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田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田豫
田豫
振威將軍
領并州刺史
假節
國家 三國
時代 漢末三國
姓名 田豫
字國讓
封爵 長樂亭侯
出身地 漁陽雍奴
出生 171年
逝世 252年

田豫(171年-252年),字國讓,漁陽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區東北)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初從劉備,因母親年老回鄉,後跟隨公孫瓚,公孫瓚敗亡,勸說鮮于輔加入曹操。曹操攻略河北時,田豫正式得到曹操任用,官至護匈奴中郎將、振威將軍、領并州刺史,歷任穎陰、郎陵令、弋陽太守等。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地方任職,尤其以鎮撫北方外族之功績聞名。

後來田豫常年鎮守曹魏北疆,從征代郡烏桓、斬骨進、破軻比能,多有功勳;也曾參與對孫吳的作戰,在成山斬殺周賀,於新城擊敗孫權。官至太中大夫,封長樂亭侯。年過七十就自以年老居位有罪而堅持退休,其一生奉行儉素不收別人送的財寶之事都為人所稱。 有一子田彭祖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劉備投奔公孫瓚,田豫當時年紀還小,自己託身於劉備,劉備非常看重他。劉備任豫州刺史後,田豫以母親年老為理由請求回鄉,劉備涕泣着與他告別,說:「只恨不能與君一起建立大業。」 公孫瓚命田豫為守東州縣令,公孫瓚的部將王門背叛公孫瓚,為袁紹率領一萬餘人前來進攻。眾人恐懼,準備投降。田豫登上城牆對王門說:「你受到公孫將軍厚待,卻離開他,想必有不得已的原因;如今卻回來為敵,這才知道你是個犯上作亂的人。人們雖然只有提瓶打水的才智,也知道守護自己的瓶子。我已接受了公孫將軍的委任,你為什麼不趕緊來進攻?」王門慚愧地退走了。公孫瓚失敗後,鮮于輔為屬下官民所推重,代行太守之事,他與田豫素來關係很好,任命田豫為太守府長史。 當時群雄並起,鮮于輔不知依從誰好。田豫對鮮于輔說:「最終能夠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曹操。應該趕緊投奔他,不要等着以後遭禍。」鮮于輔聽從了他的建議,因而受到曹操的重用和封官、尊寵。曹操召田豫為丞相府軍謀掾,任命為穎陰、郎陵令,遷升為弋陽太守,所到之處,都得到很好的治理。

北征代郡

田豫1.jpg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四月,代北烏桓無(能)臣氐等反叛,鄢陵侯曹彰征討代郡,以田豫為相。軍隊進抵易水北岸,烏桓埋伏下騎兵偷襲,軍人亂成一團,不知如何是好。田豫根據地形,用戰車圍繞成圓形戰陣,弓弩手拉滿弓守在裡面。胡人攻不進來,便潰散了。大軍乘勢追擊,大破烏桓軍。田豫於是揮兵前進,擊敗前來支援烏桓的鮮卑軍隊,軻比能逃往塞北, 平定了代郡,這些都是田豫謀劃的。

又遷升為南陽太守。先前,郡里人侯音反叛,率眾數千人在山中作盜匪,給南陽造成極大禍患。前任太守收捕了侯音的黨羽五百餘人,上表奏請全部處死。田豫召見全體在押囚犯,加以安慰曉諭,為他們指明悔過自新之路,打開刑具,一次全部釋放。各位囚犯都叩頭感恩,希望為田豫效命,當即互相轉告,各部盜賊一天之內便都解散了,郡中得以清靜安定。田豫如實向上匯報,曹操予以表揚。

威震北疆

魏文帝初年,北方的遊牧民族強盛,侵擾邊塞,朝廷於是任命田豫為持節、護烏丸校尉,牽招、解俊同為護鮮卑校尉。從高柳以東,濊貊以西,有鮮卑人數十個部落,比能、彌加、素利分割地區加以統領,各自有自己的地界;他們共同立下誓言,都不得把馬賣給中原人。田豫認為,胡人聯合在一起,對中原朝廷不利。於是先挑撥離間他們,讓他自相仇視,互相攻殺。素利違反盟約,把一千匹馬送給官府,因而遭到軻比能的攻擊,向田豫求救。田豫擔心因此互相兼併,造成更大的危害,認為應該救助善良、懲治兇惡,向各部族顯示威信。於是單獨率領精銳士兵,深入到胡虜控制的地區,胡人很多,在官兵前後進行抄掠,截斷退兵之路。田豫遂率軍挺進,距胡人十餘里時,紮下營寨,收集許多牛馬的糞便燒了起來,從另外一條路撤走了。胡人見煙火不斷,以為田豫的軍隊還在,便離去了,走了數十里之後;才發現田豫已撤走。他們又追擊田豫至馬城,將其重重圍困,田豫嚴密防守,令司馬樹立起旗幟,奏起鼓樂,率步騎兵從南門殺出,胡人把注意力集中到哪裡,便向哪裡攻擊。田豫則率領精銳騎兵從北門沖了出來,擂鼓呼叫衝殺,兩面發起衝擊,胡人措手不及,陣腳大亂,都丟棄弓、馬逃走了。田豫率兵連擊二十餘里,胡人的屍體布滿了原野。

此後,烏丸王骨進對官府不恭敬,田豫到塞外調查,自己僅率領百餘人到了骨進的部落中,骨進出來迎接拜見,田豫命令手下人將骨進斬首,又公布了他的罪惡,以號令其部眾。骨進的部眾者恐懼不敢行動,田豫便以骨進的弟弟統領其部眾。從此後,胡人嚇破了膽,[1]

山賊高艾,有部眾數千人,四處搶劫抄掠,在幽、冀西州為害,田豫引誘鮮卑素利部殺死高艾,將其首級送到京城。朝廷封田豫為長樂亭侯。他擔任護烏丸校尉九年,統治少數部族,對兼併者予以壓服,對豪強者使其離散。凡是逃走的奸邪之人,為胡人出謀劃策不利官府的,田豫都挑撥離間他們之間的關係,使他們的兇惡陰謀不能得逞,聚居在一起卻不得安寧。田豫的計劃還沒有完全實現,幽州刺史王雄的黨羽欲圖讓王雄擔任領烏丸校尉,因此詆毀田豫擾亂邊境,為國家生事。朝廷於是把田豫調任汝南太守,加官為殄夷將軍。

襲殺周賀

太和六年(232年),公孫淵在遼東反叛,魏明帝要征討他,卻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中領軍楊暨推舉田豫,於是使田豫以本官統帥青州的各路軍隊,假予符節,前往討伐。正值吳國派使臣周賀等與公孫淵相勾結,明帝認為賊人眾多,又要渡海,詔令四豫停止出兵。田豫估計,賊人船隻將要返回,正是年底風急的季節,一定懼怕風高浪大,東面又無岸可依,肯定要到成山。成山沒有藏船的地方,只好依傍岸邊行進。他觀察好地形,在各個山島的險要之處,布置軍隊防守,他親自到成山,登上漢武帝所建的樓觀。賊人返回時,果然遇到大風,船隻都觸山沉沒,飄蕩到岸邊,無處逃竄,全為田豫布置的將士俘虜。當初,各位將領都笑他在空地等待賊人,及至賊人慘敗,都爭相執行他的計劃,請求入海奪取飄泊的敵船。田豫恐怕敵人在陷入窮途末路時,會拚死反抗,但將領都不聽他的命令。當初,田豫以太守的官職統帥青州軍隊,青州刺史程喜心中不服,在進行部署時,多與他意見不一致。程喜知道明帝喜歡明珠,於是秘密上奏說:「田豫雖然立下戰功,但是軍令鬆弛;得到了許多珠寶器物,都發放給官兵而不交納給官府。」因此,[2]

=新城破吳

青龍二年(234年)六月,孫權號稱統帥十萬大軍,攻打合肥新城。征東將軍滿寵聞訊後,準備率兵前去救援。田豫說:「敵人竭盡全力大舉出動,不只是為了爭奪小利,他們是要藉助攻打新城以引誘我出動大軍。應該聽任他們攻城,挫敗他們的銳氣,不應該與他們爭高低。他們攻新城不下,士兵必然疲憊;等其疲憊之後,我們再出擊,可大獲全勝。如果敵人知道我們的計劃,就不會再攻城,必定會自動退走。我們若現在進兵,正中了他們的詭計。此外,大軍出動的方向,應該使人難以預料,不應該讓軍隊自己籌畫。」田豫都予以上奏,明帝表示同意。敵人只得退走了。後來吳軍又來侵擾,田豫前往抵禦,敵兵立即退走。許多軍士深夜驚喊:「敵人又來了!」田豫安臥不動,對眾人下令說「敢行動者處死」。此後,果然不見敵兵。

情安鐘漏

景初(237年—239年)末年,朝廷增加田豫的食邑三百戶,加上先前所封,共五百戶。 正始(240年—249年)初年,田豫遷升為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加官振威將軍,領并州刺史。境外胡人聞知他的威名,相繼來朝貢獻。他所管轄的并州界內清靜安寧,百姓都歸心於官府。又被徵召為衛尉。多次請求退職,太傅司馬懿認為田豫年紀正壯,下書告諭不予同意。田豫覆信說:「年紀已經七十歲而占據着官位,猶如滴漏已經漏盡,鐘聲已響完,而黑夜卻還沒有結束,這是罪人啊。」於是堅決稱病辭職。朝廷拜他為太中大夫,仍領取九卿的俸祿。 田豫晚年,與中書令孫資交好。當時他因年邁患病居家,多受孫資的照顧。 嘉平四年(252年),田豫去世,享年八十二歲。[3]

軼事典故

田豫不受懷金.jpg

不受懷金

田豫生活儉樸清貧,朝廷給他的賞賜都分發給部下將士。每次胡人給他個人送來禮品,都登記好收入官府,從不拿到家裡,因此他家中常常貧困。他雖然性情孤傲,與他人很少來往,但人們都很看重他的節操。嘉平六年(254年)朝廷下詔追思並褒獎徐邈、胡質和田豫,賜三人家室二千斛谷和三十萬錢,並布告天下。 唐代李翰所撰《蒙求》中有「田豫儉素」一語。

人物評價

劉備: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 曹芳:故司空徐邈、征東將軍胡質、衛尉田豫皆服職前朝,歷事四世,出統戎馬,入贊庶政,忠清在公,憂國忘私,不營產業,身沒之後,家無餘財,朕甚嘉之。 陳壽:①豫清儉約素。②田豫居身清白,規略明練。牽招秉義壯烈,威績顯著。……而豫位止小州,招終於郡守,未盡其用也。 李重:近自魏朝名守杜畿、滿寵、田豫、胡質等,居郡或十餘年,或二十年,或秩中二千石假節,猶不去郡,或還不易方,此亦古人苟善其事,雖沒世不徙官之義也。 李世民:馮異崇讓,功披荊棘。田豫知止,情安鐘漏。前史稱其高致,昔賢以為美談。 解縉:暴寇之來,必慮其強。善守勿應,若李廣、田豫類此。 王歆:誰謂劉備不遇俊才,惜田豫遇而不能得用也。英雄得勢,亦須得時,君臣相知,良有緣也。豫之名,不傳於民間,而按其史跡,御伍之才,用兵之能,可與滿寵、郭淮等比類,陳壽將之並傳,宜也。

為官清廉

曹魏政權的一名重要官員。他既具軍功,又居官清廉,體恤民癀,為當世所稱道。《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讚揚說:田豫"清約儉素,賞賜皆散之將士,每胡狄私遺,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貧匳。雖殊類咸高豫節[4]

演義描寫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田豫於第一百零三回登場。蜀相諸葛亮聯吳伐魏,吳主孫權三路發兵,陸遜率眾取襄陽。曹叡令田豫等引兵三路救援,吳軍敗退。

參考資料

  1. 田豫的聲威震動沙漠。
  2. 田豫的功勞沒有受到獎賞。
  3. 其子田彭祖繼承了他的爵位。
  4. 楊敏之. 中國歷代反貪全書. 湖南大學出版社. 1996 [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