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陈独秀故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独秀故居

中文名称;安庆陈独秀故居、

江津陈独秀旧居、北京陈独秀旧居

地理位置;安徽省安庆市、

重庆市江津区、北京市东城区

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陈独秀故居位于陈独秀故乡安徽省安庆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内,2013年在大批安庆市民呼吁要求声中安庆市和千年宜城记忆广场放弃拆除陈独秀故居(故乡旧居)计划,暂时保留下来,目前全国唯一一座陈独秀故居还还不是文物保护单位。[1]

陈独秀旧居(石墙院)位于重庆江津区南部的五举乡鹤山坪,距离江津城区15公里,院墙四周因圈砌两壁丈余高的石墙而得名,其建筑风格极具清代川东民居特色,占地面积14680平方米,四周是青山绿水,空气清新,风光如画。这里原是清光绪三十三的特科贡士杨鲁丞的故宅,俗称"杨家大院",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风格。

又因院墙四周以条石圈砌有丈余高的石墙,当地老百姓又称之为"石墙院",其复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极具清代川东民居特色,坐南向北,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这里是陈独秀最后的寓居地,也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陈独秀生前居住地。

序言介绍

陈独秀故居位于陈独秀故乡安徽省安庆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内,目前是全国唯一一座陈独秀故居。陈独秀旧居位于重庆江津区西南部的鹤山坪上的石墙院,鹤山坪处于鹤山山脉上,距离江津城区16公里。

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后,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陈独秀先生与高君曼一直居住安庆南门内此洋楼,房产权属陈独秀先生个人,其子陈鹤年(陈哲民)诞生此楼二楼。

陈独秀于1938年来到重庆江津,1939年5月27日应杨家后人邀请由附近的施家大院来到杨家大院(石墙院)帮助整理杨鲁丞的遗著,住在原杨二太太居室,陈独秀此地一直住到1942年5月27日逝世,时间长达4个年头,享年63岁。

在这个院落里,陈独秀抱病写下《小学识字课本》这部近代史上的文字学杰作,用科学的方法将中国文字重新分类("小学"指文字学,类似于《说文解字》)。

在这个院落里,陈独秀"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奋笔写下多篇政论:《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被压迫民族之前途》《我的根本意见》……在这个院落里,他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最终形成了以民主为核心的"最后见解"!

旧居简况

石墙院空空的西厢房共3间,里面有木床两架,书桌一张,小木柜一只,另有几个装书和手稿的藤条箱--都是后来按亲朋和乡邻的回忆复原的,器用简陋。现保存下来的遗物有棕箱、皮箱、衣柜、砚台、铜茶壶、皮包、衣物等共31件。

2000年10月,陈独秀旧居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12月27日,陈独秀旧居陈列馆经过第三次改陈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

石墙院是陈独秀旧居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处未受破坏的原始寓居地。[2]

第三次改陈修缮以《独秀一生》为主题,对环境景观进行了打造,对文物建筑进行了修缮,利用旧居现有建筑进行了重新布展,并扩建了全长3.8公里的陈独秀旧居公路。此次改陈修缮既注重了形式的多样性、生动性,又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丰富性。展览从俄罗斯台湾以及安徽上海等地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史料,通过复原场景、雕塑、绘画及声、光、电等多种表现手段,分七个部分生动、艺术地展示陈独秀一生的主要经历和成就,尤其对陈独秀在江津走过的最后岁月进行了翔实介绍。让人们走近陈独秀,认识陈独秀,并通过他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旅游贴士

陈独秀旧居居门票:0元

陈独秀旧居交通:重庆--江津 菜园坝或陈家坪长途汽车站乘车。票价:22元

江津--陈独秀旧居 江津四不挨乘5路公交车,陈独秀旧居下车。票价5.5元。

北京旧居

北京箭杆胡同陈独秀旧居旧居

陈独秀北京旧居位于东城区箭杆胡同20号(旧时的门牌9号)。在北河沿大街上的智德北巷西头,有一条骑河楼南巷,向南走不多远,路东有一个很窄的过道,这就是改造过的箭杆胡同的残迹了,如今胡同里只剩下一户人家,那就是20号的陈独秀旧居。

旧居门楼并不大,是典型的蛮子门,木门也早已斑驳不堪,好在门墩和门簪还算保留完好。透过紧锁的大门的门缝,依稀可以看见里面乱糟糟的庭院。1917年,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时就住在这里,后来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也从上海迁到这里。近一个世纪以前,这里曾是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等人经常往来的地方。1920年,陈独秀放弃北大每月300块银元的高薪,从这里出发前往上海创建党组织。

差点被拆

箭杆胡同原来与东边一条大街相通,住的居民有六七十户。后来都被拆迁盖大楼啦,东边是民政部,北边是高检院。陈独秀的旧居原来也要拆,由于市文物局不同意,才得以保留下来。

探访指南

陈独秀旧居,2001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是陈独秀1917-1920年在京时的住所。坐3路、8路公交汽车到北池子下即到。

人物简介

陈独秀(公元1879-1942年)原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1915年陈独秀创办并主编《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1917年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1918年冬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他与李大钊等人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先后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犯有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被撤销书记职务,1929年11月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开除党籍。其著作辑为《独秀文存》、《陈独秀先生演讲录》、《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相关视频

重庆抗战史迹·江津篇——陈独秀旧居

江津-陈独秀旧居陈列馆

参考资料

  1. 寻访陈独秀先生安庆相关遗址 , 360搜索 2017-5-22
  2. 陈独秀故居 , 中安在线旅游 200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