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慶油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於1959年發現,1960年投入開發,是我國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特大型陸相砂岩油田之一。油田位於黑龍江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北部,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海拉爾等油氣田組成。國內勘探範圍包括松遼盆地北部、依舒等外圍盆地、內蒙古海拉爾盆地、新疆塔東區塊、四川重慶礦權流轉區塊等領域,海外業務覆蓋中東、中亞、亞太、非洲和美洲等區域。業務有上市、未上市兩大部分,包括勘探開發、工程技術、工程建設、裝備製造、油田化工、生產保障、礦區服務等。[1]2018年1月,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2]

企業簡介

大慶油田是20世紀60年代至今,中國最大的油區,位於松遼平原中央部分,濱洲鐵路橫貫油田中部。其中大慶油田為大型背斜構造油藏,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等高點。油層為中生代陸相白堊紀砂岩,深度900米~1200米,中等滲透率。原油為石蠟基,具有含蠟量高(20%~30%),凝固點高(25℃~30℃),粘度高(地面粘度35),含硫低(在0.1%以下)的特點。原油比重0.83~0.86。1959年,在高台子油田鑽出第一口油井,1960年3月,大慶油田投入開發建設。1976年以來,年產原油一直在5000萬噸以上,1983年產油5235萬噸。大慶油區的發現和開發,證實了陸相地層能夠生油並能形成大油田,從而豐富和發展了石油地質學理論,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落後面貌,對中國工業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是以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為主營業務的國有控股特大型企業。1999年底,大慶油田重組改制、分開分立。2000年1月1日,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正式註冊成立,並隨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國和香港上市。註冊資本475億元,現資產總額1089億元,員工總數90427人。公司自2000年成立六年來,累計生產原油2.94億噸,天然氣130億立方米,年均油氣當量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實現銷售收入5840億元,利稅總額4795億元,連年榮登中國納稅百強企業榜首。

發展歷程

大慶油田於1959年發現、1960年開發,至今已走過了50年的發展歷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石油會戰階段

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三井喜噴工業油流為標誌,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僅用三年時間就拿下大油田,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

2、快速上產階段

1963年底,大慶油田結束試驗性開發,進入全面開發建設。先後開發了薩爾圖、杏樹崗和喇嘛甸三大主力油田,以平均每年增產300萬噸的速度快速上產,並勘探準備了一批可開發的新油田,為1976年原油產量跨上5000萬噸台階奠定了堅實基礎。

3、高產穩產階段

「文革」結束後,我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大慶油田也從此邁入「年產5000萬」的高產穩產階段。從1976年到2002年,實現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產穩產。

4、可持續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面對油田可持續發展出現的諸多矛盾,為確保向國家持續做出高水平貢獻,大慶油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維護國家石油供給安全、謀求企業可持續發展、承擔國有企業三大責任出發,確立了創建百年油田發展戰略,制定了《二次創業指導綱要》,力爭到本世紀中葉,大慶油田開發建設100周年之際,繼續保持我國重要油氣生產基地的地位,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工程技術服務和石油裝備製造基地。[3]

大慶油田自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7億噸,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占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產量的47%;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548.2億立方米,上繳各種資金並承擔原油價差1萬多億元,特別是原油5000萬噸連續27年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蹟。

2018年7月,大慶油田公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雲計算、移動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運維服務、人才培養等領域展開全方位、深層次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大慶油田實現信息化建設「三步走」戰略提供技術支持,助推雙方共同發展。[4]

發展成就

大慶油田開發建設47年來,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創造了中國石油乃至整個工業戰線的「三個第一」:原油產量第一,累計生產原油19.1億噸,占全國同期陸上原油總產量的40%以上;上繳利稅第一,共為國家上繳各種資金9734億元,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原油採收率第一,主力油田採收率已突破50%,比國內外同類油田高出10-15個百分點,並從1976年開始,實現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持續27年高產穩產,「十五」期間年均油氣當量仍然保持在5000萬噸水平,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蹟。

大慶油田不僅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摘掉了我國「貧油」的帽子,而且形成了一整套非均質大型砂岩油田地質開發理論及工程技術系列,油田勘探開發等重大成果載入了中國科技發展史冊;培育了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主要內容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以及「三老四嚴」等優良傳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創出了享譽中外的大慶品牌;湧現出以鐵人王進喜、新時期鐵人王啟民為代表的英雄群體,成為我國工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建成了功能配套、環境優美的新型礦區,促進了大慶地區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的共同進步、協調發展。

企業文化

2000年以來,大慶油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高舉大慶紅旗,踐行歷史使命,創新油田科技,轉變增長方式,進一步開創了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石油勘探迎來儲量增長新高峰,通過推進勘探理論和技術的創新,累計提交石油探明、控制、預測儲量18.4億噸,進一步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後勁;發現了我國東部陸上最大的天然氣田,累計提交天然氣探明儲量1173億立方米,對於平衡我國天然氣市場的宏觀布局,保障國家的能源供應,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油田開發繼續保持世界領先水平,累計生產原油3.38億噸,其中聚驅年產油量連續5年保持在1000萬噸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次採油生產基地,外圍低效油田年產油量也達到550萬噸,在高含水後期實現了高水平、高效益開發;新的業務區域進一步拓展,取得了進口俄羅斯原油的經營權,收購了蒙古國塔木察格盆地勘探開發項目,在走向海外進行油氣勘探開發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實現了快速發展,通過調整業務結構,實施集團化運作,在保證大慶油田開發建設的同時,自治區,其中鑽探系統成功進入了美國印尼委內瑞拉埃及蘇丹等國際市場;基建系統先後承攬和參與了國家西氣東輸工程、滬寧高速公路、大連石油戰略儲備基地等20多項國家級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在國內工程建設施工領域創出了「大慶建設」品牌;石油裝備製造產品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形成了以抽油機、潛油電泵、螺杆泵、射孔彈為主的20個系列150種產品。潛油電泵國外市場收入已占總收入70%以上,射孔彈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40%以上,主導產品還遠銷美國、加拿大、印尼等10多個國家;油田化工主導產品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至2013年以來擁有兩套10萬噸/年甲醇裝置、3萬噸/年甲醛裝置、20萬噸/年輕烴分餾裝置、5萬噸/年戊烷精細分離裝置、250萬噸/年原油穩定裝置、2萬噸/年表活劑及重烷基苯磺酸鹽裝置等,主導產品為甲醇、甲醛、液氨、液化石油氣、工業混合烷、重烷基苯磺酸鹽,以及熒光增白劑和中間體等精細化工產品。

大慶油田堅持科技自主創新、持續創新,大力實施科技興企戰略,積極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啟動實施十大現場試驗,努力做到超前15年儲備、超前10年研究、超前5年試驗。「十五」期間,先後取得科研成果1540項,其中國家級重大成果8項,省部級以上獎勵97項,獲得專利1009項。其中,油田開發在發展完善水驅、聚驅技術的基礎上,又創新發展了當今世界最前沿的三元複合驅、泡沫複合驅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接替技術。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形成了調整井鑽井完井、薄差層水淹層測井、三維地震、水驅控遞減技術等九大技術系列,掌握了一批專有技術和知識產權,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5]

與此同時,大慶油田始終堅持「奉獻能源,創造和諧」的企業宗旨,牢固樹立「關愛生命,關注健康,關心公眾」的理念,認真履行國有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注重發揮大企業的輻射和拉動作用,積極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每年給社會提供的市場容量都在300億元以上,不僅帶動了地方GDP及稅收的增長,帶動了地方勞動力資源的開發,而且帶動了城鄉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周邊市縣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油田還大力實施安全生產、清潔生產、文明生產,加強隱患治理,加大環保投入,努力打造綠色油田,積極支持和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幫建工作,為維護地區改革、發展、穩定的良好局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鑽探深度

據介紹,在《日本現代史》里,經常能看到「如果當初找到大慶油田將如何如何」的詞句,他們為沒能在戰前找到大慶油田始終感到「遺憾」。原東京工業大學教授森川清在回憶「滿洲的石油開發」時說,之所以沒能找到大慶油田,「是因為戰前日本鑽探的深度只達到大約700-800米,鑽探技術是難以達到足夠的深度。」實際上,標誌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鑽到1357-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對此,最有啟發性和權威性的還是我國地質大師黃汲清的說法,他和李四光一起是「陸相地層生油」理論的提出者,他還是大慶油田的主要發現者。他曾講:日本人在東北找了30年沒有找到油田,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陸相地層可以生油。對此,日本地質史學者也認為,從根本上說不是鑽探設備不行,而是「探礦思想的問題」。

科學,發現了大慶;科學,同樣迅速地發展了大慶。

早在1964年,大慶就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這個口號,當時曾是那樣地激勵着各行各業的建設者。

據介紹,一口井打到底,在800—1200米之間,通常有100多個含油的砂岩層,最厚的達20米,最薄的僅0.2米。大慶人的工作對象就在這千米之下的岩層中———那被他們形象地稱為「地宮」的地方。在那裡,整個石油開採系統是一個看不見、摸不着的「黑箱」,開採工作如同一項「隱蔽工程」。

如何保證油井準確打入有開採價值的油層?怎樣確定不同性質的油層層性以採取相應的配套技術?在開採過程中,以怎樣隨時掌握油層的變化以改進完善工藝保持穩產?所有這一切,唯有通過可靠的數據,通過一系列反覆試驗才能找到答案。這便構成了大慶科學的求實精神的客觀基礎。

———大慶油田進入開發後期高含水階段後,油田綜合含水已高達90%,儲采結構嚴重失調,成本攀升和效益下降矛盾突出,油田開發難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對於油田二次創業的艱難,有人形象的比喻:「油田綜合含水達到90%,就好比人被水淹到了脖子,含水95%相當於淹到了嘴,含水達到98%就要遭受滅頂之災!」

從歷史上看,一般油田的開採高峰只能維持三五年,以後產量就會遞減。但憑什麼大慶油田的產量長期保持在5000萬噸的水平線上?一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高含水長期穩產注水開採技術》,硬是使大慶油田地質儲量由原來的26億噸增加到48億噸,相當於又找到了一個大慶油田。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進一步提高已開發油田的採收率非常重要。大慶油田自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至2013年以來聚合物驅油技術已經在大慶等油田開始成功應用,大慶的科技工作者還在世界首創出一種更大幅度提高原油採收率的方法———泡沫複合驅油技術。僅大慶油田適用該技術的地質儲量就達近20億噸。專家認為,這是我國石油開採領域中為數不多的原始創新技術,這不僅是現今中國石油工業技術創新的亮點,對於世界石油開採也將是一場革命性的技術進步。[6]

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慶祝大會舉行

參考文獻