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醇親王載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載灃
攝政王
愛新覺羅
載灃
伯涵
靜雲
書癖(晚年自號)
封爵 醇親王
旗籍 鑲白旗
籍貫 左翼近支鑲白旗第一族
出生 光緒九年正月初五日
(1883-02-12)1883年2月12日
京師太平湖醇親王府
逝世 1951年2月3日(1951-02-03)(67歲)
北京市
墳墓 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載灃[1]Template:標音滿語ᡯᠠᡳ
ᡶᡝᠩ
穆麟德Dzai Feng太清Zai Feng;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字「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書癖」,改名「載靜雲」;攝政王,末代皇帝溥儀生父。

生平

載灃於光緒九年( 1883年)正月初五日出生於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內,為醇賢親王奕譞之第五子,母側福晉劉佳氏。其二兄載湉入繼咸豐帝為嗣,繼承同治帝入承大統,是為光緒帝

光緒十四年(1889年),因原來的府邸成為潛龍邸,全家移居什剎海後海北河沿醇親王府(北府)。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廿一日,襲封醇親王。

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授閱兵大臣。五月,授頭等專使,赴德國為庚子德國駐北京公使克林德被殺一事進行道歉。[2]

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任軍機大臣。同年十月,因光緒帝駕崩且無嗣,以其長子溥儀入嗣大統,是為宣統帝,同時被授為監國攝政王,代理朝政。


宣統二年(1910年),載灃遭到革命黨人汪精衛陳璧君等人的密謀暗殺,不過暗殺未取得成功,汪精衛被捕,史稱「銀錠橋案」。同年大清銀行發行的兌換券上,印製載灃肖像。

宣統三年(1911年)12月6日,袁世凱進言隆裕太后,太后命載灃辭去攝政王職位[3],以醇親王退歸府邸。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迫隆裕太后頒布《宣統退位詔》,清朝滅亡。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赴東北滿州國,月餘後返回北平。

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受感風寒,於2月3日病故,享年68歲。葬於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軍事措施

罷袁事件後,載灃依照出使德國時亨利親王的贈言,效法德國,開始緊鑼密鼓地採取一系列軍事措施,加強清皇室對全國軍事力量的控制。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載灃下令編練禁衛軍,作為直隸攝政王的親軍;裁撤近畿各省的新軍督練公所,命近畿各省新軍均歸陸軍部統轄;成立軍諮府以執掌軍事行政;成立海軍部以建設海軍;設立貴胄學堂,專收滿人,培養高級軍事人材。

宣統元年(1909年),他代皇帝任全國陸海軍大元帥,宣布統一全國軍政大權;任用滿人載澤、毓朗、善耆等掌握建立新軍事務;任命桂良、風山為江寧、廣州將軍,蔭昌為陸軍大臣。他又委派胞弟載洵、載濤分赴歐美各國考察陸海軍。兩人回國後,載洵為海軍部大臣,載濤為軍諮府大臣,並代載灃統帥禁衛軍。載灃所任用依靠的這群人,無一不是清朝親貴、雖無能但權欲極重的庸才。

載灃的這一套親貴攬權的做法,其目的不外乎是為了鞏固清室江山,加強皇室地位,並排擠壓制漢族官員。更惡劣的是這些親貴把持政柄之餘,各立門戶,結黨營私,使清末政局更為混亂;而袁世凱雖然被罷黜,但北洋新軍是他一手培養的,他的個人勢力根深蒂固,在老家「養病」的袁世凱表面故作清閒,實際上密切關注着政局走向;隨時準備東山再起。

經濟措施

清末民間物價暴漲,民不聊生。如果此時清廷橫徵暴斂,加劇百姓的痛苦,最後的結果就是農民起義。所以,載灃在郵傳部的輪船運輸等項目上索取資金,農工商部的商務、礦業等方面來支持財政。

發展實業是以財政支持為後盾的,否則一切都將無從談起,因此,解決財政問題乃重中之重。對此,載灃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理財之道,在於節流清源,而不在苛斂,據調查,京外官員理財的主體思路就是加抽各項捐稅,而不從裁汰冗員、清理糜款入手,實屬不當,應責令京外各衙門,以後如有籌款事,無論如何,定要以不加抽捐稅為正當辦法。

歷史評價

總體評價

作為權傾一時的末代王爺,載灃的一生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幸運的是他年少就承襲醇親王爵,一路官運亨通,20歲就監國攝政,又貴為宣統帝之生父,可謂是手握王爵,口含天憲。但不幸的是他生在風雨飄零、激烈動盪的清朝末年,在執政的三年裡,他多災多難。這三年,是他一生最遭難的時期。清朝皇族中很多人認為他庸碌無能,只是一個窩囊書生,毫無政治才能,不配做攝政王,大清的江山斷送在他們兄弟父子手中。這過於偏頗。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清廷倒台的歷史責任,非載灃一人能承擔。面對清皇室氣數已盡、回天乏術的局面,即使是一位資質甚佳、政治經驗老到的政治家也很難力挽狂瀾,更別說從政歷練不足、缺乏魄力、能力有限的載灃。在晚清這種急劇嬗變的複雜環境中,載灃雖不能挽救清廷倒台的命運,但也能迅速看清形勢,較識時務。他辭去攝政王之職,從此不再過問政治,不參與遺老遺少的復辟活動。他所追求的是一世無憂、恬靜安逸的普通人生活。

也難怪他在解除攝政監國職務的那天回到醇王府,一臉輕鬆地對福晉瓜爾佳氏說:「從今天起,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因為從此後,他可不再憂慮朝中大事,不再受隆裕和權貴的挾制而安享餘年。他的後半生平平安安,無病無災,比起他的兄弟光緒帝載湉及其子宣統帝溥儀來說,或許可以算是幸運多了。

名人評價

晚清民國初年著名政治人物徐世昌曾說:大清之亡,不是亡於革命黨,而是亡在一班「小爺們」身上。這些小爺們的帶頭大哥,正是身為監國攝政王的載灃。

載灃之子、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曾經說:載灃膽小怕事,難堪大任,無法給予兒子一點保護。

載灃之弟載濤評價說:(載灃)「遇事優柔寡斷,人都說他忠厚,實則忠厚既無用之別名。他日常生活很有規律,內廷當差謹慎小心,這是他的長處。他做一個承平時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來主持國政,應付事變,則決難勝任。」[4]

周恩來曾對載灃作出過公正全面的歷史評價:

①載灃是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之下,身不由己地被慈禧臨終推上監國攝政王的高位的。其實,不是因為載灃適合做攝政王,慈禧才選了他。而正是因為他不適合,慈禧才選他的。這個歷史責任不能由載灃來負擔。

②載灃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主動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他後來也沒有主張對革命進行武力反抗,也沒有站出來反對宣統皇帝「遜位」。這些表現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意願,客觀上有利於革命。還說;到了民國以後,貴族和遺老中有人不遺餘力地進行復辟大清王朝的活動,但載灃卻始終沒有積極參與。這一點也是難得的。

③載灃後來作為一個平民,作為溥儀的父親,如果他移住長春去依靠他的兒子,在人情上是說得過去的。這同溥儀去當「皇帝」是不同的,同溥傑等人為「滿洲國」效力也不一樣。但他畢竟是一位政治家,是一個反對分裂祖國的愛國者。他在日偽的統治下沒有屈從日本人的一再勸誘,堅持不去東北,在政治上同「滿洲國」劃清了界限。在這件事情上,他充分表現了民族氣節,政治膽識和魄力。這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

④到了民國時代,載灃還一直在王府里堅持實行前清的舊禮,好象是要永遠堅持下去。但是到解放以後他就把它全取消了,這是他思想開通進步的表現。

⑤載灃的國學底子很深厚,又是清朝末年到民國、到日偽時代歷史的活見證,他如果能夠有更長的壽命,一定會對文史研究做出很好的貢獻。

家庭

載灃和兒子溥儀(右)和溥傑的合影
  • 嫡福晉 瓜爾佳氏(1884年-1921年),閨名「幼蘭」,慈禧太后的心腹重臣榮祿之女。因受到端康太妃訓斥,而服毒自盡。
    • 長子 溥儀(1906年-1967年),乳名「午格」[5],字「曜之」,號「浩然」,改名「溥浩然」。宣統帝,娶5名妻子,無子女。
    • 次子 溥傑(1907年-1994年),乳名「譽格」,字「俊之」,號「秉藩」[6],改名「溥俊之」。娶嵯峨浩,生兩女。
    • 長女 韞瑛(1909年-1925年),乳名「毓格」,字「蕊欣」,號「秉瑛」。嫁潤良,死於急性闌尾炎,無子女。
    • 次女 韞龢(1911年-2001年),乳名「碩格」,字「蕊菡」,號「秉熹」,改名「金欣如」[7]。嫁鄭廣元,生一子三女。
    • 第三女韞穎(1913年-1992年),乳名「佩格」,字「蕊秀」,號「秉顥」,改名「金蕊秀」。嫁潤麒,生兩子一女。
  • 側福晉 鄧佳氏,名號不詳。十八歲時和載灃結婚。
    • 第四女 韞嫻(1914年-2003年),乳名「來格」,字「蕊珠」,改名「金韞嫻」。嫁趙琪璠,生一對子女。
    • 第三子 溥倛(1915年-1918年)。不滿三歲夭折。
    • 第五女 韞馨(1917年-1998年),乳名「悅格」,字「蕊潔」,改名「金蕊潔」。嫁萬嘉熙,生三子一女。
    • 第四子 溥任(1918年-2015年),乳名「聯格」,字「友之」,改名「金友之」。娶金瑜庭,生三子兩女。
    • 第六女 韞和(1919年-1982年),乳名「星格」,字「蕊樂」[8],改名「溥韞娛」。嫁愛蘭,生一子四女。
    • 第七女 韞歡(1921年-2004年),小名「姞格」,字「蕊莟」[9],號「璧月」,改名「金志堅」。嫁喬宏志,生兩子一女。
  • 兄弟

載灃有兄弟七人,老大載瀚,老三,老四載洸均早夭。老二是光緒帝。老五是載灃自己。老六載洵(字「仲泉」、號「癡雲」),清末海軍大臣。老七載濤(字「叔源」、號「野雲」),清末軍諮府大臣。載洵載濤均為清末皇族內閣成員。

邸宅

邸宅醇王府,西側庭園(明珠花園)後改為宋慶齡公邸,現在以「宋慶齡故居」名義一般公開。東側邸宅部分先後為國家宗教事務局、廄舍、馬場、北京市第二聾啞學校等所用。2010年,學校遷出,現為保護用地。

注釋

  1. 常被訛寫成載「澧」
  2. 十八歲的醇親王載灃如何去德國「道歉」?,  愛玩的玲兒 2018-11-17
  3. 《恭親王溥偉日記》:太后諭:「我何嘗要共和,都是奕劻同袁世凱說,革命黨太厲害,我們沒槍炮,沒軍餉,萬不能打仗。我說,可否求外國人幫助?他說,等同外國人說說看。過兩天,奕劻說,外國人再三不肯,經奴才盡力說,他們始謂革命黨本是好百姓,因改良政治才用兵,如要我們幫忙,必使攝政王退位。你們問載灃是否這樣說?」
  4. 十三姨說歷史. 作為攝政王,載灃為何不自己當皇帝?. 
  5. 溥儀出生占三個「午」字,屬馬「午馬」丙午年、壬午月、午時生。
  6. 溥儀取號,意思是「秉承曾國藩之志」。
  7. 在東北期間為「避禍」而隨大格格之字叫「欣如」。
  8. 一開始,載灃嫌連生女兒就給第六女取名「韞顰」、字「蕊多」來反映「生女頻繁、女孩太多」,但載灃之母劉佳氏對此名不滿,因此改為「韞娛」、字「蕊樂」。
  9. 一開始,載灃給第七女取字「蕊笑」,但載灃之母認為成天老「笑」有傷大雅,因此又改為「蕊莟」,意為「如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樣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