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允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芒山镇位于河南省永城市北部。系“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范镇”,“中州名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河南省“十二五”期间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之一,河南省 '特色文化产业镇', '历史文化名镇', '卫生镇', '文明镇', '园林镇',是永城市“汉兴之地,能源之城,面粉之都,生态之市”四张名片之 '汉兴之地',永城的副中心城。[1]
基本介绍
芒山镇位于河南省永城市北部,为“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范镇”、“中州名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河南省“十二五”期间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之一,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镇”、“历史文化名镇”、“卫生镇”、“文明镇”、“园林镇”,是永城市“汉兴之地、能源之城、面粉之都、生态之市”四张名片之“汉兴之地”,永城的副中心城。
芒山镇境内的芒砀山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三点一线”的黄金旅游带,中原“一线五点”旅游开发的重点。旅游区占地十二平方公里,内括四大景区,三十多个旅游景点。 这里有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在此避雨晒书的夫子崖;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和郭沫若手书碑文;有三国猛将张飞在此筑寨伐魏的张飞寨;有水浒英雄李衮、项充、樊瑞聚义的三圣殿;有汉高祖刘邦在此斩蛇起义后成就大汉四百年帝业留下的众多遗迹,如高祖庙、刘邦斩蛇处,御龙泉、紫气岩、皇藏峪、赤帝峰等,更有甚着为纪念高祖刘邦斩蛇起义而立的石碑夜晚用灯光直射即可看到高祖的灵光幻影,被誉为“天下奇观”;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21座西汉梁国王陵墓群,其中柿园汉墓中出土的“四神壁画”被中外专家、学者赞誉为“敦煌前之敦煌”,西汉梁孝王刘武之妻李王后陵以其庞大的规模及非凡的价值,被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2]
概述
芒山镇位于河南省永城市新城区北部32公里处,东临安徽省萧县,西靠河南省夏邑县,南北分别与永城市薛湖镇、条河乡相连,地处两省四县(市)结合部。辖区东西最大距离长1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宽11公里,总面积71平方千米,其中芒砀群山共有大小十多个山丘,占地1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56.8米。芒砀山群位于镇区周围,地势中间高周围低,王引河与碱河自北向南从镇中穿过。
全镇辖26个行政村(山城、前尧、后尧、僖山、夏庄、雨亭、磨山、周桥、张庄、柿元、马山、陶山、刘厂、关庄、朱厂、松元、大庄、刘庄、彭厂、郑楼、丁楼、赵楼、姜楼、陈楼、种庄、周庄),211个村民组(98个自然村,206个村民组)。全镇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万人,5.02万亩耕地。
镇区座落在群峦怀抱之中,镇政府驻雨亭村,老镇区建筑面积2.5万平方公里,居民2.23万,人口集中,街道宽畅,基础设施完备,经济发展较快,连年被评为商丘市小城镇建设发展先进单位。2002年,规划镇区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建设成寓旅游景点、生态园林、居民生活、工业、文化、商贸服务区整体结合、布局科学的豫东边陲旅游重镇。
区位交通
芒山镇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永城市,是豫东边陲一座新兴的汉文化旅游胜地。与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徐州、连云港、六大旅游城市一脉相连,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芒山镇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她北枕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从镇南穿过,并留有出入口,境内郑楼村留有互通式立交桥,济祁高速公路自北向南穿过并于连霍高速“十”字相汇。东临历史重镇徐州,西距文化名城商丘各100公里,永砀(安徽砀山)、芒徐(江苏徐州)、芒商(河南商丘)、芒淮(安徽淮北)公路在这里交汇,徐兰客运专线在芒山镇设立“永城北站”。东西直到郑州、徐州、西安,南北直达北京、上海。[3]
历史沿革
上古多部为大泽。
商周为砀邑。
春秋属于宋国。
战国属于魏国。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在芒砀山区域置砀郡(治砀县,今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为秦三十六郡之一。今芒山镇区有砀郡遗址。砀县南为芒县,属砀郡。
汉王元年(前206年),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沿用砀郡、砀县(仍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革砀郡,改属彭越梁国,砀县为梁国都(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六年春,砀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砀郡改属刘恢梁国(都睢阳,今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都睢阳,今商丘南)。八年八月,改属刘恢梁国。后九月,砀郡、砀县归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刘楫梁国。十二年,为刘武梁国。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之。
新王莽时(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治所砀县改为"节砀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改下邑县为"下治县"(治所在今安徽砀城东3里毛李庄处),仍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复砀郡,属梁国,仍治砀县故城(今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下邑县改称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今安徽砀城东3里毛李庄处),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夏邑县属之。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废梁国,仍设砀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公里毛李庄)。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
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南齐(479年)废。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县移治栗(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复置砀郡、砀县。砀郡治在原下邑城(今砀山毛李庄处),砀县治所鲁城(其址查无考)。
北齐(555年)废砀郡,改砀县为安阳县(治所在今芒山镇保安山南),属彭城郡(治徐州)。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治所在今芒山镇保安山南),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今永城市陈集、城关镇等地区,治所在今永城市城关镇)。
唐,砀山县(治所在今芒山镇保安山南)属瞧阳郡(今永城、亳州一带),山城集命名为保安镇,也称“凤凰城”。
后梁光化二年(899年)朱温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这域表置辉州。属砀山县(治所在今安徽砀城东),属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属砀山县(治所在今安徽砀城东),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郏三县 ,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为洪水荡没,迁治年至保安镇(今芒山镇山城集)。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砀山县,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砀山县一分为二,保安镇地区(芒砀山区域)属永城,砀北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砀北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砀城),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朝属徐州府砀山县(治所在今安徽砀城),易名兴隆集,后改名为山城集。
清属归德府永城县(治所在今永城市城关镇),清初改为清努镇,但当地群众拒不易名仍称山城集。
1940年4月,为纪念鲁雨亭烈士为国捐躯更名为雨亭集。
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属豫皖苏解放区,属夏永砀县。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11月始,先后划属砀南县(雪枫县,今永城市)和砀山县,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砀山县。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砀山县。
1952年初重新划回永城县。
1958年改建芒山人民公社。
1983年改称芒山乡。
1985年提升为芒山镇。
人口状况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5467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47人。总人口中,男性29216人,占53.43%;女性25460人,占46.57%;14岁以下10778人,占19.71 %;15--64岁39945人,占73.06%;65岁以上3953人,占7.2%。2011年人口出生率11‰,人口死亡率3.6‰,人口自然增长率8.4‰。
全镇总面积71平方千米,山地占1/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70人。全镇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万人,镇区人口居民2.23万。[4]
旅游风光
芒砀山是豫东平原上唯一的山群,平地突起,如蛟龙腾跃,虽不高峻,然孤峰鹤立,尤显峭拔,堪称千里沃野之天然屏障,因此自古即兵家必争之地,贵族也视为风水宝地。尤其是秦汉文化遗存,举世瞩目,被誉为汉文化博物馆。芒砀山文物旅游区文化内函厚重,人文景观遍布,不同时代的文物古迹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演变的全过程。该旅游区为国家级“AAAAA”级景区。2002年被纳入河南省“三点一线”的黄金旅游带。文物旅游区占地十二平方公里,内括四大景区,三十个旅游景点,是中原“一线五点”旅游开发的重点。
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山川秀丽,民风淳朴;自然的造化与先祖的神工,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她以独特的风采和无限的魅力,倍受世人瞩目。总结芒砀山有以下特点:
文化遗址遍布广
芒山镇的旅游资源依托于芒砀山,芒砀山的旅游资源以“奇”诱人,永城芒砀山旅游其特性和神秘性主要表现在整个旅游区群山环抱,可谓豫东平原的“天然城堡”,自古至今称此地为“山城”,为兵家必争之地。另外还有堪称天下奇观的汉高祖斩蛇碑,有时间罕见的夫子庙“松抱碑”以及高峻奇秀的刘邦隐匿处---紫气岩等。众多奇景为芒砀山增添了神秘和诱人的色彩。
芒砀山梁王墓皆为崖墓,并按梁孝“斩山作廓,穿石为藏”要求,开凿而成,其中李王后墓全长210.5米,共三段甬道,被称为“天下石室第一陵”,历时20余年。面积更达1600平方米,容积6500立方米,由东西双向墓道、三段甬道、东宫、西宫及34侧室组成。在火药尚未发明的两千多年前,仅凭人工一锤一钎的敲打,很难想像当时是怎样完成如此巨大浩繁的工程。人们至今不解的是,如此庞大的工程,他们是怎样完成的,那数以百万计的石料去了哪里 李王后的地宫内三段甬道中的封石有三千余块,有的封石重达1.8吨,当地人称,这些巨形塞石,与芒砀山的石质不同,有人认为是从泰山运抵这里的,在当时的开采和运输条件下,上万块封石如何运到芒砀山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在李王后地宫内,有一处“一线天”的奇观,从墓室门口到西宫主室跨度达150米,最大落差9.9米,每天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可以透过墓室主门照射到西宫墙壁上。在两千多年前,先民们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让其误差不超过一厘米呢?按照汉制,夫妻死后同墓不同穴,但两者之间必须打通,在梁王后与梁孝王的地宫,分别在两个山头,要按照山体走势打通两人之间的“相思道”,就必须呈“V”型往下打,那么两千年前的先民,是怎样保证这个洞能准确贯通,至今仍是谜案。
汉代文物众多
芒山镇旅游区是一处汉文化富集区,芒砀山群有10多座山头,面积约14平方公里,文物景点大小30多处,且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的也有10处以上,重要的文物如此集中乃芒山首屈一指。其中价值较高的有梁孝王墓、梁孝王王后墓、柿园西汉壁画墓、僖山金缕玉衣墓、僖山西汉梁王墓、汉代梁王室陵墓群、僖山画像石墓等,皆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陵墓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在国内汉代陵墓中都名列前茅。同时这里还有众多的汉代传说故事,可谓汉文化富集区。
文化品位高、影响大
芒砀山旅游区不仅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墓边碑文为我国著名的书法家郭沫若手笔,还有建立汉王朝的第一代国君刘邦的起义处。特别是梁孝王及王后墓,宫殿式凿山为藏,是我国国内发现的最大的地下宫殿,其工程之浩繁,技艺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复杂的结构、严谨的布局、宏大的规模,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极其罕见的,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僖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做工精细、质地纯正,历经2000余年风韵犹存。柿园汉墓壁画被专家学者评价为“历史最悠久、篇幅最宏大、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稀世珍品。除此之外还有水浒英雄聚义的三星道观,位居芒砀山峰顶的张飞寨,石崖滴翠的夫子崖,巍峨壮观的文庙,挺拔秀丽、精雕细刻的郭塔,抗日文化价值极高的抗日民族英雄鲁雨亭纪念馆等。
名山、名人、名城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芒山镇留下众多的艺术瑰宝和名胜古迹,作为名山,芒砀山是豫东平原制高点,可谓平原上的“仙女”,美丽动人。这里有面积达数千亩的柏林景观;再次发生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与此相伴的有孔子、刘邦、陈胜、梁孝王等;同时这里又号称“天然城堡”,兵家必争之地,自古至今,这里称为“山城”,至今秦汉“砀山”遗址尚存。旅游资源集名山、名人、名城三位一体,相互烘托效应明显,可谓旅游一绝。[5]
特色及传统文化
芒山庙会:芒山古庙会起始于唐而兴于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庙会会址位于芒砀山风景区保安山南麓,是一处以物资交易、旅游观光、信息交流、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庙会。庙会一年两次,分别在农历三月二十日和十月初五开始,会期十天左右。古代庙会以敬神上香、求子祈福为主要活动,芒砀山庙会主要是文化旅游活动,庙会上各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土特产品、民间特色小吃、民间绝活等古汉文化性质的娱乐活动,庙会期间推出各种汉文化礼仪展演活动。
山庙会不仅为各路商贾、游人、香客提供了一个增进友谊、交流合作的平台,在苏、鲁、豫、皖四省具有较大的影响,对于传统汉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有很大的帮助。
刘氏祭祖: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永城芒砀山斩蛇起义,创立了楚汉之争及两汉400多年的帝业,芒砀山历来为天下刘姓之朝圣圣地。
汉文化传扬:汉朝的建立使华夏族有了另外一个名称——汉人,汉朝是中国第一次经济文化全面强盛的大一统多民族朝代,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汉人的壮大,而作为汉朝的发家之地——芒砀山,历来保持这传统的汉礼与传统文化:汉家礼仪、汉服、汉语、汉字、民俗、姓氏等等一系列的华夏文化的民族符号芒砀山有理由与义务传承与发扬,不忘本的民族才是优秀的民族,勇于发扬华夏精神。在此可以着汉装、行汉礼、了解我汉家文化礼仪,更有一年一度的成年礼和成童礼召开,影响甚大。
特色农业文化旅游:芒砀山周边春游花,夏赏景,秋有果,冬有雪。春天漫山遍野的杏花梨花、槐花、桐花、油菜花、山花烂漫,夏日小麦成熟、山杏采摘、草莓采摘、黄桃品尝,喜欢品尝自娱自乐,秋天赏落叶,品酥梨、苹果、石榴等等,秋天更是适合农家乐,冬季赏雪景、逛年会,一年四季都有的玩,有的学,有的品尝、有的经历。赏田园风光,学汉家文化。还可以品尝当地特色菜:羊头狗肉、水煎包、地锅鸡等。
芒山石雕:芒山石雕是当地特色之一,采用芒山石雕刻而成,有大有小,狮子、麒麟、仙鹤、狮子、大象、人物等栩栩如生,大的可以镇宅,小的是收藏与送礼之首选。
芒山王气:“永城八景”之一,有诗云:“长堤一道去悠悠,隋帝遗踪今尚留。柳色空余天子恨,烟光难庶绾民愁。登临不尽兴亡感,盛事须怀逸乐忧。凤辇龙舟竟销歇,行人犹唉绿荫稠。”紫气岩乃刘邦斩蛇之后,在芒砀山的隐身之处。其名起于《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游以厌(压)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水经注》云:“(芒砀)山有紫气岩,为汉高祖隐处。”清光绪二十九年篡《永城县志·古迹》载:“至今有洞,摩崖刊紫云洞。”紫气岩历来为芒砀山之名胜,吸引很多仁人志士来此怀古,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
巴河夜月:”永城八景“之三,诗云:“青山背郭固金瓯,山下清流景最幽。瀼水双环拟夔国,长桥廿四比扬州。添诗兴三宵月,消受闲情两岸秋。汉代循良难再得,河渠疏浚政宜修。” 巴河即今王引河自北向南绕芒砀山过,最终在江苏注入洪泽湖。
石崖滴翠:“永城八景”之七,诗云:“石岩深邃几星霜,偶此停骖仰素王。 四海尽尊夫子学,空山犹辟圣人堂。晒书台古石阶老,习礼庭空草色荒。 屡沐春风拜遗像,书帷诗社两想望。”石崖滴翠即芒砀山“夫子避雨处”。[6]
故事史料诗词歌赋多
芒砀山有陈胜、“刘邦斩蛇起义”的发生、芒山寺、水浒传三圣聚义、李自成斩伙夫、芒山盗以及睢园、曹操盗墓、张飞扎营等历史事件与故事,也有李白、李商隐、高适、秦观、祝枝山等名人的诗词描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唐代高适在游览芒砀山时写道:“朝临孟诸上,忽见芒砀间。赤帝终已矣,白云长不还,时清复何有,禾黍满空山。”明朝永城诗人张星在《砀山》中写到:“高峰占紫气,帝子此中分”。芒砀山不仅交通便利而且自然风光宜人,它早晚变纪,四季各异。朝阳初起晨霭,庙亭参差,宛如海市蜃楼;晚霞映照,炊烟缕缕,彩灯闪耀,酷似中天仙阁;和春,花草争妍,群鸟比喉;炎夏,山青林碧,凉风拂面;深秋,层林尽染,满山红遍;寒冬,松柏呈翠,银装素裹。这绮丽的景色恰似一座天然锦屏给周围广袤无垠的原野平添了无限的情趣。
美食特产
当地菜馆著名特色美食:老汤五香卤羊头(俗称“羊头狗肉”)、酇城五香糟鲤鱼、任湖香汁狗肉、农家野蘑菇炖鸡、大块红烧羊肉。早点可选择永城特产牛肉水煎包和原味豆粥、饦汤、妈糊汤、浓香油茶等。永城特产可选择购买永城丰庄枣干、小磨辣椒油、飘香辣椒酱、龙岗烧鸡、水晶绿豆粉皮、芒砀山山杏、芒砀山酥梨、纯正农家红薯粉条。以及更多地道农家餐:红薯叶窝窝、韭菜饼子、鏊子烙馍、蒸葛花、粉鸡汤等等。
经济概况
土地总面积107276.9亩,土地开发利用率85%,土地垦殖率98%,土地复垦率60%,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5万亩,复种指数300%,粮食播种面积6.65万亩。芒山镇自然和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农副产品极为丰富,盛产小麦、豆类、谷类、玉米、红薯等,其中小麦面积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65%以上。1986年芒山撤乡设镇,开展了“双田制”工作,全镇土地由原来的户均7.4块减少至户均3.5块,到1996年,建成小康村7个,小康户4000个。1998年全面封山禁采以后,大力发展林果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到2012年底为止,全镇发展苹果、杂果、桃树等果林1万亩,建设生态园区3600亩,畜牧种类有牛、猪、羊、鸡等,大型养殖场6个,养殖专业村7个,专业户3000多户。2011年农业总产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6%,占GDP的比重34.65%,农民人均纯收入5815元。
工业
上世纪80、90年代,芒山镇依托丰富的山石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石料开采、加工、运输业,主要产品有石料、石灰、石沫、水泥及水泥制品等,最高峰时镇办、村办、联合体和户办企业达3882家,从业者1万余人,企业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利税600多万元。1997年5月,芒山实施全面封山禁采、保护文物措施,工业经济链条骤然截断。经过几年的经济结构艰难调整,转轨变型,转向以板材、面粉、饲料和石雕为主的加工业上来,转向以农机具为主的生产上来,工业经济渐趋复苏。2011年全镇有民营企业4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家。
商业外贸 近几年来,景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旅游成为永城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2011年游客接待量达120万人。镇区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服务业迅猛发展,饭店、宾馆、餐饮业门店达百余家,商场、超市等商业、服务业门店达300多个,各种客运车辆达60余辆,旅游从业人员2000多人,外来务工人员300多人,旅游业社会综合效益达9450万元。
财政金融
2011年镇财政总收入1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财政所有7名在职人员,实行乡财市管制度。主要税种为景点建设建筑营业税和来自旅游业的工商税收。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信用社均在芒山设有分所。中国人寿、泰康、太平洋等多个保险公司均设有办事处。[7]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镇设有文化站,专职人员2人。境内有网吧3家,音像出租2家,书店1家。文化站行政执法人员能依法行政,文化经营户均持证、亮证经营,基本上能做到依法、规范经营。镇组织有两支腰鼓队,一支军乐队,参与表演人数为120人。26个行政村均设有文化大院,有图书室和文化墙,安装有健身器材,景区、镇区设有30出晨晚练点,近4000人经常性锻炼。
教育 整合了教育资源,建设幼儿园两所,合并小学8所,新建了丁楼小学、刘庄小学、马山小学、明德小学,扩建了镇一中、二中教学楼、餐厅和学生宿舍楼,为雨亭中学新建了餐厅、宿舍楼和操场,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一直保持我市农村乡镇先进行列。
2011年末有幼儿园(所)4所,在园幼儿873人,专任教师16人;小学17所,在校生3412人,专任教师20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732人,专任教师12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面达到100%。
2011年教育公用经费258万元,专项经费148万元,享受两免一补人数924人,发放两免一补款44.9万元。
医疗卫生 镇拥有中心卫生院一所,村诊所26个,从业医护人员110人。中心卫生院资产总值276万元,专业卫生人员51人,医疗设备齐全,病房楼两栋,拥有床位36张。2011年全年门诊总人次45600人,住院4500人次。分娩520人,手术330人,急诊167人。健全了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全面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1年参保人数46892人,参合率达97%以上。中心卫生院被省卫生厅审定为农村标准卫生院。
广播电视 2008年,镇投资8万余元,建设了无线广播网;投资12万元,设立了电视差转台。开展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全镇有6800户有线终端,电脑网络入户1400户。网络设施比较规范。[8]
社会保障
建设了一座占地35亩仿古式标准化敬老院,建筑面积为2800平方米,楼房114间,床位220个,拥有娱乐室、花园花坛、席梦思床、冰柜、彩电等生活用品。2011年,全镇五保户270人,其中集中供养151人,分散供养119人,集中供养率55.9%。镇妇联、共青团、各村、各站所定期到敬老院送款物、送文化、送温暖、送医药,2011年敬老院收到各个站所、单位捐助款物折合人民币1.6万元,中小学生结对送温暖300人次,文化站送演电影、演出6场,永城芒山籍贯老乡送去现金22000元,猪肉520斤,鸡60只,军用大衣100件。镇敬老院现为省级文明敬老院。
2011年,共有农村低保户2255户,2289人,城镇低保446人,占全部人口的4.88%。严格落实大病医疗和贫困救助制度,2011年,救助群众130人次,发放资金13400元,发放大病救助款约260000元。2011年春节,对这些弱势群体发放现金89000元,棉衣120件,食用油160桶,猪肉1200斤,直接帮扶户达317户。
各类优抚工作对象97人,其中伤残29人,老复员军人54人,烈属14人。全面落实优待抚恤政策,力开展双拥创建活动,安置退役士兵17人,现为商丘市双拥先进乡镇。
开展了以优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生殖健康进万家行动”,全面完成了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了利益导向机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得到有效治理,为全镇近万名育龄妇女提供了优质服务。建立健全村级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文明守则。通过结穷亲、救助失学儿童及献爱心活动,对军烈属、退伍军人、鳏寡孤独、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进行了物质和资金帮扶,献爱心捐款高达30万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