐朝以較為漢化的阿史那集團為西突厥傀儡可汗的慣例,此後唐朝只立突騎施為可汗,如伊里底蜜施骨咄祿毗伽;同年,曾擁立吐火仙可汗的都摩度降唐,遂被封為三姓葉護。

據兩《唐書》和《資治通鑑》記載,莫賀達干於公元744年被唐朝安西節度使夫蒙靈詧所殺;據泰伯里的《歷代先知和帝王史》記載,莫賀達干被倭馬亞王朝最後一任呼羅珊總督奈斯爾-伊本-賽雅爾Nasr ibn Sayyar於公元739年所處死;蘇格蘭學者哈密爾頓不支持這種說法,他認為奈斯爾所處死的應該為另一位較小級別或沒莫賀達乾重級別的突騎施首領,而非莫賀達干本人。[2][3][4]

莫賀達干與蘇祿是阿拉伯史料中所見的唯一兩位突騎施人物,阿拉伯史料稱莫賀達干為Kursul。[5][6]在蘇祿可汗死前,蘇祿與莫賀達干二人是倭馬亞王朝在東方遇到的最能抵抗的對手,其中以公元724年的渴水日戰爭與公元731年的隘路戰役Battle of the Defile最為著名。莫賀達乾死後,突騎施黃、黑兩姓仇殺,攻戰不止。

被葛邏祿所取代

766年後黃、黑兩姓為葛邏祿役屬,其人大多融合於其中,哈薩克汗國有一撒里烏孫部。被認為是突騎施。欽察人的脫黑撤巴也被認為是突騎施。撒里烏孫人分布在塔拉斯附近。黃姓在碎葉一帶生活,黑姓在塔拉斯。他們有一首都,在塔什干附近,名者舌哥舒翰是西突厥突騎施哥舒部後代。

對突騎施黃、黑二姓顏色含義的分析

突騎施內部分黃、黑二姓,對於黃、黑姓的顏色含義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較膚淺的說法是黃、黑姓是指不同的人種,尤其是髮色

人種說

中國學者薛宗正認為,黃姓突騎施是古月氏遺種鐵勒化、突厥化而成的突厥部落,以黃色茂密的鬚髮而自居,而黑姓突騎施是黑髮、黑睛的蒙古利亞人種,同黃姓突騎施首領烏質勒、娑葛之裔的體質特徵顯然有異。[7]中國著名的敦煌學家項楚在注釋《昭君變文》中的「單于見明妃不樂,唯(傳)一箭,號令□軍,且有赤狄白狄,黃頭紫頭,知策明妃,皆來慶賀」時,認為其中的「黃頭紫頭」或指突騎施的黃姓與黑姓。另一名中國學者劉茂才將《曲江集》中的黃頭突厥解釋為以顏色名稱作為部族名字的表現,並舉出了突騎施中的黃姓分部作為旁證;美國阿爾泰學家Denis Sinor以「頭」字未被解釋為由不贊成這種解說。日本學者佐口透將黃頭解釋為黃色的頭髮或者頭纏黃布。

帽子說

中國學者鍾焓認為,從漢文文獻出發,將黃頭突厥解釋為黃姓或者黃髮均於史無征。他認為最恰當的理解還是出自民國大師陳寅恪檢出的《新唐書》的《王式傳》、《田令孜傳》中的相關記載,這兩條史料明確將「黃頭」解釋為黃帽。陳寅恪懷疑唐末五代文獻中常見的黃頭軍為胡族軍隊;王永興在此基礎上詳舉了其他相關的文獻用例,進一步證合了此說。鍾焓認為聯繫《昭君變文》中「黃頭紫頭」的用法,陳寅恪的解說信實可從,因此黃頭突厥能解釋為以頭戴黃帽為特徵的一個突厥部落,同樣的解說也應適用於黃頭室韋及黃頭女真。[8]

與怛羅斯之戰的關係

吐魯番出土文書《唐天寶十載(751年)制授張無價將軍告身》,則記載了「四鎮平石國及破九胡國,並背叛突騎施等賊」一役。此役中,高仙芝偽與石國和約,引兵偷襲,擒突騎施可汗、吐蕃酋長、石國王、揭師王。文書中的「九國胡」指當時流亡的粟特人。高仙芝擄掠了突厥後裔石國人的大量財貨,使一些憤怒的西域諸國想引入大食人攻打四鎮。高仙芝更以三萬兵馬攻擊大食軍,深入七百里,以至在怛羅斯城遭到了歷史性的慘敗。

突騎施君主

突騎施(690-758)

參考文獻

  1. 王堯譯《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大事紀年》中有:「猴年(732年)大食與突騎施之使者均前來贊普王廷致禮。」「狗年(734年)王姐卓瑪類,遣嫁突騎施可汗為妻。」
  2. Gibb 1923, p. 91.
  3. Hillenbrand 1989, pp. 23, 25–27.
  4. Blankinship 1994, pp. 183–184.
  5. Sinor & Klyashtorny 1996, p. 346.
  6. Kennedy 2007, p. 277.
  7. 薛宗正,突厥史 p.316-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8. 鍾焓,一位阿爾泰學家論內亞史:《丹尼斯 塞諾內亞研究文選》評述,中國邊疆民族研究第四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