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芒允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芒山鎮位於河南省永城市北部。系「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範鎮」,「中州名鎮」,「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河南省「十二五」期間十大文化產業集聚區之一,河南省 '特色文化產業鎮', '歷史文化名鎮', '衛生鎮', '文明鎮', '園林鎮',是永城市「漢興之地,能源之城,麵粉之都,生態之市」四張名片之 '漢興之地',永城的副中心城。[1]

基本介紹

芒山鎮位於河南省永城市北部,為「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範鎮」、「中州名鎮」、「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河南省「十二五」期間十大文化產業集聚區之一,河南省「特色文化產業鎮」、「歷史文化名鎮」、「衛生鎮」、「文明鎮」、「園林鎮」,是永城市「漢興之地、能源之城、麵粉之都、生態之市」四張名片之「漢興之地」,永城的副中心城。

芒山鎮境內的芒碭山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河南省「三點一線」的黃金旅遊帶,中原「一線五點」旅遊開發的重點。旅遊區占地十二平方公里,內括四大景區,三十多個旅遊景點。 這裡有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在此避雨曬書的夫子崖;有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和郭沫若手書碑文;有三國猛將張飛在此築寨伐魏的張飛寨;有水滸英雄李袞、項充、樊瑞聚義的三聖殿;有漢高祖劉邦在此斬蛇起義後成就大漢四百年帝業留下的眾多遺蹟,如高祖廟、劉邦斬蛇處,御龍泉、紫氣岩、皇藏峪、赤帝峰等,更有甚着為紀念高祖劉邦斬蛇起義而立的石碑夜晚用燈光直射即可看到高祖的靈光幻影,被譽為「天下奇觀」;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21座西漢梁國王陵墓群,其中柿園漢墓中出土的「四神壁畫」被中外專家、學者讚譽為「敦煌前之敦煌」,西漢梁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陵以其龐大的規模及非凡的價值,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2]

概述

芒山鎮位於河南省永城市新城區北部32公里處,東臨安徽省蕭縣,西靠河南省夏邑縣,南北分別與永城市薛湖鎮、條河鄉相連,地處兩省四縣(市)結合部。轄區東西最大距離長1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寬11公里,總面積71平方千米,其中芒碭群山共有大小十多個山丘,占地1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56.8米。芒碭山群位於鎮區周圍,地勢中間高周圍低,王引河與鹼河自北向南從鎮中穿過。

全鎮轄26個行政村(山城、前堯、後堯、僖山、夏莊、雨亭、磨山、周橋、張莊、柿元、馬山、陶山、劉廠、關莊、朱廠、松元、大莊、劉莊、彭廠、鄭樓、丁樓、趙樓、姜樓、陳樓、種莊、周莊),211個村民組(98個自然村,206個村民組)。全鎮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2萬人,5.02萬畝耕地。

鎮區座落在群巒懷抱之中,鎮政府駐雨亭村,老鎮區建築面積2.5萬平方公里,居民2.23萬,人口集中,街道寬暢,基礎設施完備,經濟發展較快,連年被評為商丘市小城鎮建設發展先進單位。2002年,規劃鎮區面積擴大到15平方公里,建設成寓旅遊景點、生態園林、居民生活、工業、文化、商貿服務區整體結合、布局科學的豫東邊陲旅遊重鎮。

區位交通

芒山鎮位於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的永城市,是豫東邊陲一座新興的漢文化旅遊勝地。與西安、洛陽、鄭州、開封、徐州、連雲港、六大旅遊城市一脈相連,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

芒山鎮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她北枕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從鎮南穿過,並留有出入口,境內鄭樓村留有互通式立交橋,濟祁高速公路自北向南穿過並於連霍高速「十」字相匯。東臨歷史重鎮徐州,西距文化名城商丘各100公里,永碭(安徽碭山)、芒徐(江蘇徐州)、芒商(河南商丘)、芒淮(安徽淮北)公路在這裡交匯,徐蘭客運專線在芒山鎮設立「永城北站」。東西直到鄭州、徐州、西安,南北直達北京、上海。[3]

歷史沿革

上古多部為大澤。

商周為碭邑。

春秋屬於宋國。

戰國屬於魏國。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國,在芒碭山區域置碭郡(治碭縣,今永城市芒山鎮山城集),為秦三十六郡之一。今芒山鎮區有碭郡遺址。碭縣南為芒縣,屬碭郡。

漢王元年(前206年),屬項羽西楚國(都彭城,今徐州市),沿用碭郡、碭縣(仍治今永城市芒山鎮山城集)。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革碭郡,改屬彭越梁國,碭縣為梁國都(治今永城市芒山鎮山城集)。六年春,碭郡歸漢。十一年三月丙寅,碭郡改屬劉恢梁國(都睢陽,今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屬呂產的呂國(都睢陽,今商丘南)。八年八月,改屬劉恢梁國。後九月,碭郡、碭縣歸漢。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碭郡改屬劉楫梁國。十二年,為劉武梁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國改屬豫州刺史部之。

新王莽時(9年),改梁國為陳定郡,治所碭縣改為"節碭縣"(治今永城市芒山鎮山城集),改下邑縣為"下治縣"(治所在今安徽碭城東3里毛李莊處),仍屬豫州刺史部。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復碭郡,屬梁國,仍治碭縣故城(今永城市芒山鎮山城集),下邑縣改稱夏邑縣,仍治下邑故城(今安徽碭城東3里毛李莊處),屬豫州(治譙,今亳州市區)。建初四年(79年),梁國遷都下邑故城,夏邑縣屬之。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漢,廢梁國,仍設碭縣(治今永城市芒山鎮山城集),屬豫州(初治譙,後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碭山縣東1公里毛李莊)。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復梁國,碭縣併入下邑縣(治今碭山縣東毛李莊)。

南北朝宋時,復置碭縣(治今永城市芒山鎮山城集),南齊(479年)廢。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縣移治栗(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復置碭郡、碭縣。碭郡治在原下邑城(今碭山毛李莊處),碭縣治所魯城(其址查無考)。

北齊(555年)廢碭郡,改碭縣為安陽縣(治所在今芒山鎮保安山南),屬彭城郡(治徐州)。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陽縣為碭山縣(治所在今芒山鎮保安山南),隋大業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陽二郡之地置永城縣(今永城市陳集、城關鎮等地區,治所在今永城市城關鎮)。

唐,碭山縣(治所在今芒山鎮保安山南)屬瞧陽郡(今永城、亳州一帶),山城集命名為保安鎮,也稱「鳳凰城」。

後梁光化二年(899年)朱溫以碭山、單父、虞城、曹州這域表置輝州。屬碭山縣(治所在今安徽碭城東),屬輝州,後唐碭山縣屬單州。

宋,屬碭山縣(治所在今安徽碭城東),屬單州。

金興定元年(1217年),碭山縣改屬歸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興定五年升永城縣為永州,轄下邑、碭山、郟三縣 ,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1233年)碭山縣為洪水盪沒,遷治年至保安鎮(今芒山鎮山城集)。

元憲宗七年(1257年),復置碭山縣,還舊地屬東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為永城縣。碭山縣一分為二,保安鎮地區(芒碭山區域)屬永城,碭北併入單父縣,至元三年,碭北復置碭山縣(治今碭山縣碭城),屬濟州,八年,屬濟寧路。

明朝屬徐州府碭山縣(治所在今安徽碭城),易名興隆集,後改名為山城集。

清屬歸德府永城縣(治所在今永城市城關鎮),清初改為清努鎮,但當地群眾拒不易名仍稱山城集。

1940年4月,為紀念魯雨亭烈士為國捐軀更名為雨亭集。

抗日戰爭時期屬於屬豫皖蘇解放區,屬夏永碭縣。

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11月始,先後劃屬碭南縣(雪楓縣,今永城市)和碭山縣,1949年元月,屬中原行政區商丘專署所轄碭山縣。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專署碭山縣。

1952年初重新劃回永城縣。

1958年改建芒山人民公社。

1983年改稱芒山鄉。

1985年提升為芒山鎮。

人口狀況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5467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747人。總人口中,男性29216人,占53.43%;女性25460人,占46.57%;14歲以下10778人,占19.71 %;15--64歲39945人,占73.06%;65歲以上3953人,占7.2%。2011年人口出生率11‰,人口死亡率3.6‰,人口自然增長率8.4‰。

全鎮總面積71平方千米,山地占1/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70人。全鎮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2萬人,鎮區人口居民2.23萬。[4]

旅遊風光

芒碭山是豫東平原上唯一的山群,平地突起,如蛟龍騰躍,雖不高峻,然孤峰鶴立,尤顯峭拔,堪稱千里沃野之天然屏障,因此自古即兵家必爭之地,貴族也視為風水寶地。尤其是秦漢文化遺存,舉世矚目,被譽為漢文化博物館。芒碭山文物旅遊區文化內函厚重,人文景觀遍布,不同時代的文物古蹟幾乎涵蓋了中國歷史演變的全過程。該旅遊區為國家級「AAAAA」級景區。2002年被納入河南省「三點一線」的黃金旅遊帶。文物旅遊區占地十二平方公里,內括四大景區,三十個旅遊景點,是中原「一線五點」旅遊開發的重點。

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山川秀麗,民風淳樸;自然的造化與先祖的神工,在這裡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她以獨特的風采和無限的魅力,倍受世人矚目。總結芒碭山有以下特點:

文化遺址遍布廣

芒山鎮的旅遊資源依託於芒碭山,芒碭山的旅遊資源以「奇」誘人,永城芒碭山旅遊其特性和神秘性主要表現在整個旅遊區群山環抱,可謂豫東平原的「天然城堡」,自古至今稱此地為「山城」,為兵家必爭之地。另外還有堪稱天下奇觀的漢高祖斬蛇碑,有時間罕見的夫子廟「松抱碑」以及高峻奇秀的劉邦隱匿處---紫氣岩等。眾多奇景為芒碭山增添了神秘和誘人的色彩。

芒碭山樑王墓皆為崖墓,並按梁孝「斬山作廓,穿石為藏」要求,開鑿而成,其中李王后墓全長210.5米,共三段甬道,被稱為「天下石室第一陵」,歷時20餘年。面積更達1600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由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甬道、東宮、西宮及34側室組成。在火藥尚未發明的兩千多年前,僅憑人工一錘一釺的敲打,很難想像當時是怎樣完成如此巨大浩繁的工程。人們至今不解的是,如此龐大的工程,他們是怎樣完成的,那數以百萬計的石料去了哪裡 李王后的地宮內三段甬道中的封石有三千餘塊,有的封石重達1.8噸,當地人稱,這些巨形塞石,與芒碭山的石質不同,有人認為是從泰山運抵這裡的,在當時的開採和運輸條件下,上萬塊封石如何運到芒碭山的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在李王后地宮內,有一處「一線天」的奇觀,從墓室門口到西宮主室跨度達150米,最大落差9.9米,每天清晨的第一縷曙光可以透過墓室主門照射到西宮牆壁上。在兩千多年前,先民們用什麼工具進行測量,讓其誤差不超過一厘米呢?按照漢制,夫妻死後同墓不同穴,但兩者之間必須打通,在梁王后與梁孝王的地宮,分別在兩個山頭,要按照山體走勢打通兩人之間的「相思道」,就必須呈「V」型往下打,那麼兩千年前的先民,是怎樣保證這個洞能準確貫通,至今仍是謎案。

漢代文物眾多

芒山鎮旅遊區是一處漢文化富集區,芒碭山群有10多座山頭,面積約14平方公里,文物景點大小30多處,且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的也有10處以上,重要的文物如此集中乃芒山首屈一指。其中價值較高的有梁孝王墓、梁孝王王后墓、柿園西漢壁畫墓、僖山金縷玉衣墓、僖山西漢梁王墓、漢代梁王室陵墓群、僖山畫像石墓等,皆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陵墓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規模上都在國內漢代陵墓中都名列前茅。同時這裡還有眾多的漢代傳說故事,可謂漢文化富集區。

文化品位高、影響大

芒碭山旅遊區不僅有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墓邊碑文為我國著名的書法家郭沫若手筆,還有建立漢王朝的第一代國君劉邦的起義處。特別是梁孝王及王后墓,宮殿式鑿山為藏,是我國國內發現的最大的地下宮殿,其工程之浩繁,技藝之高超,令人嘆為觀止;其複雜的結構、嚴謹的布局、宏大的規模,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極其罕見的,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僖山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做工精細、質地純正,歷經2000餘年風韻猶存。柿園漢墓壁畫被專家學者評價為「歷史最悠久、篇幅最宏大、保存最完整、藝術價值最高」的稀世珍品。除此之外還有水滸英雄聚義的三星道觀,位居芒碭山峰頂的張飛寨,石崖滴翠的夫子崖,巍峨壯觀的文廟,挺拔秀麗、精雕細刻的郭塔,抗日文化價值極高的抗日民族英雄魯雨亭紀念館等。

名山、名人、名城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芒山鎮留下眾多的藝術瑰寶和名勝古蹟,作為名山,芒碭山是豫東平原制高點,可謂平原上的「仙女」,美麗動人。這裡有面積達數千畝的柏林景觀;再次發生的歷史故事豐富多彩,與此相伴的有孔子、劉邦、陳勝、梁孝王等;同時這裡又號稱「天然城堡」,兵家必爭之地,自古至今,這裡稱為「山城」,至今秦漢「碭山」遺址尚存。旅遊資源集名山、名人、名城三位一體,相互烘托效應明顯,可謂旅遊一絕。[5]

特色及傳統文化

芒山廟會:芒山古廟會起始於唐而興於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廟會會址位於芒碭山風景區保安山南麓,是一處以物資交易、旅遊觀光、信息交流、文化傳播為一體的綜合性廟會。廟會一年兩次,分別在農曆三月二十日和十月初五開始,會期十天左右。古代廟會以敬神上香、求子祈福為主要活動,芒碭山廟會主要是文化旅遊活動,廟會上各種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土特產品、民間特色小吃、民間絕活等古漢文化性質的娛樂活動,廟會期間推出各種漢文化禮儀展演活動。

山廟會不僅為各路商賈、遊人、香客提供了一個增進友誼、交流合作的平台,在蘇、魯、豫、皖四省具有較大的影響,對於傳統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有很大的幫助。

劉氏祭祖: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在永城芒碭山斬蛇起義,創立了楚漢之爭及兩漢400多年的帝業,芒碭山歷來為天下劉姓之朝聖聖地。

漢文化傳揚:漢朝的建立使華夏族有了另外一個名稱——漢人,漢朝是中國第一次經濟文化全面強盛的大一統多民族朝代,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與漢人的壯大,而作為漢朝的發家之地——芒碭山,歷來保持這傳統的漢禮與傳統文化:漢家禮儀、漢服、漢語、漢字、民俗、姓氏等等一系列的華夏文化的民族符號芒碭山有理由與義務傳承與發揚,不忘本的民族才是優秀的民族,勇於發揚華夏精神。在此可以着漢裝、行漢禮、了解我漢家文化禮儀,更有一年一度的成年禮和成童禮召開,影響甚大。

特色農業文化旅遊:芒碭山周邊春遊花,夏賞景,秋有果,冬有雪。春天漫山遍野的杏花梨花、槐花、桐花、油菜花、山花爛漫,夏日小麥成熟、山杏採摘、草莓採摘、黃桃品嘗,喜歡品嘗自娛自樂,秋天賞落葉,品酥梨、蘋果、石榴等等,秋天更是適合農家樂,冬季賞雪景、逛年會,一年四季都有的玩,有的學,有的品嘗、有的經歷。賞田園風光,學漢家文化。還可以品嘗當地特色菜:羊頭狗肉、水煎包、地鍋雞等。

芒山石雕:芒山石雕是當地特色之一,採用芒山石雕刻而成,有大有小,獅子、麒麟、仙鶴、獅子、大象、人物等栩栩如生,大的可以鎮宅,小的是收藏與送禮之首選。

芒山王氣:「永城八景」之一,有詩云:「長堤一道去悠悠,隋帝遺蹤今尚留。柳色空餘天子恨,煙光難庶綰民愁。登臨不盡興亡感,盛事須懷逸樂憂。鳳輦龍舟竟銷歇,行人猶唉綠蔭稠。」紫氣岩乃劉邦斬蛇之後,在芒碭山的隱身之處。其名起於《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壓)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水經注》云:「(芒碭)山有紫氣岩,為漢高祖隱處。」清光緒二十九年篡《永城縣誌·古蹟》載:「至今有洞,摩崖刊紫雲洞。」紫氣岩歷來為芒碭山之名勝,吸引很多仁人志士來此懷古,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

巴河夜月:」永城八景「之三,詩云:「青山背郭固金甌,山下清流景最幽。瀼水雙環擬夔國,長橋廿四比揚州。添詩興三宵月,消受閒情兩岸秋。漢代循良難再得,河渠疏浚政宜修。」 巴河即今王引河自北向南繞芒碭山過,最終在江蘇注入洪澤湖。

石崖滴翠:「永城八景」之七,詩云:「石岩深邃幾星霜,偶此停驂仰素王。 四海盡尊夫子學,空山猶辟聖人堂。曬書台古石階老,習禮庭空草色荒。 屢沐春風拜遺像,書帷詩社兩想望。」石崖滴翠即芒碭山「夫子避雨處」。[6]

故事史料詩詞歌賦多

芒碭山有陳勝、「劉邦斬蛇起義」的發生、芒山寺、水滸傳三聖聚義、李自成斬伙夫、芒山盜以及睢園、曹操盜墓、張飛紮營等歷史事件與故事,也有李白、李商隱、高適、秦觀、祝枝山等名人的詩詞描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唐代高適在遊覽芒碭山時寫道:「朝臨孟諸上,忽見芒碭間。赤帝終已矣,白雲長不還,時清復何有,禾黍滿空山。」明朝永城詩人張星在《碭山》中寫到:「高峰占紫氣,帝子此中分」。芒碭山不僅交通便利而且自然風光宜人,它早晚變紀,四季各異。朝陽初起晨靄,廟亭參差,宛如海市蜃樓;晚霞映照,炊煙縷縷,彩燈閃耀,酷似中天仙閣;和春,花草爭妍,群鳥比喉;炎夏,山青林碧,涼風拂面;深秋,層林盡染,滿山紅遍;寒冬,松柏呈翠,銀裝素裹。這綺麗的景色恰似一座天然錦屏給周圍廣袤無垠的原野平添了無限的情趣。

美食特產

當地菜館著名特色美食:老湯五香鹵羊頭(俗稱「羊頭狗肉」)、酇城五香糟鯉魚、任湖香汁狗肉、農家野蘑菇燉雞、大塊紅燒羊肉。早點可選擇永城特產牛肉水煎包和原味豆粥、飥湯、媽糊湯、濃香油茶等。永城特產可選擇購買永城豐莊棗干、小磨辣椒油、飄香辣椒醬、龍崗燒雞、水晶綠豆粉皮、芒碭山山杏、芒碭山酥梨、純正農家紅薯粉條。以及更多地道農家餐:紅薯葉窩窩、韭菜餅子、鏊子烙饃、蒸葛花、粉雞湯等等。

經濟概況

土地總面積107276.9畝,土地開發利用率85%,土地墾殖率98%,土地復墾率60%,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3.5萬畝,複種指數300%,糧食播種面積6.65萬畝。芒山鎮自然和氣候條件適宜,土壤肥沃,農副產品極為豐富,盛產小麥、豆類、穀類、玉米、紅薯等,其中小麥面積可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65%以上。1986年芒山撤鄉設鎮,開展了「雙田制」工作,全鎮土地由原來的戶均7.4塊減少至戶均3.5塊,到1996年,建成小康村7個,小康戶4000個。1998年全面封山禁采以後,大力發展林果業、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到2012年底為止,全鎮發展蘋果、雜果、桃樹等果林1萬畝,建設生態園區3600畝,畜牧種類有牛、豬、羊、雞等,大型養殖場6個,養殖專業村7個,專業戶3000多戶。2011年農業總產值3.5億元,比上年增長6%,占GDP的比重34.65%,農民人均純收入5815元。

工業

上世紀80、90年代,芒山鎮依託豐富的山石礦產資源,大力發展石料開採、加工、運輸業,主要產品有石料、石灰、石沫、水泥及水泥製品等,最高峰時鎮辦、村辦、聯合體和戶辦企業達3882家,從業者1萬餘人,企業年產值達5000多萬元,利稅600多萬元。1997年5月,芒山實施全面封山禁采、保護文物措施,工業經濟鏈條驟然截斷。經過幾年的經濟結構艱難調整,轉軌變型,轉向以板材、麵粉、飼料和石雕為主的加工業上來,轉向以農機具為主的生產上來,工業經濟漸趨復甦。2011年全鎮有民營企業4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家。

商業外貿    近幾年來,景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提高,旅遊成為永城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2011年遊客接待量達120萬人。鎮區餐飲、住宿、交通、購物等服務業迅猛發展,飯店、賓館、餐飲業門店達百餘家,商場、超市等商業、服務業門店達300多個,各種客運車輛達60餘輛,旅遊從業人員2000多人,外來務工人員300多人,旅遊業社會綜合效益達9450萬元。

財政金融

2011年鎮財政總收入1100萬元,比上年增長18%。財政所有7名在職人員,實行鄉財市管制度。主要稅種為景點建設建築營業稅和來自旅遊業的工商稅收。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信用社均在芒山設有分所。中國人壽、泰康、太平洋等多個保險公司均設有辦事處。[7]

社會發展

文化藝術    鎮設有文化站,專職人員2人。境內有網吧3家,音像出租2家,書店1家。文化站行政執法人員能依法行政,文化經營戶均持證、亮證經營,基本上能做到依法、規範經營。鎮組織有兩支腰鼓隊,一支軍樂隊,參與表演人數為120人。26個行政村均設有文化大院,有圖書室和文化牆,安裝有健身器材,景區、鎮區設有30齣晨晚練點,近4000人經常性鍛煉。

教育    整合了教育資源,建設幼兒園兩所,合併小學8所,新建了丁樓小學、劉莊小學、馬山小學、明德小學,擴建了鎮一中、二中教學樓、餐廳和學生宿舍樓,為雨亭中學新建了餐廳、宿舍樓和操場,辦學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辦學水平一直保持我市農村鄉鎮先進行列。

2011年末有幼兒園(所)4所,在園幼兒873人,專任教師16人;小學17所,在校生3412人,專任教師20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732人,專任教師123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面達到100%。

2011年教育公用經費258萬元,專項經費148萬元,享受兩免一補人數924人,發放兩免一補款44.9萬元。

醫療衛生    鎮擁有中心衛生院一所,村診所26個,從業醫護人員110人。中心衛生院資產總值276萬元,專業衛生人員51人,醫療設備齊全,病房樓兩棟,擁有床位36張。2011年全年門診總人次45600人,住院4500人次。分娩520人,手術330人,急診167人。健全了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全面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11年參保人數46892人,參合率達97%以上。中心衛生院被省衛生廳審定為農村標準衛生院。

廣播電視    2008年,鎮投資8萬餘元,建設了無線廣播網;投資12萬元,設立了電視差轉台。開展了有線電視村村通,全鎮有6800戶有線終端,電腦網絡入戶1400戶。網絡設施比較規範。[8]

社會保障

建設了一座占地35畝仿古式標準化敬老院,建築面積為2800平方米,樓房114間,床位220個,擁有娛樂室、花園花壇、席夢思床、冰櫃、彩電等生活用品。2011年,全鎮五保戶270人,其中集中供養151人,分散供養119人,集中供養率55.9%。鎮婦聯、共青團、各村、各站所定期到敬老院送款物、送文化、送溫暖、送醫藥,2011年敬老院收到各個站所、單位捐助款物折合人民幣1.6萬元,中小學生結對送溫暖300人次,文化站送演電影、演出6場,永城芒山籍貫老鄉送去現金22000元,豬肉520斤,雞60隻,軍用大衣100件。鎮敬老院現為省級文明敬老院。

2011年,共有農村低保戶2255戶,2289人,城鎮低保446人,占全部人口的4.88%。嚴格落實大病醫療和貧困救助制度,2011年,救助群眾130人次,發放資金13400元,發放大病救助款約260000元。2011年春節,對這些弱勢群體發放現金89000元,棉衣120件,食用油160桶,豬肉1200斤,直接幫扶戶達317戶。

各類優撫工作對象97人,其中傷殘29人,老復員軍人54人,烈屬14人。全面落實優待撫恤政策,力開展雙擁創建活動,安置退役士兵17人,現為商丘市雙擁先進鄉鎮。

開展了以優質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生殖健康進萬家行動」,全面完成了人口信息數據庫建設,完善了利益導向機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得到有效治理,為全鎮近萬名育齡婦女提供了優質服務。建立健全村級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各村制定了村規民約、文明守則。通過結窮親、救助失學兒童及獻愛心活動,對軍烈屬、退伍軍人、鰥寡孤獨、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進行了物質和資金幫扶,獻愛心捐款高達30萬元。[9]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