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角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六角莲(学名:Dysosna pleiantha (Hance) Woodson)是小檗科鬼臼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0-60厘米,有时可达80厘米。根状茎粗壮,横走,呈圆形结节,多须根;茎直立。叶近纸质,对生,盾状。花梗长2-4厘米,常下弯,无毛。浆果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约3厘米,直径约2厘米,熟时紫黑色。花期3-6月,果期7-9月。
分布于中国台湾、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和河南。生长于海拔400-1600米的林下、山谷溪旁或阴湿溪谷草丛中。 根状茎供药用,有散瘀解毒功效,主治毒蛇咬伤,痈、疮、疗、痨以及跌打损伤等。根状茎及根有毒。叶形美观,适合公园的林下荫蔽处栽培,也可盆栽观赏。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0-60厘米,有时可达80厘米。根状茎粗壮,横走,呈圆形结节,多须根;茎直立,单生,顶端生二叶,无毛。叶近纸质,对生,盾状,轮廓近圆形,直径16-33厘米,5-9浅裂,裂片宽三角状卵形,先端急尖,上面暗绿色,常有 光泽,背面淡黄绿色,两面无毛,边缘具细刺齿;叶柄长10-28厘米,具纵条棱,无毛。 花梗长2-4厘米,常下弯,无毛;花紫红色,下垂;萼片6,椭圆状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2厘米,宽约8毫米,早落;花瓣6-9,紫红色,倒卵状长圆形,长3-4厘米,宽1-1.3厘米;雄蕊6,长约2.3厘米,常镰状弯曲,花丝扁平,长7-8毫米,花药长约15毫米,药隔先端延伸;子房长圆形,长约13毫米,花柱长约3毫米,柱头头状,胚珠多数。浆果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约3厘米,直径约2厘米,熟时紫黑色。花期3-6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400-1600米的林下、山谷溪旁或阴湿溪谷草丛中。属半荫生植物,喜凉爽润湿,在相对湿度大,日照少,降雨充沛的气候条件下利于生长,怕强光照射和干旱。适宜在疏松、肥沃的壤土中生长。生长适温16-28℃。 [1]
主要价值
- 药用:六角莲的药用部位是根茎,性平,昧苦、辛,有毒;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瘀消肿的功效;用于痈肿疗疮,瘰疬,咽喉肿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常用量6-12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浸酒涂敷。
- 观赏:六角莲叶形美观,适合公园的林下荫蔽处栽培,也可盆栽观赏。
多图
保护级别
被列入中国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致濒原因
自然繁殖率低,生长缓慢:六角莲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以自然分蘖进行营养繁殖和通过形成种子进行有性繁殖两种方式进行繁衍。分蘖苗需受到外力碰伤或人为切割时,才能长出新苗,发育成植株,一般要3-5年时间。野生八角莲结实较少,有些果实在未成熟之前就被虫鸟采食,其次由种子发育成供药用植株需要8年以上时间。 野生资源的过度采挖:六角莲为民间常用的传统名贵中草药,尤其因它的有效成分鬼臼毒素的抗癌作用而遭到各地药农、山区居民、游客等滥挖乱采。六角莲的野生资源已十分稀缺,临近枯竭。 生长环境的破坏:六角莲对生长环境条件要求比较苛刻,常生于相对湿度大,日照少,降雨充沛的山谷或山坡杂木林下,而森林资源的急剧萎缩使得六角莲资源也跟着减少,同时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了整个环境的变化,也直接威胁到六角莲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保护措施
增强保护意识,建立保护区:通过加强完善中国野生生物资源保护法,以及社会传媒的宣传作用,呼吁人们提高野生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建立六角莲的野生资源保护区,减少人为的破坏。
通过先进人工技术快速繁殖:六角莲根状茎上密生的多数细长须根也具有繁殖能力, 而且六角莲的有效成分鬼臼毒素也存在于这些须根中, 研究表明其组织培养品和野生品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只是含量低于野生品,可以运用人工无土栽培技术,快速繁殖这些须根。这种方法生长迅速,采用无菌培养,无须农药和化肥,绿色环保,还有只培养它的药用部位,既提高了培养效率,又增大了经济效益。
药用价值
六角莲 根状茎供药用,有散瘀解毒功效,主治毒蛇咬伤,痈、疮、疗、痨以及跌打损伤等。根状茎及根有毒。
其主要化学成分之一鬼臼素为一系列人工合成抗癌新药(如VP-16、VM-26等)的前体。
园林用途
六角莲在南方可露地栽培。宜植于公园假山隙间、林下的阴湿之地。也可盆栽观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