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蠟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蠟石又名黃蠟石(chrismatite) [1]   ,石質因素,尤其表層呈蠟質感包漿態效果而得名,另說因產真臘國,故稱臘石。後沒有確據,並且礦石不是種植物,不可謂「原產」,從傳統文化現代藝術品角度講,以黃蠟石為主,廣義上分,中國各地幾乎都不同含量的蠟石質礦,長江沿線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蠟石類礦,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內蒙甚至東北地區都有蠟石質礦,潮州等地蠟石礦塊甚至就在地表層或淺層。有的蠟石類礦,會表現為市場熱龐的田黃,黃龍玉,黃凍石等極相近效果。 [2]  


中文名黃臘石

外文名:chrismatite

別 稱:臘石

硬 度6~7

晶體慣態:黃臘油狀

主要成份:石英

韌 性


簡介

屬矽(硅)化安山岩或砂岩,主要成份為石英,油狀蠟質的表層為低溫熔物,韌性強,硬度6~7。由於其地質形成過程中滲雜的礦物不同而有黃蠟白蠟紅蠟綠蠟黑蠟彩蠟等品種。又由於其二氧化硅的純度、石英體顆粒的大小、表層熔融的情況不同,等而下之可分為凍蠟晶蠟油蠟膠蠟細蠟粗蠟等,凍蠟可透光至石心。黃臘石(黃蠟石)以黃色為多見,其中以純淨的明黃為貴,另有蠟黃、土黃雞油黃蛋黃象牙黃橘黃等色。主要產於兩廣安徽遼寧甚至長江沿線等地區,石色都相當純正。


石玩

黃臘石是嶺南石玩界廣為流行的石玩,是傳統賞石中質地最為堅硬緻密的一種,大者側身於四大園林名石之列,但質地稍嫌粗澀:小者堪與印石之王田黃相頡頏,潤滑細膩,質勝於玉,久經把玩,包漿滋潤,極富靈氣,是握游佳石。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云:「嶺南產蠟石,從化、清遠永安(現紫金)、恩平諸溪澗多有之……色大黃嫩者如琥珀,其玲瓏穿穴者,小菖蒲喜結根其中 。

成分構成

黃臘石首先發現於真臘國(今柬埔寨),故稱臘石。另有說法是因石表層內呈現臘油狀釉彩而得名。黃臘石在岩石學上是一種石英石,主要成份為石英。黃臘石硬度大,摩氏硬度7°左右,韌性也強,極富穩定性,其表層為黃臘油狀,切面石心部分多為粉白或黃白、乳白色的石英微粒,其油臘的質感源於石英,顏色則來自表面鐵元素的氧化。黃臘石是臘石中最常見的一種,是石英石因地質變動破碎而滾入酸性的泥土中,並長期受酸性物質的低溫溶蝕,使其表面產生臘狀釉彩。其中一部分又因山洪暴發,滾入山溪中,經河水搬運而流入江河,經多年的溪水沖刷及沙礫摩擦,表面變得油光滑膩,又經水中各種礦物元素的長期滲蝕,產生多種色彩。

黃蠟石的鑑定

一、黃蠟石的色彩豐富鮮艷,多呈黃色,它是亮麗的暖色調,也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富貴色,以前皇帝穿的龍袍是黃色的主色調,皇宮中雕刻也是黃色的,這是權力的象徵;黃金大家都知道是黃色的,這又是富貴的象徵。所以人們喜歡這黃蠟石是歷史淵源的沉定。另外,我們都是黃皮膚的,這也讓大家感到親切和親近,易於被大家所接受。而這黃色細分又有明黃、蠟黃、棕黃、嫩黃,其色澤穩定,經久不變,十分耐看。而當中的紅色蠟石也讓人感覺到熱情奔放,白蠟凍則會給人一種冰清玉潔的感覺,實在是妙不可言。

二、質地相當好,膠蠟、凍蠟都非常潤澤,硬度、密度都較高,沒有太大的火氣,讓人一見就生歡喜之心,令人愛惜,柔中有剛,很有親和力。特別是凍蠟,透剔晶瑩,無論是從視覺,手感都給人一種愉悅感,「石不能言最可人」也許這就是最好的註解,它在這一點上與我們的國石田黃石可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一種清雅之氣,讓人憐,讓人惜。而且其硬度卻又比田黃石高很多,所以其天然成形的凍蠟,這大自然的傑作,而無半點人工斧鑿的痕跡,可遇而不可求,堪稱絕品,其價值自然就高。而四大名石中的太湖石,靈壁石在這一點上卻是無法與之比擬的。有的凍蠟還有皮有殼包裹,而從千百年沙石水沖磨擦出的小口則可見到裡面的晶瑩,那實在是妙啊!

三、形狀奇特多樣,有的很象動物如:象,象,象兔子,象松鼠;有的象網絡;有的象花簇。真是鬼斧神工,唯妙唯綃,令人嘆為觀止。那色彩,那形象配合得這麼妙,沒有半點人為的痕跡,配上合適的架座,再擺設於廳堂或几案之上,滿室生輝,真是人見人嘆奇,人見人喜歡。而這黃蠟石大、中、小均有,大者逾噸,可置於園林,中者可放廳堂,可放几案,小者有拳頭美石,可作手玩耍之石 。

四、稀有性,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黃蠟石是稀有資源,而當中這麼可人的膠蠟凍蠟卻是稀中之稀,難免就成了貴中之貴了。就是在連山這樣的蠟石產區,粗蠟可以論噸計,可完整有形的膠蠟、凍蠟卻是寥寥可數,實在難得,當地的奇石收藏家收藏到的一兩件凍蠟一般都作為鎮宅之寶,不會輕易轉讓。從中把玩,取其靈氣,百看而不厭。而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們對奇石的認識的提高,奇石的需求量一定會比較大,而這種資源卻是有限的。

視頻

參考文獻

  1. [金先意. 黃臘石滑坡監測系統及數據處理[J].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1994(3):90-94.]
  2. | 金山詞霸,引用日期201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