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是一組從垂體前葉和後葉及顱咽管上皮殘餘細胞發生的腫瘤,垂體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0%,此組腫瘤以前葉的腺瘤占大多數,來自後葉者少見。
目錄
基本信息
發病部位: 鞍區
多發群體: 30到60歲成人,育齡婦女
傳染性: 無傳染性
遺傳性: 僅限於單一的不常見情況
西醫學名: 垂體腺瘤
中醫學名: 垂體腺瘤
英文名稱: pituitary adenoma
所屬科室: 外科 - 神經外科
臨床症狀
腫瘤壓迫垂體周圍組織的症群
神經纖維刺激症 頭痛,呈持續性頭痛;視神經,視交叉及視神經束壓迫症 患者出現視力減退,視野缺損和眼底改變;其他壓迫症群。
激素分泌異常症群
激素分泌過多症群,如生長激素過多引起肢端肥大症.
激素分泌過少症群,當無功能腫瘤增大,正常垂體組織遭受破壞時,以促性腺激素分泌減少而閉經,不育或陽萎常最早發生而多見.
預防
手術後的預防保健,具體如下:
1.心理安慰,垂體瘤屬腦內良性腫瘤,手術效果好,痊癒後可參加正常工作,
2.加強營養,多食新鮮的,高蛋白質的食物,增強體質,使病後機體早日康復,
3.放療時間一般在術後1個月左右,放療期間少去公共場所,注意營養,定期測血象,
4.按醫囑服藥,1年CT複查1次。
病理基礎
腦垂體出現腫瘤的時候內分泌功能就會發生改變,人體的代謝以及相應的臟器就會發生一些病理變化,這個病理變化就會帶來一些臨床症狀,腫瘤可以包裹腦垂體,也可以從腦垂體體內生長出來,擠壓腦垂體,導致腦垂體功能異常。
腦垂體位於大腦正中和雙眼後方,腦垂體是人體內分泌的總司令部,控制人體內分泌功能,包括血糖,電解質,人體的高矮,男性性徵如鬍鬚,女性的月經等都是腦垂體的功能。
鑑別診斷
根據上述臨床表現,影像學發現,輔以各種內分泌檢查等不難與其他疾病相鑑別。
檢查方法
顱平片正側位片
蝶鞍增大,變形,鞍底下陷,有雙底,鞍背變薄向後豎起,骨質常吸收破壞。
CT
垂體密度高於腦組織。
磁共振成像(MRI)
垂體軟組織的分辨力優於CT,可彌補CT的不足。
氣腦和腦血管造影
可見腦血管改變。
影像學表現
=頭顱平片和分層攝片
垂體瘤在鞍內生長,早期體積比較小的時候不會影響到蝶鞍。如果垂體瘤進一步增大,有可能會引起局限性的骨質破壞,會發生骨吸收或者骨膨隆。
磁共振檢查
共振檢查有它的優勢,所以現在是臨床上檢查垂體瘤首選的影像學檢查的手段,甚至可以發現直徑3mm的微腺瘤,並能夠幫助臨床醫生正確地判斷垂體瘤確切的形狀、大小以及生長方向,還有它和周圍組織的關係。
垂體微腺瘤一般用冠狀面和矢狀面薄層,包括 T1 和 T2 圖像。T1 微腺瘤呈低信號,多位於垂體一側,T2 微腺瘤呈高信號或等信號。動態增強掃描,腫瘤信號早期低於垂體,後期高於垂體。
垂體大腺瘤腫瘤呈圓形,也可呈分葉或不規則形,腺瘤實質部分呈等信號,當合併囊變壞死、出血或鈣化時呈混雜信號,增強掃描實質部分強化明顯,囊變壞死、出血或鈣化不強化。
冠狀掃描顯示腫瘤呈啞鈴狀,這是由於腫瘤伸於鞍上,中部受鞍隔束縛之故。腫瘤向上使鞍上池閉塞,視交叉上抬,向旁側壓迫海綿竇延伸至顱中窩,向後可壓迫腦幹,向下可擴大蝶鞍、突入蝶竇。腫瘤向鞍旁生長,可將明顯強化的頸內動脈向外推移甚至包裹,偶爾可引起頸內動脈閉塞。
CT檢查
主要是觀察垂體瘤對於骨質的影響,CT對骨結構的分辨率比較好,可以發現垂體腫瘤有沒有骨質的侵犯。
大的垂體腫瘤常見蝶鞍增大和鞍內及向鞍外延伸、邊界清楚的腫塊,CT 上為略高密度。
併發症
手術後會出現併發症如(1):尿崩症;(2)蝶竇炎;(3)水,電解質紊亂; (4)腦脊液漏;(5)視力障礙加重;(7)腦神經麻痹;(6)腦膜炎;(7)血管損傷;(8)中樞神經受損。
保健飲食
避免便秘引起的顱內壓升高,護理中注意大便通暢,給足飲水,必要時給以通便潤腸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