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馮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馮溥

{{{國家}}}
族裔 漢族
出生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
逝世 康熙三十年(1692年)
出身

順治四年丁亥科進士出身

馮溥(1609年-1692年),孔博易齋,山東青州府益都縣(今臨朐縣)人。初政治人物。

生平

生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順治四年(1647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編修,累遷秘書院侍讀學士經筵講官[1]。順治十六年(1659年),擢吏部侍郎[2]

康熙初,停各省巡按,吏部尚書阿思哈、侍郎泰必圖議設公廨,馮溥反對,與泰必圖爭執[3]。時鰲拜等輔政大臣專擅朝政,驕橫跋扈。馮溥「持正不阿」,屢陳大策。擢刑部尚書。康熙十年(1671年),拜文華殿大學士[4]。屢次以衰老多病請求退休,吳三桂反,兵政繁雜,馮溥不敢再言。康熙十七年(1678年),福建平定,馮溥以年屆七旬為由,再次申請,為康熙帝慰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獲准以原官致仕。《太宗實錄》修成,加太子太傅。康熙三十年(1691年),馮溥卒於青州。諡文毅[5]

遺蹟

馮溥致仕時,將自己在京師居住的萬柳堂捐出[6]清聖祖賜予其青州府故明衡王府花園。馮溥為其起名「偶園」,在今青州市偶園路,現已闢為公園。

文學

聊齋志異·卷十二》載馮溥家殺豬發現轉世秦檜之奇事[7]

人物評價

他還屢陳富國安民之策。在軍事上,他指出,古時邊防將士不帶家口,到期輪換。今皆攜家眷,十萬之師,便有百萬之眾,不僅物資供應困難,而且將士為家室所累,一旦軍情緊急,很難令到即行,應當改變將士攜着戌邊的狀況。在任命官員上,他指出當時吏部選人規定年限的弊端,主張選官授職,不應僅按資歷,而應重視對其真才實學的考察。康熙八年(1669),江南發生捕役誣陷良民,並施刑致死一事,他上疏建議,為使百姓安居樂業,要省刑、薄稅。因馮溥所獻之策,皆切中時弊,多被採納,成為康熙所倚重的朝臣,所以在他64歲上疏乞休時,康熙帝仍不批准,曰:"卿六十四歲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直到74歲才准他致仕歸鄉,並賦詩相贈。足見馮溥在清初政壇上的地位。就文學成就而言,不在其詩文曲賦,而在於他培養簡拔人才,為清初詩文復興,做出了貢獻。世傳他愛才如命,一遇賢才,便竭力薦拔,多為文人敬重。據《臨朐縣誌·馮溥傳》載:"康熙十八年(1679),(溥)為會試正考官,適詔試博學鴻儒,溥所薦法若真,曹溶、施閏章,沈珩、葉舒崇、曹禾、陳玉王基、、米漢雯等,各授侍讀編修。""而毛奇齡、朱彝尊、陳維崧,一時皆出其門下。"王士禎自稱其"門下士",一大批有才之士,清初文壇的領軍人物,多因馮溥薦舉而得重用。所以高珩在《佳山堂集序》里說:"千載一時,而側席幽人,風雲蔚起四漲,人才一時羅之金門玉堂中。"因而"天下之士,歸之如魚龍之趨大壑"。清初一大批新詩人的出現和清初詩壇的再度繁榮,不能不說與馮溥慧眼識才和擢拔有關。他的《佳山堂集》刊行時,為其作序者多達22人,多為其門生,足見其在清初文壇的重要地位。馮溥有《佳山堂集》19卷傳世。其詩承家學詩風,作詩不求雕琢鋪華,而有幽雅淡泊之氣,論馮溥詩者,多舉他的邊塞詩為例:"十月風吹塞角哀,行人泣望李陵台。飢鳥啄雪群孤立,此代曾淹異代才!"(《再寄李吉津遼四首》其一)此詩對清統治興者動眾、勞民傷財,蘊含譴責之意。詩調蒼勁悲涼,悽惋動人。故施閏章在《佳山堂集序》中評其詩曰:"出入三唐、樂府,五言古尤有漢魏遺風。其憂時愍事,不無小雅悽惻之言,而讀之蒼然!"此論十分確切。他的田園詩也寫得清新可人。如《冶湖四首》其一:"竹里柴門傍水潭,冶湖風物似江南。龍吟湫老生雲窟,僧梵鍾沉對石龕。花徑不除無客至,村醪小試帶朝酣。支筇到處聽啼鳥,偶值鄰翁即快談。"總起來看,馮溥的詩雖非上乘之作,但他主張詩歌要吟詠"真性情",卻是繼承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在他的門人為其《佳山堂集》作的序中,對這一點都大加推崇和讚揚。陳玉王基、說:"夫子之詩求之性情,已工。"毛端士說:"夫子起而振衰,式靡為狂潤砥柱。調尚正聲,體從大雅,必凌宋鑠元,而宏音亮節,依然漢魏三唐之遺響矣!"門生評宗師,可能誇飾,但馮溥薦舉人才,並有大量的詩作,為振興清初詩壇,起了重要作用卻是不爭的事實。 關於馮溥的野史傳聞很多,毀譽不一,如在青州臨朐一帶流傳很廣的關於"伙巷街"的傳說。據說,馮溥在京城為官時,家中壘牆與鄰居房氏發年矛盾,兩家為爭地基,互不相讓。馮府家人修書一封,讓馮溥出面講話,溥抄明人張英詩一首寄回,詩曰:"千里寄書為打牆,讓他三杆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後馮家主動讓步,房家也退讓三杆,兩家之間,辟出一條小巷,人稱其為義和巷,即今青州城裡的伙巷街。再如康熙娶妹的傳說。康熙欲娶其妹,眾群臣皆曰不可,惟馮溥答曰:"亦可,亦不可。兄娶其妹,則不可;若使公主為臣之螟蛉義女,則可也!"於是康熙帝拜溥為相國,是為"馮國老"。論此事者多譏馮溥奸滑。民間有很多關於馮溥及其後人的軼聞,毀譽參半。馮溥官至極品、位高權重,為官圓滑,又善斂財,特別是他以明士而入清廷為官,為當時有氣節者鄙之,其後人也有不檢點者,所以對馮溥貶褒不一。

視頻

馮溥教子

參考資料

  1. 《清史稿·卷250》:馮溥,字孔博,山東益都人。順治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遷秘書院侍讀學士,直講經筵。世祖幸內院,顧大學士曰︰「朕視馮溥乃真翰林也!」
  2. 《清史稿·卷250》:十六年,擢吏部侍郎。會各省學道缺,部郎不足,以知府補之。已,會禮部議奏,時尚書孫廷銓、侍郎石申並乞假;給事中張維赤因劾溥徇私,溥疏辨。上曰︰「朕知溥不為也!」置勿問。明年,京官三品以上自陳,忽嚴旨黜滿尚書科爾坤及兩侍郎,獨留漢官在部。溥與廷銓疏言︰「部事滿、漢同治,今滿臣得罪,漢臣安得免,乞並黜。」詔供職如故。
  3. 《清史稿·卷250》:康熙初,停各省巡按,議每省遣大臣二人廉察督撫。吏部尚書阿思哈、侍郎泰必圖議設公廨,頒冊印。溥謂:「國家設督撫,皆重臣。今謂不可信,復遣兩大臣監之。權既太重,勢復相軋,保無屬吏仰承左右啟隙端?」泰必圖性暴伉,聞溥言,恚,瞋目攘臂起。溥徐曰︰ 「會議也,獨不容吾兩議耶?且可否自有上裁,豈敢專主?」疏入,上然溥言,事遂寢。御史李秀以考績黜,後夤緣得復官,劾溥為故相劉正宗黨,主銓時違例徇私,溥疏辨,嚴旨責秀誣訐。六年,遷左都御史。內閣有紅本,已發科鈔,輔臣鼇拜取回改批。溥抗言︰「本章既批發,不便更改。」鼇拜欲罪之,上直溥,戒輔臣詳慎。盛京工部侍郎缺,已會推,奉旨以規避者多,不旬日三易其人。溥疏言︰「王言不宜反汗,當慎重於未有旨之先,不當更移於已奉旨之後。」首輔班布爾善寢其奏,上聞,取溥疏覽之,稱善,飭部施行。
  4. 《清史稿·卷250》:八年夏,旱,應詔陳言,請省刑薄稅。……下戶、刑二部議。刑部議,承審強盜、人命重桉,限一年速結,不得牽累無辜,督撫及承審官隱漏遲延皆有罰。戶部議,春季兵餉不能待至夏秋,仍舊例便。得旨,俟國用充足,戶部奏請更定。戶部吏陳一魁冒領清苑等縣錢糧事發,溥言︰「錢糧者百姓之脂膏也,其已輸在官,則朝廷之帑藏也。若任胥吏侵盜,職掌謂何?請嚴定所司處分,懲前毖後。」擢刑部尚書。十年,拜文華殿大學士。疏言︰「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米麥豐收,穀價每斗值銀三四分。當此豐稔之時,宜廣積貯,以備凶年。」
  5. 《清史稿·卷250》:先是,溥以衰病累疏乞休,上曰︰「卿六十四歲,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自吳三桂反,軍事旁午,乃不敢復言。十四年,建儲禮成,內閣議恩赦,滿大臣以八旗逃人應不赦,溥不可,遂兩議以進。詔下閣臣畫一奏聞,有謂當從滿大臣議者,溥持之力,仍以兩議進,上卒從之。十七年,福建平,溥以年屆七十,復申前請,上仍慰留。二十一年秋,詔許致仕,遣官護行馳驛如故事。比將歸,詣闕謝,賜游西苑,內侍攜酒果,所至坐飲三爵。臨發,疏請清心省事,與民休息,言甚切,溫旨報聞。賜御製詩及「適志東山」篆章,命講官牛鈕、陳廷敬傳諭曰︰「朕聞山東仕於朝者,彼此援引,造為議論,務有濟於私,又居鄉多擾害地方,朕審知其弊。馮溥久居禁密,可教訓子孫,務為安靜。」太宗實錄成,加太子太傅。三十年,卒,年八十三,諡文毅。
  6. 《清史稿·卷250》:溥居京師,闢萬柳堂,與諸名士觴詠其中。性愛才,聞賢能,輒大書姓名於座隅,備薦擢。一時士論歸之。
  7. 《聊齋志異·卷十二·秦檜》:青州馮中堂家,殺一豕,燖去毛鬣,肉內有字云:「秦檜七世身。」烹而啖之,其肉臭惡,因投諸犬。嗚呼!檜之肉,恐犬亦不當食之矣!聞益都人說:「中堂之祖,前身在宋朝為檜所害,故生平最敬岳武穆。於青州城北通衢傍建岳王殿,秦檜、万俟卨伏跪地下。往來行人瞻禮岳王,則投石檜、卨,香火不絕。後大兵征於七之年,馮氏子孫毀岳王像。數里外,有俗祠「子孫娘娘」,因舁檜、卨其中,使朝跪焉。百世下,必有杜十姨、伍髭鬚之悞,甚可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