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份福德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头份福德祠,是位于台湾苗栗县头份市仁爱里的土地祠,其土地神称为“头份大伯公”。
沿革
此庙香火为光绪十一年(1885年)间由来台湾开采樟脑的粤籍人士携入头份,原为一颗石头,安奉在中山路的茄苳树旁。与一旁的头份石爷庙、头份义民庙为当地信仰中心。学者陈运栋指出,此处旧地名叫“枋坪”,有中港溪支流河道番仔圳流经,为上游漂运木材枋料上岸之处,因北衔北势街,南通南势街,也为头份陆运要冲、商旅聚集之所。
1967年地方人士发起建祠,并雕塑伯公、伯婆神像。
2006年1月10日成立改建委员会,主委徐耀昌,计画将原先建坪20几坪扩大成三间过道式庙宇格局,并合并头份石爷庙。改建委员会并赴苗栗城隍庙,求得土地神留任文疏,同年5月8日出火安座时上告天庭。6月1日举行改建兴工动土大典。同月8日以掷筊方式择定营建包商,包商多达10家,由徐德恩以12支圣筊胜出,打折以666万元承接。 庙方请越南工匠以墨西哥玉石雕刻,包括采坐姿重约2.5公吨的土地公、土地婆、石母娘娘,和站姿重约1吨馀的月下老人,在2007年12月31日进行神像游街。 2009年1月15日进行登龛安座大典。2011年1月9日竣工,落成后占地80坪,为头份规模最大的福德祠。
祭祀
头份福德祠的土地神为枋坪一带的庄头伯公,信众包括连头份上公园一带的三姓埔、埤肚、上发著所、打醮坪、以及下公园一带的组合背、北圳底、盐馆前、市场尾、河背路、井头下、下发著所等处,也都涵盖在内。在头份的土地神中地位最高,庙也称为“头份大伯公庙”。
过去此庙的石母被视为石爷,关于石头从何而来,有说是当年唐山石匠师傅所遗,也有说信徒自河边捡来酷似人身的石像供奉安放在此庙茄苳树下,2003年5月,管委会正名为“头份石母娘娘”。农历四月初七,为该石母娘娘诞辰,庙方会发放红蛋给前往祭拜的孩童。2003年报导,管委会主委林垣辉表示估计全镇至少有五分之一孩童作石母的契子。
当地仁爱里长张家声自2002年5月发愿,固定打扫头份福德祠、头份义民庙、渡船伯公、田头伯公、杨统领庙及宝山乡的一座伯公庙。
因是当地重要信仰中心,每逢初一、十五或重要节庆时,祠内香煙弥漫,于是庙方配合环保局装设细悬浮微粒监测设施,当PM2.5超过浓度值75ppm萤幕即会亮红灯警示。为苗栗最先安装PM2.5监测设施的庙宇。
土地祠
土地庙,又称土地公庙、福德庙或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1949年以前,凡有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土地庙在中国大陆曾由于“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著“改革开放”和开始信仰自由[1] 以后,自1980年前后有蒸蒸日上的恢复民间信仰和社会的逐渐发展,便有一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这些土地庙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的信仰中心,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陆官方和媒体一直密切关注这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就以当时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为借口和理由,来呼吁乡民多关注乡村基础教育,集中精力投资建学校,不要热衷于“迷信”,但仍旧无法破坏民间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区官方就以破除迷信为借口而进行强行拆除,这股土地庙信仰复兴的热潮最终还是被大陆官方镇压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后,几乎每乡至少有一处或多处,其数量分布因地而异。台湾因为拥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当多的土地庙;据官方的调查,其数量超过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爷”,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般称为“大伯公”。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神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属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也是与人民较亲近的神祇。
土地庙的造型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祠,现今台湾甚至有工厂开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产,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中国大陆土地庙
潮汕土地庙
土地神在潮汕俗称为伯公。土地庙亦称伯公庙或写作福德老爷庙、福德古庙。每家每户家中都会有伯公神位,商铺也不例外。伯公庙规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为普遍,田野、山岭、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