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絨毛山螞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絨毛山螞蝗

中文學名:絨毛山螞蝗

拉丁學名:Desmodium velutinum (Willd.) DC.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薔薇目

科:豆科

屬:山螞蝗屬

絨毛山螞蝗(學名:Desmodium velutinum)為豆科山螞蝗屬下的一個種。產廣東海南廣西西南部、貴州(貞豐)、雲南南部及台灣南部。生于山地、丘陵向陽的草坡、溪邊或灌叢中,海拔100-900米。熱帶非洲至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國也有分布。

基本內容

  • 中文學名: 絨毛山螞蝗
  • 二名法: Desmodium velutinum
  • 門: 被子植物門
  •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 亞 目: 薔薇亞目
  • 亞 科:蝶形花亞科
  • 拉丁學名: Desmodium velutinum (Willd.) DC.
  • 界: 植物界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薔薇目
  • 科: 豆科
  • 族: 山螞蝗族

形態特徵

小灌木,高60––150cm;莖密被短柔毛。小葉l片,稀為3片;葉柄長4–18cm;托葉三角形,具長5–7mm;小葉近革質,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4–10cm,寬3–8cm,先端圓或飩,基部近截形或心形,邊緣淺波狀,上面密被平貼短柔毛,下面在脈上密被長柔毛。總狀花序腋生,頂生的偶具少數分枝而為圓錐狀,長4一10cm;花小,密集,長4––5mm;萼長約2mm,被毛,萼齒三角形,花冠紫色或粉紅色,旗瓣倒卵圓形,翼瓣長橢圓形,具耳,龍骨瓣狹窄,無耳。莢果長1.5–2cm,密被褐色長柔毛,腹縫線淺波狀,背縫線波狀;節莢3–7個,近圓形,兩面凸起(圖57)。

地理分布

分布於我國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海南、台灣,、在國外,越南、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及非洲熱帶地區也有分布。

生態特徵

絨毛山螞蝗主要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生於向陽山地及丘陵地區的山坡草地及灌叢中,但耐陰性強,在樹蔭下仍能良好生長。對土壤的適應性廣泛,但以沙裝土至壤土上最為常見。花期9–11月,成熟期為11月至翌年2月。生於陽光充足地方的植株,在果莢發育的同時,葉片幾全部脫落,但枝幹並未死亡,至條件適宜時重新抽葉生長,在蔭蔽之地,果莢發育的同時,葉片僅部分脫落。

飼用價值

絨毛山螞蝗嫩枝葉富含蛋白質,適口性好,且乾旱季節仍保持青綠,可供牲畜採食,在熱帶較於早的地區,絨毛山螞蝗對飼草短缺,維持牲畜的生存起有重要的作用。絨毛山螞煌的化學成分如表57。[1]

栽培要點

絨毛山碼蝗可用種子或插條繁殖。用種子繁殖時,播種前需進行種子處理,未處理的種子發芽率僅為10%一15%,種子經硫酸、熱水或劃破種皮處理後,發芽率可增至50%一60%,經處理的種子可按行距1m條播,也可按株行距60x60m穴播,每穴播種2–6粒,插條種植密度為60cmx60cm或30cmx60cm為佳。建植初期每公頃施磷肥15–20kg。建植頭6–8周需要清除雜草.播種季節以雨季開始時為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