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克洛德·西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克洛德·西蒙 (著名小說家)
出生 1913年10月10日
原法屬殖民地馬達加斯加島
國籍 法國
別名 Claude Simon
職業 小說家
知名於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85年)
知名作品 《弗蘭德公路》
《風》
《作假者》

克洛德·西蒙(法語:Claude Simon,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法國新小說派代表作家,198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及成名作《弗蘭德公路》。1913年10月10日生於原法屬殖民地馬達加斯加島,在1985年因"在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描寫中,把詩人、畫家的豐富想像和對時間作用的深刻認識融為一體"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使法國和世界文學界深感震驚和意外。因為評論界一向是把羅伯推崇為一流派的首領,娜塔麗·薩洛特米歇爾·布托位居第二、第三,西蒙一向是位居第四的。西蒙不僅熱衷於文學創作,還熱心當代社會問題。西蒙一 生中共創作20多部小說。他的處女作《作假者》出版於1945年,第一部重要作品《風》發表於1957年,此後他進入創作高峰期。[1][2]

個人概況

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1913- 2005),1913年10月10日生於原法屬殖民地馬達加斯加島。他不到1歲時,出身行伍的父親在一次戰役中陣亡。母親攜子返回法國,在南部朗格多克·魯西永大區的貝爾皮尼昂市居住下來。西蒙未滿11歲時,母親故世。他隨後由祖母撫養,遷往巴黎。在巴黎市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學畢業後,他就讀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1933年他放棄去海軍學校的機會,跟立體派畫家安德烈·洛特學繪畫。1936年西蒙抱着支持西班牙政府的立場趕赴巴塞羅那,時值西班牙政府跟叛亂部隊進行激戰,這場殘酷的內戰對他的一生影響很深。二戰爆發後,西蒙應徵入伍,作為騎兵團的一員,1939年參加加默茲戰役,並於當年5月被德軍俘虜。5個月後,他越獄回國參加地下抵抗運動。戰後,他遊歷了許多國家,並從1946年開始定居在比利牛斯山脈,一邊種植葡萄,一邊從事寫作。

西蒙不僅熱衷於文學創作,還熱心當代社會問題。除早年趕赴西班牙外,他在1983年與其他文學界藝術家聯名寫信共同表達對"大國軍備競賽"的擔憂。1996年,他又與其他8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道呼籲儘快解決逼迫"兒童性賣淫"的犯罪問題。針對這種社會現狀,西蒙表示,任何方式的言行都比保持沉默有益。

主要貢獻

"新小說"是現代派文學中的一個流派。風靡於20世紀50、60年代,主要有4個代表作家:阿蘭·羅伯·格里耶娜塔莉·薩洛特米歇爾·布陶克洛德·西蒙。另外還有瑪格麗特·杜拉斯等作家一度也被認為屬於新小說派。此前在上個世紀30年代,這種創作風格已經在出現在法國著名作家娜塔莉·薩洛特的筆下。

"新小說"流派反對傳統的小說創作方法,主張作家擺脫固有的道德觀念和思想感情,打破傳統小說對時空結構和敘述順序的限制,採用意識流和虛實交錯、時空顛倒等手法,對物的世界進行純客觀的描繪。這類小說迴避社會問題,重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歐洲和世界曾產生較大的影響,到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衰落。新小說派不是一個自覺的、有組織的流派,每位作家在創作上各有特色。

在新小說派作品的寫作手法上,西蒙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此前的習畫經歷對小說創作頗有影響。《大酒店》是克洛德·西蒙第一部嘗試文字與畫相結合的作品。《大酒店》里只有幾個面目模糊的人物,看不到明白的情節脈絡。整個小說內容無頭無尾,但是片斷情節有聲有色。西蒙向讀者講述的不是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而是朦朧飄忽的印象。小說中,詞與標點等組成和諧,給人以視覺厚度。

西蒙一生中共創作20多部小說。他的處女作《作假者》出版於1945年,第一部重要作品《風》發表於1957年,此後他進入創作高峰期,幾乎每年有作品問世。戰爭經歷直接促成了他在1960年創作出了經典小說《弗蘭德公路》並於當年獲得"新潮文學獎",創作手法別具一格的《大酒店》問世於1962年,隨後在1967年和1969年他又著完了《歷史》和《法薩爾之戰》,其中《歷史》在1967年榮獲"梅第西文學獎"。上世紀60年代這4部傑作使他在法國文壇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1970年和1971年他又創作了《盲人奧利翁》和《導體》, 《三聯畫》和《家事詩》在1973年和1981年與讀者見面。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他的作品《植物園》在1997年出版。

西蒙曾在1968至1970年間擔任法國5大文學獎之一的"梅第西文學獎"評委會成員。1985年,時年72歲的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標誌着法國"新小說派"的藝術成就得到國際文壇的肯定。西方評論家把他看作最富於"現實主義傾向"的出色小說家。

"法國文壇失去了一位最偉大的作家"

克洛德·西蒙才華橫溢,但處事低調。按照作家生前的習慣,其逝世的消息於9日公布於眾。

對於他的逝世,法國總理德維爾潘評價稱,"法國文壇失去了其中一位最偉大的作家"。德維爾潘表示,西蒙作品文筆獨特,其小說極富個性地向世人展現了上個世紀的驚人歷史畫卷,而西蒙正是見證了上一世紀的人類戰爭與暴力。法國文化部長雷諾·當諾迪歐·瓦布爾表示,作為法國"新小說"流派的代表作家,西蒙無論在法國還是在世界上都享譽文壇。

"新小說"進入中國的高潮開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西蒙的作品也是在此年代才被翻譯介紹到中國。中國出版的《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叢書》收錄了西蒙的傑作《佛蘭德公路》,該作品與阿蘭·羅伯 格里耶的《橡皮》一起,成為中國創作評論界在談論法國"新小說"流派時無法繞過的兩部作品。一代名家終有逝,但其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創作遺產。

創作經歷

西蒙已發表作品二十多部,主要是風格獨特的小說。他在文學創作上所經歷的道路,可說是當代法國文學發展與創新的一個縮影。根據多數評論家的意見,他的創作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作假者》 (1945)、 《鋼絲繩》(1947)和 《格里佛》 (1952)是西蒙文學創作第一階段中最早的三部作品,採用的基本上是傳統手法。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他的 《春之祭》 (1954)的發表,是他創作傾向發生變化的開始,而《風》(1957)和《草》(1958)的相繼發表,則進一步加強了西蒙反傳統的現代派傾向,這是他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一個轉折點。

六十年代,西蒙的創作進入第二階段。而這一切都是通過主人公散亂的回憶再現的。作品最大的特點是詩與畫的結合,作者力求以繪畫的空間性來替代傳統小說的時間性,用意識流的主觀時空和巴洛克式的螺旋結構把現實、回憶、感受、想像等都融為一體,使小說和繪畫一樣具有共時性和多樣性,從而反映出這個萬花筒般的大千世界。

繼《弗蘭德公路》之後,第二階段的作品還有以作者參加西班牙內戰時的感受為基礎的《豪華旅館》 (1962),以世事滄桑、時光無法留住為主題的《歷史》(1967)以及文體有所改變、色彩更加斑斕的《法爾薩魯斯之戰》(1969)。這四部作品的問世,表明西蒙已在探索的道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他的獨特風格已趨成熟。

西蒙文學創作道路的第三階段,主要是指七十年代以後,寫有小說《雙目失明的奧利翁》 (1970)、 《導體》(1971)、 《三折畫》 (1973)、 《事物的教訓》 (1975)、 《農事詩》 (1981)、 《洋槐樹》 (1989)和回憶錄式小說 《植物園》(1998)、 《有軌電車》(2001)等。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文字的歷險",如新小說理論家讓·里加杜所說:"小說不再是人生冒險經歷的敘述,而是文字與形式的探索冒險。"作品有着色彩斑斕的畫面,樸素深邃的哲理,豐富多彩的比喻,細緻入微的描寫,詩畫結合,光影交織,不愧是一部新小說派的經典佳作。

主要作品

《分離》

《腳印》

《女人們》

《發現法國》

《傳統與革命》

《小說的描寫與情節》

《藝術愛好者的畫冊》

《小說的逐字逐句》

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

五十年代末,克洛德·西蒙開始引起文壇認真的注意,這時正是被稱為"新小說"的文學流派盛行時期。這一派的作家與傳統小說的規則決裂,拒絕遵從規定一篇小說必須具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情節而且按照清楚連貫的時序來展開敘述。新小說派的作品看起來像是用語言文字剪輯的蒙太奇或拼貼畫,其寫作範圍是記憶領域和表面上自由隨意的聯想。不同時期的回憶材料片段是根據內容或情感的呼應聯繫而組合起來的,而不是根據連續開展的正常時間順序。造型藝術的影響是明顯的。在一個形象中同時出現全部的組合元素,而對這些聯為一體同時表現的元素相繼而來的感知,是通過讀者或觀眾從感情上參與的創造性活動而實現的。 在西蒙的小說中我們首先是通過語言和記憶看到生命的成長、創造的活力和堅韌力,通過我們似乎不是其主人而是其工具的語言文字和敘述使現在和過去復甦起來並具有靈魂和生命。西蒙的小說藝術可以視為活在身上的某種東西的表現,不管是否願意接受,是否理解,是否相信--這就是某種懷着希望的東西,儘管生存的環境充滿各種殘酷和荒謬的事實,這一切是如此清晰、深刻、豐富地表現在西蒙的小說中。

克洛德·西蒙先生:

要能夠理解您的小說特色,必須是能同時既是畫家又是詩人那樣地工作。在如此短促的有限的時間中,我不得不局限於做另一種工作:那就是匯報--而且做得相當抽象和簡略。要是我能好歹達到表示出您的作品在一個讀者身上喚起的崇高的敬意,那我就心滿意足了。

在這裡,代表瑞典學院請您接受欽佩和最熱忱的祝賀。

最後請您從國王陛下的手中接受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學院常務秘書拉爾斯·吉倫斯坦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