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德寺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聖德寺塔

中文名: 聖德寺塔

位 於: 簡陽市簡城鎮

建 塔: 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

竣 工: 至嘉泰二年秋(1202年)

聖德寺塔,初稱「聖因塔」,後因塔塗白堊粉呈白色而改稱「白塔」,其寺亦隨之稱「白塔寺」。白塔寺古稱聖德寺,始建於唐。[1]

古塔簡介

聖德寺塔為方形十三級密檐樓閣式磚塔,通高37.9米,塔體第三層外壁磚砌抱廈裝飾,第七層外壁有磚砌舍利塔裝飾,頗為奇特。聖德寺塔塔內外圓柱、欄額、斗拱、昂、疊澀以及各種藻井、壁龕等,極具宋代風格,塔內壁畫技法嫻熟,色彩艷麗,立體感強,具有唐代遺風。

2006年,聖德寺塔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淵源

唐建聖德寺,宋在寺中建塔。而今寺無存,塔猶在。據《簡陽縣誌.輿地篇.名勝》記載,聖德寺建於唐僖宗乾符年間(公元874—879),進山門有三重大殿:天王殿、佛殿、千手觀音殿,當初並沒建塔。

南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夏天,簡州教諭張方率僧人惠祖開始募捐建塔,落成於嘉泰四年甲子(1204年)秋。建成的塔位於聖德寺中軸線上,坐西向東,方形平面,通高37.9米,塔基占地125.5平方米,初名「聖因塔」。

明世宗嘉靖戊戌(1538)仲秋,郡人何本貴等捐資倡眾維修,至癸卯(1543年)季秋竣工。維修中添置了八隻鐵風鈴,與原有的八隻銅鈴相間懸掛,並在塔頂加置了重三十餘斤的錫塔剎,塔身也塗成了灰白色。

「白塔」之名由此得來。

布局結構

從建築藝術上看,聖德寺白塔獨具特色。外部建築特色:它的建築年代比聖德寺雖然晚了三百年,但其方形平面及其居於寺院中軸線上的布局特點在宋代已較為少見,明顯具有唐代遺風;高達五米的塔基,也屬國內罕見,顯示出唐代以前至宋代塔基由低矮到雄偉的發展演變軌跡;塔身雖為密檐式,但造形仍仿樓閣式;第三級四面精巧秀麗的八座抱廈(抱廈:房屋前加出來的門廊,也指後面毗連的小屋,是一種附屬建築。

目前國內只有兩座塔有抱廈,一座是寧夏銀川的海寶塔,其抱廈是建在塔下的門廊,相當於入口的門廳。而聖德寺白塔的抱廈造型卻是用以代替柱頭承托梁枋和塔檐,這在國內是唯一的。)和第七級的兩座舍利塔造型,國內僅見。

內部結構特點:塔內共四層,塔身剖面為雙層結構,裡層為塔心室,外層為厚壁,中間夾以迴廊,石質樓梯置於迴廊中,梯級安排為「壁內折上結構」。

建築風貌

聖德寺塔,各層均有形制多樣、大小不一的壁龕、斗拱、藻井等,疊澀拱頂錯落有致。塔內部巧妙而富於變化的建築結構及細部處理,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

參考來源

陝西西安興教寺塔申遺區整治拆遷引爭議 四省區22處入選首批申遺點名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