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何澂 字竟山,浙江山陰(今紹興縣)人,宦游福建,曾為王凱泰幕客。

何澂
別名 字竟山
出生年 不詳
死亡年 不詳
教育背景 詩人
出版作品 《臺灣雜詠合刻》


生平

同治十三年(1874)因牡丹社事件,日本窺伺臺灣,東南有警。光緒元年(1875),時沈葆楨臺灣海防,五月福建巡撫王凱泰牡丹社事件奉旨來臺,以巡撫王凱泰勵行清苦,心思縝密,開山撫番諸大役,宜以任之,乃奏請以巡撫福建移駐臺灣,經理番社起釁事宜,何澂以知府奉檄隨營,處理撫署文案。暇則與王凱泰舉人馬子翊等相唱和,各得〈臺陽雜詠〉、〈續詠〉等作,皆委由何澂保管。十月,王凱泰內渡,遽然逝世,何澂滯留臺灣。光緒三年(1877),何澂與汪序東林鶴蓀馬清樞等人在臺唱和,見馬清樞〈臺陽雜興〉三十首,何澂作〈臺灣雜詠〉二十四首。何澂返陸後,在光緒七年(1881)將王凱泰舊作、馬清樞〈臺陽雜興〉及自作〈臺灣雜詠〉合刊出版,稱《臺灣雜詠合刻》,與雍正年間之巡台御史夏之芳所作後先輝映,傳播藝林。[1]

〈臺灣雜詠〉為七言律體,風格典重,內容往往觸及時事、歷史、地理。王凱泰首倡雜詠,作品幾前附序,詩有注文,因其意在補述,遂在注文極下工夫,引起評家的注意。龔顯曾作〈序〉,便說:「詩成自注,格非竟創;事靡不搜,典足參故。」[2]

七言律詩

臺陽雜詠 其十三(淸·何澂)[3]
馬子翊廣文作臺陽雜興三十首,余見之技癢,因就廣文詩所未及者得詩二十四首。

遑論宋士與金民[4],平埔高山迥不倫[5]
憑著刺桐花紀歲[6],每刳大樹腹藏身[7]

生涯林莽惟[8]搜鹿,事業箕裘在殺人[9]
我聽番歌疑梵韻,手牽足頓別傳神[10]

  1. (張子文)
  2. (江寶釵撰)
  3. 此組詩收於王凱泰《臺灣雜詠合刻》。
  4. 作者註:「臺灣番種,或云宋時零丁洋之敗遁亡而至,或云金被元滅浮海為颶風飄至,皆不足信。」
  5. 作者註:「平埔多『熟番』,高山多『兇番』。」
  6. 作者註:「番無年歲,以刺桐花開為一年。」
  7. 作者註:「北港『王字番』死後,刳大樹,以尸入其中,仍以樹皮包裹;隔年膠合無縫,枝幹蒼翠勝常。子孫常以牲牢祀之。」
  8. 編者按:「惟」字賴子清《臺灣詩海》作「為」,應誤。
  9. 作者註:「生番以殺人為遵祖制。」
  10. (作者註:「番眾牽手成圍、頓足而歌,聲似梵韻。」此詩又載賴子清《臺灣詩海》、丘麟翔〈南瀛詩苑〉(《南瀛文獻》三二期,1987年)。編者按:賴子清《臺灣詩海》題作〈高山族〉;〈南瀛詩苑〉題作〈台灣雜詠〉)。(江寶釵編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