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贛派建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贛派建築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贛派建築

主要分布: 江西、湖南、鄂東南、皖西南

建築特點: 馬頭牆、青磚灰瓦、長方形平面

代表村落: 樂安流坑、東鄉上池村、泰和江畔村

建築用於: 民居、騎樓、牌坊、涼亭、塔

贛派建築,又稱贛式建築、江右建築,是江右民系的傳統建築。 贛派建築主要分布在江西一帶,在湖南東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北部也有大量分布。贛派建築是江西民居的代表,布局簡潔,樸實素雅,是贛派民居建築的主要特色。

贛派建築包括江右民居、贛派宗祠、贛派騎樓等。代表性的村落有樂安縣流坑村,撫州市東鄉區上池村,吉安市釣源村,泰和縣江畔古村,爵譽村,豐城市白馬寨村、厚板塘古村,安義縣羅田村、京台村、水南村,贛縣區白鷺村,鉛山縣河口鎮,貴溪縣上清鎮,廣昌縣驛前鎮,宜黃縣棠陰鎮等村鎮。[1]

形成發展

贛派建築成型於唐、宋朝,興盛於明清,伴隨着江西社會經濟發展,科舉人文和贛商崛起而不斷發展壯大。晚清後期,隨着太平天國運動、贛商衰敗和社會經濟衰退,贛派建築趨於保守和逐漸沒落。

贛派建築是江右民系的傳統建築,有着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點,主要集中於贛撫平原、吉泰盆地和贛南山區;民居都是以磚木結構為主,有的是以磚砌牆體或土牆作為承重的磚木、土木混合結構; 其布局簡潔,樸實素雅,清一色的青磚灰瓦,是贛派民居建築的主要特色。大多數古村中的建築都是明清時期的產物,僅有少數古村還零星存留着一些年代更為久遠的古建築。

東漢末年,中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開始向東和向南遷徙,給南方各地增加大量人口,帶來了大量財富和先進的生產方式,以及先進的文化。他們很快就在江西、徽州、浙東等地購田建宅,過上"勤耕好讀"日子。

江西境內的贛撫平原和吉泰盆地自古是魚米之鄉,這一強實的經濟基礎促時了唐宋時期江右文化的崛起,人文科舉事業和江右商幫也得到快速發展,直接促進了江西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直接推動了贛派建築的形成。

明朝和清朝前期,江右商幫由於"海禁"政策、贛江天然水運和有利經濟基礎而獨步江湖,清朝後期,由於交通格局發生了巨變,水運變陸運、河運變海運,南北交通改走兩湖、冀豫及蘇皖山東,江西成了陸運和海運的盲區,特別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晚清時期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江右商幫受到打擊,逐漸淡出歷史舞台,隨着江右商幫興起的贛派建築,也在晚清時期不可避免的走向保守和衰落。

參考來源

建築格局

贛派建築是江右民系的傳統建築。布局簡潔,樸實素雅,是贛派民居建築的主要特色。民居以磚木結構為主,有的是以磚砌牆體或土牆作為承重的磚木、土木混合結構。外看,多為長方形平面,用空半磚牆圍合,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牆,半掩半露的雙披屋頂共同構成了贛派建築的外觀。

風水布局

江西是形勢派風水文化的發祥地,在村落規劃上,贛派築受形勢派風水文化影響,開天門、閉地戶、水口建築等布局,都比較注意"天人合一"與環境融為一體的風水觀,贛派建築村落一般將祠堂、戲台置於村落的地理中心位置。

贛商巨富和科舉官員衣錦還鄉,榮歸故里,自然少不了買田和置辦房產,而置辦房產這在那個年代是比買田還要重要得多的大事,因為它關係到子孫後代和主宗家業的繁榮昌盛。在贛撫大地、吉泰盆地,擇一上等寶地,開天門閉地戶,水口幾淨,這都是每個村落布局首先要考慮的。

除了建築的選址、朝向、形態要符合風水理念,周圍的樹木、湖泊、河流、山脈也被當做構成風水的元素。贛派建築不僅選擇風水吉地,也熱衷修建古塔、古橋,挖掘河流、池塘等方式營造吉祥寓意,比如,泰和縣江畔古村,在村後修建"魁星塔",橋邊栽種"筆架樟",寓塔如筆,斜架在"筆架"上,還修建八口古塘,組成"七星伴月"吉象,與北斗七星中"魁星"相響應。

整體風格

贛派建築布局簡潔,樸實素雅,是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贛派民居建築,牆角、天井、欄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岩裁割成石條、石板築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外看,多為長方形平面,用空半磚牆圍合,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牆,半掩半露的雙披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牆後面,馬頭牆造型豐富多樣,翹首長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風。

建築特點

馬頭牆

馬頭牆又稱風火牆、防火牆、封火牆,是贛派建築的重要特色,在中國傳統民居建築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築中扮演重要特色。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

外部特徵

入內,其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臣室,左右對稱。木構穿斗式梁架,並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軒,形制秀美且富於變化。臥室樓高一層半,下層居住,上半層放置什物。廳堂沒有分層,顯得高大寬敞,氣勢極為堂皇。室內地面,以長條青磚橫向錯縫鋪砌。神龕設在廳堂寶壁兩邊側門的上方。堂前均有較為狹小的天井,既從採光通風之用,又取四水歸堂之意,無形中把人與天銜接起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情境 。

室內結構

贛派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室內裝飾主要有木雕(刻)、磚雕(刻)、石雕(刻)、彩畫和墨繪,其風格明快,圖案豐富,內涵深邃,反映了贛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天人合一"的崇尚,對倫理道德的尊重。

"理學名家"宅門前和大宗祠遺址上的元明時代的紅石獅子,文館享堂內六斗藻井上的明代彩繪,都是難得的藝術精品。而明代民居懷德堂照壁上的"雀(爵)鹿(祿)蜂(封)猴(侯)"磚雕壁畫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鑲雕,更是題材豐富,技藝高超,國內絕無僅有,堪稱國粹 。

代表村落

流坑古村

樂安縣流坑古村,位於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的烏江之畔,距縣城32公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個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

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里,保存有明萬十年族譜3本,清代各房譜牒20多個版本,各種宗廟58座。大宗祠遺址更是一絕,五根高8米,直徑0.7米的花崗岩石柱,傲視蒼穹,被稱為流坑的"圓明園"。

流坑村以規模宏大的傳統建築、風格獨特的村落布局而聞名遐邇。明代中葉村子經過規劃,形成了七橫一豎八條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設置門樓、門樓之間以村牆連接圍合的整體布局,巷道用鵝卵石鋪地,並建良好的排水系統,別具一格,堪稱一絕。村中現存500餘幢建築中,明清占建築及遺址計206餘處,村中古建築均為磚木結構樓房,質樸而簡潔,但建築裝飾十分講究。

渼陂古村

渼陂古村位于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鎮,距吉安市中心城區28公里,渼陂古村始建於南宋初年,距今有近千年歷史。渼陂古村薌峰東立,象嶺西護,瑤山南聳,富水北流、山環水抱,天然形勝,八卦巷通,水塘環繞,村中保存完整的明清贛派建築有367棟。[1]

燕坊古村

燕坊古村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金灘鎮,距吉安市區約14公里,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燕坊古村是一個明清贛派建築群保存完好的歷史文化名村,現存明清贛派建築160餘處,包括宗祠、學堂、牌坊、民宅、古井、古塘、古墓等建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